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晚熟苹果品种成熟采摘后,能够在自然条件下保存几个月,因此经得起长途运输。1865年,一批苹果从美国运到日本,日本人第一次看到西洋苹果的样子和品尝到它们的味道。“果实好看,味道好极了,”日本自然学家田中俊夫看到和品尝完苹果写道,“人们很惊讶,他们说,‘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东西?’这真是非同寻常。”苹果非常好吃,但它能在日本种植吗?一些日本有识之士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在田中俊雄咬下第一口苹果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明治天皇将最后一位德川幕府将军废黜,将江户改名为东京,开始了他们大规模的西式现代化工程。

为了发展国内农业,明治政府划出土地,聘请外国专家,并订购了大量外国的种子、植物和动物。日本政府派遣一些学者前往欧美各国考察,细川纯次郎是日本的一位立法者,1871年,他在前往美国之前,从一位受雇于明治政府的美国农业专家那里听说,苹果值得在日本种植。于是,在美国考察期间,细川纯次郎购买了大量Ralls Janet(国光)苹果树苗。1874年,这些苹果树苗运抵日本,在第二年,它们被分配到北海道、本州北部和长野的研究地点,苹果树正式开始在日本栽培起来。
1873年日本出版的《世界风俗指南》中,作者中根正平和他的东京出版商将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后发现万有引力的插图收入其中,人们开始认识苹果这个名字。同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于是一些传教士开始前往日本传教。在青森县的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约翰·英格将一种苹果品种引种到弘前市,前武士菊地仓郎用它培育出日本第一个苹果,并以英格的家乡印第安纳州的名字命名为“印多”,此后,它成为了许多日本流行品种的母本。
青森县和长野县冬季寒冷,夏季温和湿润,是种植苹果的理想之地。1877年,弘前市当地著名的武士家族成员菊地达枝为了有效地种植苹果树,决定前往北海道的柰柰农业试验站,向外国专家学习苹果栽培技术。之后菊地达枝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了后来被称为“苹果之神”的园艺家Tonosaki Kashichi,Tonosaki Kashichi为了推进青森的果树推广,积极地向当地人们传授他在苹果病虫害防治、农药和修剪方面的研究成果。

青森地区的果农们在栽种苹果的过程中很快就有了许多相应的发明,为了防止苹果树枝在大雪中被压断,于是他们为苹果树制作了木制支架,类似于传统花园中用来保护松树的那种支架。当病虫害威胁到苹果时,他们会用报纸和传统的日本纸包好每一个水果,不久之后,农民们就开始使用特制的“苹果袋”,这种袋子至今仍在日本的果园里随处可见。1939年,青森县藤崎町农林省园艺试验场东北支场的研究人员将“Red delicious (红香蕉)”的花粉喷洒在当地的一种Ralls Janet(国光)花的雌蕊上,结果结出的果实又甜又脆,果皮上还带有斑点,他们将其称之为“农林第七号”。这种苹果具有晚熟、质优、味美、耐贮等优点受到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本种植苹果的地区灾难频繁,果农举步维艰。1941年,一场早霜冻坏了苹果花,果树没有结果;1944年,一场台风将大量苹果吹落,几近绝产;第二年,又有一场过早的大雪彻底摧毁了所有收成。战争刚结束,一场人为的灾难又接踵而至,当时农村的农场主由于《财产税法》的公布,不得不缴纳大笔财产税。相比于可能升值的其他财产,如房产、股票等,价格固定的土地对农场主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农场主们愿意选择用手中的土地来抵充财产税,用以保全手中的其他财产,导致苹果园被大量抛弃。新税的出台使得苹果产业开始萎靡不振,随之而来的是1948年的价格暴跌,差点摧毁了整个苹果产业。
20世纪50年代日本苹果种植面积开始扩大,产量急剧攀升,为了能够将苹果销售出去,精明的营销人员在广告宣传中把苹果作为青森的象征。青森的苹果通过巧妙的广告宣传得到很大的荣誉和好的价钱。1956年青森县生产了近3000万蒲式耳的苹果(蒲式耳:一种计量单位,每种作物的换算值都不一样,对玉米来说,1蒲式耳25.401千克)。为了表示这种水果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性,青森县的官员找到了位于津鹿的一棵日本最古老的苹果树,并在1960年将它定为自然纪念碑。

1962年,藤崎町农林省园艺试验场东北支场的研究人员向全国苹果名称评选委员会提交了“农林第七号”,与会人员决定,用藤崎町的名字将苹果命名为Fuji Apple。藤崎町的英文名称为Fujisaki,Fuji是它的缩写,汉语音译为“富士”。富士苹果因其酥脆和香甜而广受欢迎,很快就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最受欢迎的苹果。富士苹果是青森人为了培育出更好的苹果而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
青森是日本苹果众多创新成果的发源地,目前年产苹果40多万吨,为日本之最,长野县位居第二,如今,苹果仍然是其品牌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野,当地的和牛,也就是日本的高级牛肉,因来自“苹果养的牛”而闻名,在青森,以苹果为基础的观光产业充满活力,在青森县,除了苹果观光、博物馆、可以亲手采摘水果的著名果园外,还有许多纪念苹果创新者的纪念馆。

