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义一下几个前提,首先说的是对手质量,而非取天下的难度,所以不过多考虑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刘邦开局一把剑的情况。其次对手质量指的是个人能力+国力的综合水准。
一、秦始皇主要对手:东方六国
秦始皇继位时,秦国已历数代明主的积累,国势强盛,对东方六国形成了碾压之势。而此时的东方六国,虽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实力,但整体上已呈颓落之势。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其地处中原,被四国包围,发展空间受限,国土面积也是七雄中最少的。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缺乏实力和影响力。前234年,秦攻赵时,韩就因惧秦而不救赵,后来李牧大败秦军,韩又转而与赵结盟,这种摇摆不定的策略更使其在各国间失去信任。最终,第一个为秦所灭。
赵在战国后期是唯一能与秦抗衡的诸侯。赵国有廉颇、李牧等名将,军事力量较强。然而,长平之战使其元气大伤。尽管李牧多次力挽狂澜,但赵王却听信谗言,自毁长城。这导致赵国失去了最后的支柱,一年后被秦所灭。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拥有地理优势,地处中原,土地肥沃,国富民丰,也曾有李俚、西门豹、吴起等杰出人物。但魏的战略眼光不够长远,经常攻击他国,忽视了秦的崛起,不仅给了秦扩张的机会,还使自身实力受损。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城,魏王投降。
楚国地大物博,是六国中地盘最大的国家。然而,经过多年与秦交战,早已被打怕了,为避秦军兵锋,甚至多次迁都。此外,楚还经常发生内乱,考烈王去世后,春申君被李园杀死,即位的幽王和哀王身世又引发争议,最终哀王被同父异母弟熊负刍所杀。内部的动荡和权力之争极大削弱了楚国的实力,使其更难以抵挡秦,最终于前223年被王翦所灭。
燕的实力也就比韩强一点。长平之战后,燕竟选择攻赵,这不仅让秦抓住了可乘之机,还使燕与赵结仇。秦灭赵后,燕直接面对秦的威胁。太子丹命荆轲刺秦,更使燕遭到秦的暴揍,被赶至辽东。前222年,秦在灭楚后,顺势将燕剿灭。
齐国在地理位置上与秦相距最远,与秦也较少发生战争。这导致齐废王在位的44年里,齐几乎处于和平状态,于是上层社会更加昏庸腐败。齐废王将国事交由贪财的齐相后胜处理,而他一心只想捞钱,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当秦军抵达临淄时,齐国甚至连御敌打仗的军队都没准备好,最终于前221年被秦不费吹灰之力所灭。
秦始皇仅用十年时间就迅速荡平六国,虽然其中有始皇雄才大略的因素,但也更与六国自身不同程度的衰落有关。
二、刘邦主要对手:项羽
很多人对于项羽的印象就是“莽”,巨鹿之战,面对四十万秦军,破釜沉舟;彭城之战,面对56万诸侯联军,亲率三万兵回师彭城。这不是韩信、李靖这样的战术大师能做出来的事。
但结果却是,围王离,九战大破之;从晨至午杀汉卒十余万人,濉水为之不流。
这两战,项羽的战术虽然乏善可陈,但贵在进军坚决,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刚”,刚猛无俦,无坚不摧,夸张点的说法就是一力降十会,任你牛鬼蛇神,阴谋诡计,在项羽的刚猛面前,一切都是纸糊的。
另外,项羽在战术方面也堪称一代宗师。这往往是大家所忽略的。
项羽是史上最早提出利用骑兵的高速冲击力打闪击战的人。在无马镫时代,就想到了后世骑兵主流战术的突击战术,这在军史上是相当超前的。用骑兵突击打乱敌军阵脚,步兵紧随其后歼灭落单的敌军,这种步骑协同作战的思想在当时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正是由于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大规模使用骑兵给刘邦留下的惨痛印象,才使后者认识到骑兵的强大,并下决心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尽管他第一支骑兵部队主帅是灌婴,但战术上依然是在模仿项羽的骑兵战术。这也间接的为后世汉帝国拥有强大的骑兵打下了基础。
刘邦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历时四年才艰难战胜项羽,也证明了后者的强大。
刘邦的主要对手虽然仅有一位,质量却明显高出其他几位一筹。
三、刘秀主要对手:王莽、刘玄、王郎、公孙述。
看着挺多,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刘秀争天下最大的问题就是麻烦,当时信仰崩塌,各地起义不断,派系林立,生产也没几处正常的,刘秀采取的策略又是打拉结合,像公孙述这样的又在蜀地扮乌龟,所以他扫灭群雄,完成了统一大业,所用的时间较长,足足用了十二年之久。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对手质量有多高。
四、司马炎主要对手:东吴那一家子。
无所谓质量。
五、杨坚主要对手:宇文阐、北周宗室五王、陈叔宝。
勉强找出这几位,还不是幼主就是昏君、庸王。
六、李世民主要对手:王世充、窦建德和刘武周。
