长孙皇后病重之际,拿出藏在衣带中的毒药,对李世民说不会做吕后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1-07 04:03:29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卧病在床。她眼神清澈地望着李世民,颤抖的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青瓷瓶。"陛下,臣妾有一事相告。"她将瓷瓶递给李世民,声音微弱却坚定。李世民接过瓷瓶,只见其中装着一些白色粉末。"这是什么?"他疑惑地问道。长孙皇后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轻声说道:"这是臣妾多年前备下的毒药。"李世民闻言大惊,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竟然一直在衣带中藏着毒药。这到底是为什么?又为何要在生命最后时刻才告诉他这个秘密?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长孙皇后的最后遗言

贞观十年六月,立政殿内一片寂静。这里是长孙皇后养病的地方,病榻上的她虽已日渐消瘦,但精神却异常清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向李世民道出了五件心中所想之事。

第一件事便是为房玄龄求情。当时的房玄龄因为在一次朝议中与李世民意见相左,被遣送回家,已经数月未上朝。长孙皇后深知房玄龄的为人,自武德年间便跟随李世民,历经玄武门之变,对朝中机密从未泄露分毫。她向李世民详细讲述了房玄龄这些年来的功绩,特别提到了贞观初年房玄龄在制定律法时的贡献,以及他在处理突厥问题上的卓见。

第二件事关乎外戚问题。长孙皇后出身长孙家族,其兄长孙无忌位居要职。然而她却一反常态,建议李世民不要过分重用外戚。她具体指出了几位能力不足却受到重用的娘家人,认为这样做有违治国之道。她建议这些人只需定期朝见即可,不必担任重要职务。

关于第三件事,长孙皇后提出了薄葬的请求。她详细说明了自己的丧葬要求:陵墓依山而建,器具只用瓦木,不需奢华装饰。这一要求与当时皇室铺张的丧葬习俗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件事则体现了她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她向李世民提出了六点建议: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善纳忠言,不听谗言,减少劳役,节制游猎。其中特别强调了关于减少劳役的建议,因为当时正值修建宫殿和开凿运河之际,民力负担较重。

最后一件事令在场所有人动容。长孙皇后婉拒了子女们的探视。她解释说,每次子女来看望,大家都会哭成一团,这不仅加重了她的病情,也让子女们徒增悲伤。她说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不如就此别过。

这几件事情都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长孙皇后早已深思熟虑的结果。从每一件事的细节中都能看出她对朝廷大事的关心,对家族未来的考虑,以及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尤其是关于房玄龄的请求,更显示出她对朝廷人才的慧眼识珠。而关于薄葬的要求,不仅体现了她的节俭作风,更是给后世皇室树立了榜样。这些遗言为她此后递交毒药一事埋下了伏笔。

二、皇后背后的深意

长孙皇后五件遗言背后,蕴含着她对大唐江山的深切关怀。从政治角度来看,她提出的建议都触及了贞观时期朝廷治理的关键问题。

首先体现在她对大唐江山的关心上。贞观十年前后,突厥屡次侵扰边境,高昌尚未平定,吐谷浑也蠢蠢欲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朝廷需要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长孙皇后提出远小人、纳忠谏的建议,正是为了确保朝廷决策的准确性。她特别提到了减少劳役这一点,因为当时正值修建大兴城和开凿龙门石窟之际,民力负担沉重,加之连年征战,百姓疲惫。

其次,长孙皇后对自己家族的安排也显示出非凡的远见。她深知外戚干政历来是导致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西汉吕后、王莽,到东汉外戚专权,再到魏晋时期的司马氏篡位,这些历史教训都警示着她。因此,她主动提出限制长孙家族的权力,建议只保留定期朝见的礼节性职务。这一建议不仅保护了长孙家族,也为大唐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影响的考虑也在她的遗言中得到体现。她要求薄葬,使用瓦木器具,这不仅是个人的节俭表现,更是在为后世皇室树立典范。在她之后的唐朝皇后,如魏国夫人杨氏、武则天在位时期,都曾效仿这一做法。此外,她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她不允许子女在她病重时前来探视,既是为了避免子女过度悲伤,也是在教导他们以国事为重。