富士苹果培育成功后,它兼具双亲的优良品质,肉质风味均胜于国光,具有元帅(红香蕉)的芳香,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晚熟苹果品种。富士苹果品种的成功培育,是世界苹果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富士苹果果实近圆形或稍扁,微显果棱,果实中等大或较大,一般重180-300克,底色淡黄,果肉淡黄。风味浓甜,具芳香。富士苹果极耐贮藏,贮存到次年4-5月份,果肉仍脆,汁多,可溶性固形物一般含量为15%-16%。不过富士苹果抗寒力不如国光,粗皮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较重,大小年明显。
富士系列的苹果尽管口味极佳,可是早期品种结出的苹果颜色却不尽如人意。后来,果业育苗专家通过对富士苹果的芽变品种进行选育,特别是重点培育着色更为鲜艳的品种,最终诞生了红富士苹果。1966年,富士苹果开始少量引种中国,并很快在中国生根发芽,在各地表现良好。1980年中国又从日本引入富士的红色芽变:长富2、长富6、秋富1,在适合种植苹果的各省推广,这些品种的苹果单果重量可以达到300-400克。
红富士苹果以其味甜爽口、个头大、外观美、高端大气、产量高、品质稳定、晚熟、耐贮藏等特点,迅速成为中国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高的主流苹果品种,同时淘汰了一众老苹果品种。到现在为止,在中国表现最优秀的红富士苹果品种是2001富士,它是富士的枝变优良品种,在日本被誉为新世纪的苹果新品种。2001富士是1993年青岛市果茶工作站从日本引入,它的果实是条纹状的,非常适合生产套袋高档苹果,很快就成为红富士苹果的颜值担当。

日本种植苹果的历史与中国很接近,有150余年的历史,但是其苹果品种培育和栽培的技术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日本青森县培育的富士苹果品种更是在全球广泛栽培,那么这里是否还有早年栽培的苹果树呢?在青森县最南端大月町的山田果园,就有一棵这样传奇的苹果树。山田果园始建于1900年,期间经历过毁园再建、品种更新等各种波折,但是有一棵苹果树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这棵苹果树如今年龄已经有112岁了,是全日本最古老的一棵苹果树。
这棵苹果树是1912年栽种的,品种是小国光,1965年高枝换头嫁接成红富士。现在这棵百年老树主干周长250厘米,树冠南北方向13米,东西方向13米。一般而言,考虑到苹果产量和经济效益,苹果树在树龄40岁的时候就会被砍掉,然后再栽上新的树苗更新果园。因为这棵树嫁接了优良品种的红富士之后,挂果、品质一直表现很好,而且几十年来,红富士品种没有被淘汰,一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苹果品种,因此这棵树也就一直被保留了下来。现在,因为成为百年古树,这棵树反而越老越有价值,园主对其呵护有加,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棵苹果树。

仔细观看这个苹果树,它的枝干就像虬龙一样扭曲盘绕,非常粗壮,一些主干已经腐朽,看上去就剩下一张皮,干枯破裂,但是枝干上新的枝条还在不断地萌发,给人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第四代园主山田敏彦表示,这棵树虽然已经年迈,但是仍然很健康,树的内心也是快乐的,这是大树与大自然融合相处的象征。当年是山田敏彦的曾祖父栽种的这棵树,而今历经4代,传到了他的手上。
如今这棵苹果树不仅能照常结果,而且出产的苹果味道也非常美味,其直径13米的巨大树冠,每年能结出1000个苹果左右,每个苹果在300-400g之间,相当于一棵树产400公斤苹果。红富士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成熟,这时,就会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此园观赏这棵百年古树。山田园主表示,目前这棵树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存下去,虽然结出的果子很美味,但是也会通过剪枝、疏果等操作严格控制其产出。同时,因为这棵树的年龄太大,施肥、打药等操作都会减少,尽量让其产生出原汁原味的苹果来。
考虑到这棵树的“稀缺价值”,百年老树产的苹果价格自然也会更贵一些,正常的红富士价格,日本售价约为20-30元人民币一个。而山田果园这棵古树上生产的,一盒内含8-9个苹果的价钱是1万日元,相当于一个苹果为75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就在以“水果贵”而著称的日本也算很高了!在日本苹果包装上苹果的名字是“林檎”,这是唐代中国一种水果的名字,现在中国叫沙果或者花红,即反映出中国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反映出日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尊重与保护。

