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朋友经常被不专业的自媒体带偏,存在许多误区,这里挑选常见的8个和大家分享,高血压朋友一定要看完收藏好。
一是降压药不能吃,吃了就不能停。有人认为血压不是很高,尤其是年轻人,不愿吃降压药,认为只要吃了就不能停。其实,根据高血压指南要求,只要血压超过140/90mmHg,经过生活方式调整不能正常,就要吃降压药。如果有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即使血压超过130/80mmHg,也要开始干预治疗。
有的高血压可以停药,常见于以下的人群:
对于因近期高度紧张、疲劳、熬夜等生活方式不当造成的高血压,经过积极生活方式管理,如果血压能控制在120/70mmHg以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药甚至停药。
对于因过度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多和高盐、高脂肪饮食、不运动有关,如果能积极控制体重,加强锻炼,血压可能会恢复正常。
对于新出现的高血压,尤其是在1年以内的病程,加强锻炼及生活方式调整,血压也可能会逐渐下降至正常,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逐渐停药。
对于因吃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停药之后可能恢复正常。
二是降压药要经常换着吃。有人说不能盯着一种降压药长期吃,副作用很大,要经常换着吃,这种观点也不正确。其实,降压药有没有副作用,在用药的早期就能看到,如果吃药一个月内没有出现副作用,血压控制很理想,完全没有必要经常更换。有人长期吃十几年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忽高忽低,超过2周以上,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如果吃药期间
发现了副作用,比如吃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出现便秘、心慌、牙龈增生、腿肿明显,那么,需要换药;如果吃贝那普利等引起干咳,吃洛尔类降压药美托洛尔引起心跳太慢、男性功能障碍等,吃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引起尿酸明显升高甚至出现痛风,都需要调整药物。
三是降压药开始要吃简单的,否则以后就没有药控制了。其实,降压药常用的就6大类,每一种都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开始治疗,但是不同的病情侧重点选择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不存在简单之说。即使以后效果不好,换其它类型的降压药也不会受到影响。
降压药有便宜的和贵的区别,有进口和国产之分,选择标准是:降压是硬道理,选择长效、能控制住血压、价格便宜的国产药就行,如果是像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两种药复合的药,价格比较高,完全可以选择厄贝沙坦加氢氯噻嗪每天早晨各吃一片,价格会便宜很多。
四是没有症状不要吃降压药。大概至少8成的高血压没有症状,高血压对人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地进行,先损害血管,再损害器官,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现冠心病、心衰、尿毒症、脑梗塞、脑出血、外周血管堵塞等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只要血压超过120/70mmHg以上,随着血压的升高,各种并发症就会逐渐增多。血压越高,危险越大,和症状没有关系。因此,没有症状,也要认真吃药。
五是高血压怕摔倒。有人认为,高血压就怕摔倒,一旦摔倒就是脑出血,其实,血压控制不好的人,经常头昏目眩,才容易摔倒。摔倒出现脑出血的人,除非摔倒后头着地。大多数高血压的摔倒,是因为血压控制较差,引起急性脑梗塞或者脑出血,才造成患者的摔倒,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压,才能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六是有些降压药致癌不能吃。曾经有研究报道过,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有致癌的风险,但是只是少数的研究结论,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有一项来自加拿大的临床研究,认为服贝那普利等普利类降压药会让肺癌的发生率增加14%,认为沙坦类降压药致癌,源于2018年底一则新闻,说缬沙坦原料中发现了N-亚硝基二甲胺,但目前普利类和沙坦类都是临床用药的主流,在世界各国并没有禁止使用,对比血压长期稳定带来的心脑血管的健康获益,不能因个别的试验或报道影响血压的控制。
七是早晨测血压最准确。其实,血压是时刻在变化的,不存在哪个时间段更准确。咱们要求理想的血压,一天24小时中,如果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至少90%的测量结果都在140/90mmHg以下的正常范围,高于140/90mmHg或低于90/60mmHg的值都不能超过10%。
因此,我们可以一天中多次测量,看看自己的血压哪个时间段高,以后就重点测量这个时间,把这个最高峰值的血压控制好。
八是电子血压计不准确。目前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尤其是在家中使用,水银血压计会造成汞挥发污染环境。感觉电子血压计不准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在医院测量比在家中高,确实是这样,指南要求,诊室测量的诊断标准是140/90mmHg,而居家测量的诊断标准是135/85mmHg,也就是说,不同环境测量超过这2个数值,都是高血压。电子血压计的可重复性较差,多次复测,血压变化较大,这和测量方法不当有关。正确的方法是,一次测量后,取下袖带,休息3分钟,然后在同样的条件下再次测量,数值相差就比较小。
居家测量血压,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血压计,只要经常测量都在135/85mmHg以下,说明您的血压控制比较正常,如果您自己测量经常超过这个数值,到医院测量肯定还会更高,说明控制不够理想。
总之,高血压管理重在细节,选择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好药物,定期复查,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