作为一国之母,长孙皇后对自己的责任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深知皇后不仅是天子的配偶,更要辅助君主治理天下。从她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到后来协助李世民处理政务,再到培养太子李承乾,无不体现着她对这一职责的认真履行。特别是在处理后宫事务时,她始终保持公正态度,从未因私废公。

最后,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情感更是超越了个人得失。她不仅在李世民病重时日夜照料,更在自己病重之际仍在为国事操劳。她对房玄龄的求情,既是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也是为了给李世民留下可靠的臂助。她提出的政治建议,无一不是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超越个人生死的胸怀,正是她将毒药交给李世民时所说"不会做吕后"的最好注脚。

这些深意的背后,是长孙皇后对大唐未来的深思熟虑。她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语,都在为大唐的稳定和发展指明方向。而这些建议的价值,也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三、鲜为人知的往事

长孙皇后一生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决策,这些往事与她最后的决定息息相关。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玄武门之变期间的一系列举动。

当时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玄武门事变前夕,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的配偶,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她派遣心腹分别接触了几位关键大臣的家眷,其中包括房玄龄的夫人及杜如晦的母亲。通过这些私下交往,她成功打探到了太子李建成一方的动向。当得知李建成已经开始秘密调动兵马时,她立即设法将消息传递给李世民。这个信息为后来的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与李渊的关系处理上,长孙皇后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手腕。李世民即位后,她多次在李渊面前为李世民说好话,缓和父子关系。她还经常带着宫女去太上皇宫中侍奉,体贴入微。有一次,李渊突发重病,长孙皇后亲自熬药,三天三夜未曾合眼。这些举动让李渊逐渐放下了对李世民的成见。

后宫矛盾的处理更显示出长孙皇后的智慧。当时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矛盾在所难免。有一次,杨妃与韦妃因争夺一件珍贵的波斯织锦起了争执,事态眼看就要升级。长孙皇后得知后,立即召集两人到立政殿,当场将那件织锦裁成两半,分给二人。此后,她还制定了一系列后宫管理制度,明确各位妃嫔的责任与权限,有效避免了类似冲突的发生。

在培养太子李承乾方面,长孙皇后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她亲自为李承乾挑选师傅,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名臣褚遂良。每当太子学习经典时,她都会在一旁听讲,并时常与太子讨论学习心得。她还特别注意培养太子的政治素养,常常带着他参与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政务。

平衡朝堂势力是长孙皇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当时朝中形成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和以房玄龄、杜如晦为代表的山东士族集团。为了避免两派势力失衡,她多次在适当的时候向李世民进言,或是为某一方说话,或是提醒某一方收敛。贞观六年,当长孙无忌势力过大时,正是她提醒李世民要防范外戚专权。

在处理军机要事上,长孙皇后也常有建树。贞观四年,突厥寇边,朝中主战派与主和派争执不下。长孙皇后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突厥内部正值动荡,便向李世民建议采取怀柔政策,既不急于用兵,也不轻易议和。这一建议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突厥很快就因内部矛盾而分裂。

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不仅展现了长孙皇后的政治才能,也为她最后的决定提供了背景说明。她能在生命最后时刻拿出藏在衣带中的毒药,正是基于她对权力本质的深刻理解。

四、"不做吕后"的承诺

长孙皇后向李世民递交毒药的举动,在历史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行为的背后,与她对历史上吕后乱政的深刻认识密不可分。

在递交毒药时,长孙皇后向李世民详细解释了自己准备毒药的原因。她说这毒药是在李世民即位初期就备下的,其目的是为了在必要时刻自尽,以证明自己绝不会做出危害江山社稷的事情。这番话让在场的大臣们无不动容,因为他们都清楚这其中的深意。

汉朝吕后的例子就在眼前。吕后本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但在刘邦死后,她残害异姓功臣,迫害刘氏宗室,扶植吕氏子弟,几乎颠覆了刘氏江山。这段历史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不仅是吕后,东汉末年何皇后专权,魏晋时期羊徽瑜干政,都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长孙皇后对这些历史教训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在平日里就经常告诫自己的家人要谨言慎行。贞观五年,当她的侄子长孙冲因功升迁时,她特地叮嘱对方:"汝为外戚,位至此已足矣,切勿再有非分之想。"这番话传到李世民耳中,他对长孙皇后更加信任。