倪维思向中国引种的各种水果,当时最成功、最广为人知的是苹果,他从美国纽约引种的苹果栽培到烟台。烟台地区的气候和土壤与纽约相仿佛,苹果在这里生长良好,几年后结出的苹果色香味俱佳,比原产地美国生产的苹果质量、口味都要好,不久就驰名中国,使之成为烟台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最终形成一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水果品牌——烟台苹果。
1871年,倪维思建立广兴果园,之后几年,他种植的苹果树就结出了非常让人惊艳的苹果,这种苹果个大,皮薄,汁多,瓤脆,酸甜可口,不管见到还是品尝到这种甜美的果实都为之赞叹不已。很快,倪维思种植的苹果就引起了烟台地区人民的关注,于是,他将大量果树苗和接穗免费送给当地百姓,并且教授他们苹果的管理和嫁接技术。许多人用倪维思提供的果树苗和接穗与烟台地区的海棠或者茶果(一种野生海棠)为砧木嫁接繁殖苹果,十几年后,在当时的芝罘西沙旺、南山一带便出现了蔚为壮观的苹果园。西沙旺还出现了一个芝圃果园,专门生产苹果苗售卖,像早期的青香蕉、红香蕉就有一部分是从这里分别引入紫埠村和夏家村(即芝罘区黄务镇夏家村,1978年前属福山),另一部分来自福山邵瑞口村。
早年,经常到烟台出售农副产品的福山县绍瑞口村青年农民唐殿功,经过广兴果园时,看到果园里那与众不同的苹果,顿时就被吸引住了,便产生了引种洋苹果到自家种植的想法。他慢慢跟果园管理人员混熟,向他们学习苹果栽培技术,想着购买他们的树苗和接穗。管理人员告诉他这里的树苗和接穗不要钱,到时候免费赠送。1899年初春。唐殿功到烟台卖葱路过广兴果园时,求管理人员剪了几根苹果枝条给他作接穗,回村后将接穗嫁接到村子后面平岚沟自家土地的海棠苗上。五六年后,栽培的果树竟然有一棵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烟台青香蕉苹果。唐殿功种植苹果的成功使得许多人都来到他这里引种苹果,经过嫁接繁殖、栽培,很快青香蕉便在绍瑞口村一带繁衍开来,一度成为当时烟台苹果的主打品种。

烟台苹果的出现很快就引起栖霞地区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向这里传播。一百多年前,在栖霞与福山交界处的老峨顶山前有一个只有8户人家,叫道柱夼村(今属桃村镇)的小山村。因为贫穷,村民牟树清(1866-1941年)前往新开埠的芝罘寻找门路。有一次,牟树清在亲戚家遇到一位栽种苹果的行家,得知栽苹果的好处,他动心了,于是开始与对方交朋友,学会了嫁接技术。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买到伏花皮、秋花皮、秋金星共20棵苹果树苗,回家栽到杂果地里,开了栖霞人栽种西洋苹果的先河。
几年后,牟树清的果园发展到3亩,家道逐渐富裕,5个儿子也相继长大,他要求儿子每人都要学会一门养家的本事。二儿子牟福义,12岁就遵父命到烟台鱼行学生意,他从小跟着父亲侍弄苹果,也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一次他得知福山绍瑞口村陆善堂家引进了青香蕉、红香蕉、红金星等苹果品种,立马前往拜访,并与之结为把弟兄。1923年,牟福义从陆善堂那里弄回十几株新果苗栽到自家的土地,建设起苹果园。此后,他又从大连市郊引进了产量高、耐储藏的小国光、大国光果苗,在自家果园继续栽培繁育。牟树清父子先后引进三批西洋苹果新品种,引发了栖霞人种植苹果之风。

栖霞艾山东麓吕家庄村(今吕家埠)村民吴开福(1892-1963年),看到栖霞有几家栽西洋苹果发家致富了,也种植苹果,于是带领大儿子吴特英,到烟台西沙旺果园干了几年活,把栽培和管理苹果的技术全学会了。1930年,他选购了当时最优良的青香蕉、红香蕉、秋花皮树苗,回家买地建果园,一下子就把七八亩种粮的好地栽上苹果,开始栽种果树没有收入,他只能借钱籴粮吃,被村民嘲笑为败家子。五六年后,他的第一批果树刚挂果时,果园已发展到20多亩。为了全面掌握苹果的栽培技术,他还把第三个儿子吴特杰(1920-1979)送到西沙旺果园,长年学技术。1940年开始,吴开福的果园进入盛果期。因管理得法,产量高、质量好,不仅在当地畅销,外地果贩也闻名前往收购、订货,很快就脱贫致富,成为当地的富裕人家。
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