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机会去现在的精神心理疾病门诊或者住院病区看看,你会发现,那里到处都是十来岁的孩子。他们在本该五彩绚烂的青春期,却一个个都一副灰头土脸,生无可恋的样子。
绝大部分人在看到这幅场景的时候,都会不由得发出一句疑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
1.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手机和网络,孩子才变成如今的模样。这固然有几分道理,但绝不是唯一原因。
根据日常前来心理科寻求咨询的青少年儿童情况来看,孩子出现心理健康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13个方面:
1.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
2.父母生病或受伤,或孩子的其他亲人离世
3.随时变动教养规则
4.父母在管教问题上意见不一
5.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工作中感到压力,并把负面情绪带回家
6.遭受家庭虐待、忽视或目睹家庭暴力等导致心理创伤
7.父母与姻亲(如公公婆婆)的冲突
8.对孩子大喊大叫,而不是冷静地执行规则
9.孩子在学校被欺凌或霸凌
10.父母屈服于孩子的发脾气
11.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尤其是精力充沛的男孩)
12.花太多时间玩电脑或手机
13.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2.关爱孩子心理健康,家长怎么做?
●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羊博士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建议先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父母和老师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做父母的要将“情”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允许孩子犯错
老师和家长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老师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我有没有过度反应?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羊博士有话说
孩子的性格一般在三岁到十二岁定型。而3-6岁又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黄金期,这时他们的“能耐”还不够大,任性胡闹顶多是在地上打个滚儿,不会造成太大的后果。
但是,要是等孩子青春期了,你再管教,那时候,他长高了,也有力气了,一冲动就会做出格的事情。比如14岁的孩子,非要到网吧玩儿,你不给他钱了,他会怎么样?他会跟你闹,会离家出走,甚至晚上不归家。
性格养成一定要趁早。塑造性格就像矫正一棵树一样,小的时候树枝柔弱,可塑性强,矫正起来就不太费劲。但是要等树枝长粗了,变硬了,那时候再想矫正,不仅费时费力,甚至有可能把树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