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宗龄,雷州府徐闻县人,十九岁中明万历丙子科举人,至万历癸末(1583)殿试中朱国祚榜之二甲二十四名的进士登第,被选入朝廷翰林院为庶吉士补检讨、编修,擅于诗文。他于万历十五年写了一篇关于天妃的文章,被收录入嘉庆《海康县志》。
文章中说到,雷州半岛原本有座天妃庙,距离南渡渡口约十里路。天妃是海神中最灵验的,过往行人必定前往祭拜问吉凶,倘若在江心遇到险情,船夫便匍匐叩拜,若见红光闪耀映照在船帆桅杆上,便是神明显灵,众人便不再恐慌。因此沿海各地都建有天妃庙。
但涠洲是个孤悬海中的岛屿,土地肥沃又邻近珍珠产地,常有亡命之徒聚集,驾驶大船闯入劫掠。居民们不仅不抵抗,反而备好酒肉犒劳盗贼。天妃厌恶这种助长恶行的行为,多次托梦警示居民:“你们不捉拿奸人反而资助奸人,罪孽比盗贼更重!若再不悔改,天兵将至,我也无法庇护你们了。”涠洲百姓吓得惶恐不安。
监察御史王民顺、参军陈居仁查知此事后,认为不能让这颗毒瘤在粤地蔓延酿祸,应当彻底铲除。于是禀报总督吴文华,请求免除涠洲赋税并将居民迁往内陆。吴公批准后,派遣军官调集船只运送移民。

军官向天妃禀告此事,天妃欣然应允,于是将神像与百姓一同迁往郡城(指雷州府城)天妃庙。但原庙宇低矮破败,难以安置神灵。王御史便与知府周良宾、郡丞赵佑、同知傅晏、司理郑子亨及海康县令陈锦商议,决定扩建旧庙,拆除重建。众人捐资后由赵丞督办工程。
正当筹备材料择日开工时,突然狂风大作,海上掀起滔天巨浪。闽南运来的优质杉木顺水漂至,众人惊叹这是神力相助。赵丞谨慎奉行神谕,昼夜不懈督工,不久新庙落成。王御史率官员祭庙后,在南楼设宴犒劳众人。
酒过三巡,空中忽然白云缭绕,螭龙腾云驾雾,在波光中若隐若现,时而如翠羽紫云,时而似虹霓闪耀,观者如潮,啧啧称奇,认为这是神宫显应。于是将新庙匾额题为“龙应宫”。
听闻圣王德泽广被,连深渊神龙都会出游。这偏远之地何来祥瑞?或许是因珍珠池水澄清、漳海风波平息、天地和顺,才引得神物显现?实在奇妙!
新庙建成后有前堂、后堂各若干间,左右厢房若干间,斋室若干间,中设牌坊一座,门楼三间,轩敞宏伟。凭栏远眺,晨雾青霭,暮烟紫绕,恍若仙境。极目四望,万顷良田桑麻繁茂,远处峰峦缥缈如浮云端,俯瞰长江千帆隐现,渔歌樵唱隐约可闻,游人踏过水边苍苔,在碧烟翠霭中若隐若现。如此胜景,堪称旷世奇观!
世人传说紫府碧虚、丛背明霞等仙境虚妄不实,但这位神明能预示吉凶、解救危难、惩戒奸恶,自然应当祭祀。百姓感念神恩如祭祀土地神般虔诚,怎敢忘怀?更有诸多神迹可考,故不才恭敬地记录成文,以传后世。

檢討鄧宗齡天妃廟記(萬曆十五年)【原文】
雷陽故有天妃廟祠,去南渡可十裏許。天妃於海神最靈,諸渡者必走謁祠問吉凶,或中流難起,則舟人匍匐叩神,望赤光燿薄帆檣,則神來也,舟人無恐矣。以故瀕海在在置祠,而潿洲孤島立起海中,沃壤而鄰於珠池,亡命嘯聚,輙操大艇闖入剽竊,居民輙酒牛釃糈餉之,神惡其弗率也,時見夢於居民曰:“若不捕奸而反以佐奸,罪浮於奸,若不悛,大師且至,吾不能爲若庇矣。” 潿洲民惴惴大恐。監司少叅王公民順、叅軍陳公居仁廉得其狀,謂全粵何慊於撮土而令之延蔓以種禍,宜罷之。便乃以事白制府吳公文華,請盡罷潿洲稅而徙其民於內地,吳公報可,遂遣材官具舳艫載之。材官以告神,神欣然從也,乃奉其像與父老子弟俱來,悉入郡祠中。而梵宇湫隘且就頽圮,無以妥神靈。王公乃謀於郡守周公良賓、郡丞趙公佑、鄉郡倅傳公晏、司理鄭公子亨,暨海康尹陳公錦,益拓故址,撤其舊而新之。議成,諸公捐金佐費,而以趙公董其役。方鳩工庀材,擇良舉事,而大風猝起。海上波濤人立,大水千章,逐巨浪至。閩南杉水孔良,豐碩。諸公相顧動色,謂神力也。趙公奉令惟謹,朝夕匪懈。未幾而就緒。王公率官屬謁廟,歸停蓋南樓。陳公爲治觴,相勞。酒數行,白雲冉冉起空中,則螭龍挾雲,昂首蜿蟺,而當前隱見,騰翥與波光上下。若翠羽,若紫雲,若絢錦,若璘玢,若虹蜺之垂耀。若陽和之映瓊瑤,若飛雲之曳旌旗。觀者如堵,嘖嘖稱異,謂爲神宮應也。遂匾其額爲 “龍應宮”。聞之,王者德及重淵,則龍遊沼池。蕞爾遐區,何來異物?毋亦珠池澄清,漳海波息,大化渟流,而神物來見與?斯亦竒矣。祠成,前後堂若干楹,左右室若干楹,齋室若干楹,中䂖坊一座,門樓三楹,軒厰偉䴡。八意洞開,憑欄徙倚,曉雲縈青,暮煙橫紫,物外竒觀,隱隱直墮幾席。睇眸四顧,萬頃桑麻,耕黎相屬,遠峯髙頂,縹緲若出雲端。臨瞰長江,千帆隱現,欸乃聲微樵童收夫,旅客遊人躡足蒼苔水石,若掩映於碧煙翠靄沙汀竹樹間,歷歷可見。則此宮亦曠然大觀哉!世稱紫府碧虛,叢背明霞之館,幻誕不列。祀典而是神也,明示吉凶則當祀;脫危解厄則當祀,禁誡慝則當祀。父老德神若壇社,何敢忘功哉!矧奇事多種種可紀,不佞敬為授簡而綴記,以垂無極雲。
以上记文所述万历十五年重修的天妃庙,即现在城南的夏江天后宫,明清时期曾多次修缮。当时雷州的官员王民顺、陈居仁、吴文华等在将涠洲天妃神像迁入郡祠时,同步推行“尽罢涠洲税而徙其民于内地”之策。
邓宗龄笔下虽满纸神话色彩,却真实折射出当时“亡命之徒啸聚盗采珠池,涠洲居民以酒肉粮草相济”的社会乱象。表面上记载天妃显灵“神迹”,实则是官僚士大夫借神灵之口,对涠洲居民“助纣为虐”行为发出严厉警告。邓宗龄以「不佞敬为授简」自谦,也是想通过神迹叙事完成对官方德政与信仰正当性的双重论证,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神道助教化」的书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