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寻找点茶亮点11:吴潜《谒金门·和韵赋茶》

彭克荣 2024-05-20 10:58:42

“谒金门”,词牌名,又名“空相忆”“花自落”“垂杨碧”“出塞”“东风吹酒面”“不怕醉”“醉花春”“春早湖山”等,原为唐教坊曲。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另有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等变体。

《谒金门·和韵赋茶》

作者:吴潜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七碗徐徐撑腹了。卢家诗兴渺。

君岂荆溪路杳,我已泾川梦绕。酒兴茶酣人语悄。莫教鸡聒晓。

新市“状元桥”。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祖籍宣城,后移居德清新市。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丁丑科状元,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1223)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开庆元年(1259),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新市东栅“履斋书院”。

淳佑间进左丞相。奉敕在新市北栅吴家园建“履斋书院”又“御书楼”,与第并峙,总计基地180亩。

许国公吴潜笔功深厚,耕运南宋朝纲三十六年,拜相八年,点茶诗词,句句入木三分,字字犹如矶珠。

一,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

1,汤怕老,

陆羽《茶经》:“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陆羽论水,三沸后须止沸育华,不则老矣。

苏廙《十六汤品》:

 第三,百寿汤,一名白发汤

人过百息墨水逾十沸,或以话阻,或以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矣。敢问鬓苍颜之大老,还可执弓抹矢以取中乎?还可雄登阔步以迈远乎?

宋代点茶用水,执壶是长时间放在炭火上的。

宋画《文会图》中的二把执壶,在点茶注汤后又重新放回方炉之中:

宋画《春游晚归图》春游郊宴结束后,二把执壶是放在方炉中挑了回来的:

在这种方式下,水很容老了。

2,缓煮,

缓煮龙芽凤草

贡茶的采摘为一芽一叶:

芽为龙,叶为凤。比拟用词。

龙团凤饼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道三榨其膏汁的工序,茶叶经马榨、机榨,水溶物尽失,留下的是枯竹叶色的水不溶物,如何让这些茶叶中的水不溶物溶解于水,宋代人在加工过程中对茶蛋白、果胶、多糖等不溶于水的物质实施了生物改性和物理改性。当然包括了在煮茶过程中在止沸的条件下文火慢炖。

这些以胶质状态的物质,在高于融胶温度,低于糊化温度的条件下缓煮,成为一种膳食纤维最终溶解于茶汤。恰如民间高汤制作。

二,七碗徐徐撑腹了。卢家诗兴渺。

分你七碗茶。

吴潜化用了唐代卢仝吃七碗茶这一事典。并写出了自已的真实感受,茶喝多了会撑腹,吃茶是一种生活,并没有那么高大上。

同时代的也有这种共鸣,如:

宋•方一夔:

“茶瓯更试纤纤手,

不仗清风送玉川”。

南宋•三朝帝师、南五祖之一白玉蟾:

“身轻便欲登天衢,

不知天上有茶无”。

三,君岂荆溪路杳,我已泾川梦绕。

还在与唐代《七碗茶》中与卢仝对话:

卢仝: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阳羡采茶。

阳羡茶产于唐代荊溪县,今江苏宜兴市。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县城西侧有一座雄伟秀丽的山峰名曰回中山(回山),山峰南北两侧流淌着泾河与汭河,两河在回中山前交汇。在回中山麓,树木参天,泉水叮咚,中有一瑶池,也叫泾川瑶池,传说与昆仑山上的瑶池一脉相连,是西王母举办蟠桃会的地方。这里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水从石隙浸出,拾级而上,曲径入幽,奇花异草,美不胜数。

泾川瑶池风景。

吴潜化用“泾川瑶池”事典,对话卢仝:

君岂荆溪路杳,

我已泾川梦绕。

四,酒兴茶酣人语悄。莫教鸡聒晓。

天亮了,还在折腾,低声细语,赶快洗洗睡吧!莫教鸡聒晓。

聒躁,聒哓,告戒你,不要让鸡都笑话了你!

亚运村中嘉宾吃茶忙。

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而宋相吴潜的

《谒金门·和韵赋茶》以与常人不一样的视野为茶宴作赋,说实话,宋代的文人墨客,能与吴潜比肩的气势文魄没几人,这也是我们常说唐诗宋词的经典所在。

细读不容错过。

仿宋茶宴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