在处理后宫事务时,长孙皇后也始终保持克制。当时后宫中有一位得宠的杨贵妃,因家族势力日渐壮大而受到朝臣议论。长孙皇后非但没有借机打压,反而多次在李世民面前为杨贵妃说话,但同时也婉转地提醒杨氏家族要收敛。这种处事方式,与吕后排除异己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对待子女的态度上,长孙皇后同样表现出了与吕后不同的风格。吕后为了保住权位,不惜害死刘邦的其他子女。而长孙皇后不仅善待李世民的其他子女,还特别关心那些非她所出的皇子。太子李承乾虽是她亲生,但她从不偏袒,反而多次严厉地指出其过错。

在朝廷大事上,长孙皇后始终保持谨慎。每当李世民征询她的意见时,她都会说:"此乃朝廷大事,臣妾不敢僭越。"只有在李世民再三追问下,她才会谨慎地提出建议。这与吕后独断专行的作风截然不同。

她对待功臣的态度也很有特点。吕后猜忌功臣,多次陷害忠良。而长孙皇后却常常在李世民面前为功臣请命。比如魏征常常直言进谏,得罪了李世民,长孙皇后就会适时劝解,说"魏征之言虽逆耳,但都是为了江山社稷"。

这些行为都在证明长孙皇后"不做吕后"的决心。而最后交出毒药这一举动,更是将这个承诺推向了高潮。她用这种方式向李世民和天下人表明,自己绝不会像吕后那样,在皇帝驾崩后乱政专权。这颗毒药,既是她对丈夫的承诺,也是她给自己设下的戒律。

五、皇后身后事

长孙皇后去世后,朝野上下都遵照她的遗愿行事。她的丧事按照她的要求从简办理,葬礼用的都是瓦木之器。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按照唐朝礼制,皇后的葬礼应当极尽奢华,用金银珠玉装饰陵寝。

李世民亲自参与了葬礼的筹备工作。他下令在昭陵为长孙皇后修建陵墓,选址在山脉支脉的一处平缓山坡上。按照长孙皇后的遗愿,陵墓规模适中,没有修建华丽的陵寝建筑群。考古发现表明,长孙皇后陵墓的结构相对简单,墓道较短,陪葬品也不算丰富,这与其他皇后陵墓形成鲜明对比。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不久,李世民就落实了她的其他遗愿。首先是对待长孙家族的态度。长孙无忌虽然是长孙皇后的堂兄,但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这层关系而特别优待他。相反,按照长孙皇后的建议,对长孙家族的权力进行了适当的限制。长孙无忌虽然保留了重要职位,但其政治影响力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对于她提出的"远小人"建议,李世民也认真执行。在此后的政治生活中,他更加注意倾听群臣意见,特别是对待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等人的地位不但没有因为长孙皇后的去世而动摇,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用。

在劳役方面,李世民采纳了长孙皇后的建议,减轻了百姓负担。贞观十六年后,大规模的宫殿建设明显减少,徭役也有所节制。这一政策为贞观后期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的管理制度仍然按照她生前制定的规矩运行。她建立的后宫等级制度和管理方法,成为后来唐朝后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朝中期,对维护后宫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子女方面,李世民也遵循了长孙皇后的遗训。他对太子李承乾的要求更加严格,并且特别注意其他皇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贞观时期的皇室教育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长孙皇后去世后,她的陵墓祭祀一直保持着简朴的风格。每年的祭祀活动都按照她生前的要求进行,不铺张浪费。这种做法对后来唐朝的丧葬礼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后来的皇后都效仿这种做法,使得皇室丧葬逐渐趋于节俭。

在民间,关于长孙皇后的传说也在广泛流传。她的事迹被文人记录,编入史书,成为后世评价贤后的重要标准。她的陵墓虽然简朴,却因其所代表的精神价值而受到后人尊重。直到今天,昭陵中的长孙皇后墓仍然是研究唐代陵墓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0 阅读:3

张郃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