王世充西域胡人出身,因善于钻营、逢迎上意,很早就得到了炀帝的赏识,成为掌管江都行宫的宫监。
别看王世充小人一个,但其军事才能不可小觑,他曾多次率军平定叛乱,在军队中声望极高,李密攻陷洛口仓后,他奉命北上据敌,若非与李密的中原大战消耗了太多实力,王世充应是李唐争天下的主要对手。
击败李密后,王世充在洛阳建立郑国,与李唐形成对峙之势。其军队主要由杨广下江南时所留兵马、杨广在江都曾派出的三批援兵,宇文化及失败后投奔的骁果军以及李密败亡后整编的瓦岗军。其军队数量及其庞大,足有二十万兵马,且绝大数是隋朝的正规军,若非遇上了李世民,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窦建德自小有侠名,武艺出众,同乡都愿意跟随他,他自身也有远大的抱负。他先后击败了郭绚、杨义臣,成为当时的河北王。窦建德建立了夏国,称雄河北。他的军队士气高昂,深得民心。在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与李世民交战,最终战败被俘。
窦建德的可怕之处,在于他得河北之地的民心,他死后,河北屡叛,即便李世民都不能收其民心,若非李建成用魏征的慰抚之策,河北不会那么轻易被平定。
至于刘武周,因勾连突厥,军队战斗力较强,曾多次击败唐军,甚至一度占据了李唐老巢太原,但要说争天下,还是力有不逮,最多也就是一割据势力。
七、赵匡胤主要对手:柴宗训、李煜。
与杨坚等同。
八、朱元璋主要对手有三个:陈友谅、张士诚和元顺帝。
陈友谅此人极富争议,一方面,他阴狠残暴的作风广受诟病;另一方面,他的权谋、心志又为一时之翘楚。
他本是渔家出身,自小习武、膂力过人,又通晓文义,做过元朝县衙小吏,因此在元末起义中一加入徐寿辉阵营就受到重视。后来更是凭借阴险狡诈先是阴死了反徐寿辉的倪文俊,两年后又杀了战功赫赫的赵普胜,成了天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陈汉创建之初,就据有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安徽南部,在南方反元集团中实力最强,也最有可能统一天下。虽然与朱元璋的交战中,在龙湾、采石矶、安庆等地连吃败仗,但最后的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兵力65万还是要远超朱元璋的20万。
陈友谅无论是心志、权谋、实力都不在朱元璋之下,只是朱元璋七分阴险中总带有三分真诚,而陈友谅则一味的靠心机、阴狠来驾驭人心,所以前者是越打越强,后者是越大越弱。
张士诚则是另一位江南霸主,他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东吴政权。他的政治手腕和治国谋略相比军事才能更为人称道,他治下的江南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富甲东南”。不过他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虽占有最富庶的浙西,但他立场不定,一会归附元朝,一会又自立为王,朱元璋灭陈后,就把主要力量集中在他身上,经过一年多的抵抗,最终被朱所俘,因不愿投降,被杀。
第三个对手是北方的元顺帝,朱元璋战胜陈、张后,统一了长江流域,先后组织了八次北伐,一路把元顺帝从大都赶到上都,又从上都赶到应昌,最后赶出了漠北。蒙古铁骑虽然强大,但已是昨日黄花,元顺帝据地域虽广,但已大失人心,收复中原,驱除鞑虏已是水到渠成。
至于其他几位,如浙江的方国珍、广东的何真,实力和影响都有限,且和朱元璋时战时和,基本构不成威胁。
九、多尔衮主要对手:李自成、南明、张献忠
这仨水平都不咋地,李自成入北京城就忘乎所以,伟人都说决不当李自成。张献忠则是流寇一个,遇上谁都被揍得七荤八素。南明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李定国、秦良玉打的再行,但架不住它大敌当前还在内斗党争,真是突出一个抽象,就袁绍手底下的人看了都得指着南明笑一阵。
也难怪满清入关以不到20万人口,五万余人就取了一亿汉人的万里江山。
结语:综合来说,最难是朱元璋,他的问题是他起家晚,张士诚陈友谅已经占先机,这两人能力还都挺强。陈友谅不说了,能力出众手下也齐心,领土和兵力都远超朱元璋;张士诚给人胸无大志的刻板印象主要来源于他被朱元璋围起来了,实际上他一直很努力的在干老朱,实在是棋差一着。
第二刘邦应该没问题,项羽打仗是真的牛,10万左右同等兵力韩信绝对干不过项羽,项羽最大问题就政治捉急。
至于李世民,则是被夸大了的,李渊唐国公声望巨大,又是顶级贵族,关中蜀地几乎传檄而定,江南地区平定后毫无反复,除了西北有突厥势力,河北有窦建德的影响,其他势力基本都是草台班子,包括被人吹的神乎其神的江淮之王杜伏威,和数次以少胜多击败窦建德的罗艺,照样因为李唐势大而投降。
说李唐开国是地狱难度,什么西凉霸王薛举、小曹操王世充、小刘备窦建德、名将收割机刘黑阔,完全是世人以英雄史观来看李世民的问题。
所以将其排在第三。
隋文宋祖相对简单一点,因为他们争天下的主要对手就是前朝的孤儿寡母。赵匡胤勉强还有南唐和北汉,杨坚面对的南陈就完全算不上了,太弱了。
所以最终的排序是,第一朱元璋,其次刘邦,第三李世民,第四秦始皇,第五刘秀,第六多尔衮,赵匡胤、杨坚并列第七。至于晋武帝司马炎,不考虑。
LBJYQ
[得瑟],把朱排在秦始皇前面?!六国那是有几百年基业的真正的国家,
黃毅興
元:敢情我那麼沒有牌面[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