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等你
人物介绍
张希,石门中学2022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八年制)系。
我的高中
高三生活
高考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回想起来,那些日子里充斥的紧张与焦虑已经不再强烈,而在记忆中更加清晰的则是在夏日的阳光下跑过的操场,在瓢泼大雨中蹚水的拖鞋,在身侧书袋中塞满的空笔芯,和早起到教室开过的灯。
初入石中的我还是个心比天高的学生,带着些年少轻狂的自大。但是开学考的成绩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意识到身边的同学们都是市内各所初中的顶尖选手,于是我逐渐放下一些片面的看法,专注自身的提高,还要合理地分配时间来学习九门功课和提高组的内容。我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和节奏。早上起床的时候天还是蒙蒙亮,坐在座位上的我边啃着面包边背书,晚上下课后早早回宿舍洗漱聊天早早睡下,躺在床上做做运动再回想新学的知识。在疲惫的时候我也曾想过究竟这样做是不是对的。毕竟在高中,老师并不会时时刻刻盯着我也不会直接告诉我正确方法是什么。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前方往往充满未知。但第一次月考的成绩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在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我坚定地朝着这条路走向前方。但再平淡也会有被打破的时候,高一的寒假疫情爆发,我们被迫在家里上着直播网课。这段记忆对我来说是模糊的,可能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生效了吧……而后很快我们就分班了,进入了所谓的高二分水岭,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也很平稳地度过了这个时期,顺利地进入高三。
说起我的高三,似乎找不到一个形容词去形容它。它不仅仅是我学习的冲刺阶段。在这个时期,所有的情感都被放大,无论是疲惫还是激动,无论是痛苦还是喜悦。正因如此,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更显厚重与真挚,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既是战友亦是对手,我们讨论题目互相考察,也安慰对方拥抱彼此。同样,老师们给过的谆谆教诲依然历历在目,无论是Vic对着我的作文“指指点点”,还是亮神对着我的试卷“指点江山”;无论是敏姬老师特意给我找的补充习题还是查哥永远划不完名字的排队表;无论是富哥给过我的练习册还是敬敬借给我的新课本,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十分感激。
我的大学
学在北大
在高考出分之后,我仔细比照招生指南和我的排名,而后与北京大学的招生团队进行多次交流,最终选择了我如今就读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口腔医学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如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1996年,通过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论证。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同年启动“985”计划,随着与校本部的深度融合发展,医学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支持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大医学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学科覆盖医学门类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以及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门类的部分学科。教学贯穿了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全过程。
近年来,学院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和人类重大疾病防控需求,把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大力开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基础医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连续5年排名第一;“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蝉联排名第1 、层次A+。通过“双一流”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多层次基础医学教育、人类生命科学和疾病防治基础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
当然,对于医学,我如今还是一个门外汉。现在我正在北京大学的本部学习医学预科的知识,在大二才开始真正接触医学领域。
课余生活
北大的校风以“自由”闻名,这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百周年纪念讲堂不仅仅有音乐会、戏剧剧目等艺术节目欣赏,不仅仅有名师名家举办艺术沙龙交流,还有电影的首映礼以及电影的导演编剧及演员现场分享与交流。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参与。
图为风雷街舞社第一次随舞
图为滑板社滑板涂鸦
图为北大猫协日常喂猫
师姐寄语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九月燕园,等你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