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最稳定、最完善的封建社会阶段。它在封建小农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身份等级制度也有很大的发展。
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被武家德川幕府统治的时期,武家就是武士起家成业的简称。
在武家,武士的地位相当高,大名之下就数武士地位高了。
而且在江户时代之前,镰仓幕府那时候的日本一直动乱不停,各地大名纷纷集结势力,割据一方。
在靠武力打仗的时候,武士的地位变得更高了,好多大名都是从武士升上来的。
所以,德川幕府是靠武士发家的,他们很清楚武士阶级的影响力非常大。
要是不好好管理武士阶级,他们肯定会变成政权稳定的一个重大潜在危险。
于是,为了让武士阶层老老实实的,不变成危害社会安定的因素,德川幕府大力推行对武士阶层的改造。
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使武士阶层对自身身份有很强烈的认同感。
【1、将格式化的阶层意识变成常识】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礼仪文化特别发达,还很复杂。
在日本,礼仪对国民而言,就跟吃饭喝水似的,稀松平常。
差不多每个日本人打一出生就开始学礼仪。
这种类似格式化的礼仪文化,大概是从江户时代起就变得很规范了。
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德川幕府把礼仪格式看得这么重要,就是为了限制日益壮大的武士阶层。
德川家康是个武将,他很清楚武士的力量特别吓人。尤其是那些光有野心,没有思想道德约束的武士,这些人就跟定时炸弹似的,随时可能爆炸,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听人说,德川幕府统治江户时代的时候,日本大概有3000万人口,武士和他们的家属差不多有200万,在总人口里占7%。
所以呢,德川幕府为了约束武士们的行为,就把一些规矩融入到礼仪里,让这变成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内容,想要从根源上杜绝武士阶层成为反抗政权的力量。
在江户时代,那时候是德川幕府统治着。一方面弄出了“士农工商”这种阶级划分,另一方面呢,为了让大家的阶级意识更强,就把“身份社会”这一套弄得更严了。
那种“身份社会”呢,实际上就是想让各个阶层的人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接着靠“身份”来约束,使他们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言行,就连思想也都控制在自己“身份”所允许的范围里,不能做超出自己“身份”的事。
日本从江户时期起,人们就在自我介绍里加上“身份”区分了。
所以呢,在德川幕府“内外一起治理”这种情况的推动之下,这种政治味很浓的格式化身份制,渐渐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里的常识了。
每个人都天生就认同自己的身份,觉得自己生来如此,从没有过反抗的念头。
同时,武士阶层最有力量,也最有可能威胁到政治阶层。让他们认可自己的“身份”后,不但能减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还能不知不觉地让他们融入文治社会,使武士阶层变得温和,也更好控制。
对德川幕府而言,这肯定是好处多于坏处的。
所以呢,以德川幕府为带头的,“身份制”就从上到下一点点地渗透开,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平常了。
而这种转变成日常形式的作风,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最为深远。
【鼓动武士阶层参与到文治社会的体制当中】
武士阶层本就是个比较矛盾的阶级,他们忠诚的时候,在整个国家面前,就像守护神似的,保护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不过呢,要是武士阶层有了歪心思,那对整个国家而言,可就像一场灾难啊,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战争,搞得百姓流离失所。
德川幕府是武士建立的政权,可它却带头让武士阶层融入社会,这是一种进步。
从镰仓幕府起,武士在旧日本社会的地位就一直在提高。很多大名本就是武士出身,这是一个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不安稳的时代,武士能保护大家的人身安全,不让流寇侵害。
很久以来,武士在政治上有特殊地位,在老百姓心里也是地位很高的存在。
这种情况,一直到德川幕府建立的江户时期,还是存在的。
江户时代的日本就算很太平,也没什么战乱。
武士在社会里成了特别的存在,所以德川幕府才更想办法让武士脱掉盔甲呢。
在日本,农民人口占80%,剩下20%里有一半是武士人口。
不过呢,武士到了没有纷争的和平年代,就没工作也没收入了。
可是,德川幕府每年得用掉20%的粮食储备才能养活这些没活儿干的人,毕竟武士大多是青壮年,饭量特别大。
要是按照一个武士一年能吃500斤米来计算的话,200万武士就能吃掉10万斤米呢。
就这个事儿,要想少花点供养武士的钱,那就只能让他们干活儿。
德川幕府一方面靠规定“身份”把武士和其他阶层的人区分开,另一方面为了让武士能更好地适应文治社会,就强化、夸大儒家“忠”的意思,让武士对主君的归属感更强。此外,还利用各种社会管理手段,使武士更易于接受“礼”和“仁”在社会里的作用。
武士虽然名字里带着个“武”字,可说到底,还是得“先讲礼,再讲仁”,到最后才会动武呢。
尤其是德川幕府之前,武士有不少特权。就像武士能佩刀,对某些“恶人”还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德川幕府主张以文治国,这事儿跟它其实是相悖的。
不过,武士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那么长时间,是个很特殊的阶层,想对他们搞那种“一刀切”式的整改,这也不现实。
所以呢,德川幕府就弄了个法子,让武士直接掺和到政治体制里去,把他们佩刀和享有特权这些事儿都给合法化了。
同时,也是借着这种合法化的手段,把那些不主动参与政治体制的武士的特权给剥夺了。
用这个办法来削减和减小武士阶级的特殊性。
【3、利用仪式去满足和麻痹武士的荣誉感】
最后,德川幕府想要从根源上控制武士阶层的扩张,于是就介入武士的“成长仪式”,借此掌握年轻武士的成长记忆。
研究表明,95%的人都对童年的成长经历记忆深刻,这种记忆对未来行为规范的影响也很大。
特别是武士这种有特殊意义的职业,小时候的成长记忆对其影响能达到90%呢。
一个少年想成为合格的武士,得先把武艺练好了。所以呢,等武艺练到一定程度,“成长仪式”就能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水平了。
年少的预备武士在经历一个个“成长仪式”后,慢慢清楚自己的“身份”了,也越来越明白要效忠于哪个主君了。
在这长长的成长过程里,主君是可以不在场的,但仪式是不能少的。
每举行一次仪式,就会给年少的预备武士洗一次脑,让他们学武士高强武艺的时候,也通过仪式把思想给禁锢住。
得让他们晓得自己以后要侍奉的主君是多么重要,并且提升他们身为武士的家族荣誉感。
然后借着这些或大或小的仪式,不停地往年轻武士的思想和灵魂里渗透,使他们越发效忠于主君,忠实于自己的武士身份,不会出现别的多余的情绪和想法。
最后还拿荣誉感来填补成为武士后的空虚感,这样他们就算处在没有纷争的和平年代,也能全心全意为主君效劳,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现代“人人平等”的眼光看,旧日本的武士道是有点不公平的。不过,有个很明显的好处就是,武士是乱世中的政治产物,如果不接受社会进步带来的改造或者融合,那武士阶层的结局只会更惨。
封建阶级虽然有许多不好的影响,可它作为历史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也是人类进步必定要走的路,所以封建阶级也有很多好处。
比如说,可以按照阶级来划分,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社会影响力。不同阶级的人就在自己的阶级里活动,互不干涉,这既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又能共同发展,让社会前进的脚步更整齐、更一致。
武士这种特殊产物是特殊环境造就的,在阶层的庇护下进行改造、融合后,就能长久留存,不被社会淘汰。
更别说像现在这种在武士道引导下产生的“匠人精神”或者“大师”这类特殊职业了。
武士说到底是从属职业,本来就该有不少约束和限制,德川幕府为了加强管控才又多采取了些措施罢了。
孙丽,对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进行身份认同感的灌输[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