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父讳,他终生无法考取进士,愤而作下一首诗,成千古名作

曾哥说车 2025-04-25 09:58:20

【前言】

咱们国家封建时期有两千多年历史,每个时代都有王朝起起落落,而这些王朝也各自留下了不少文学上的好东西。

唐诗就是唐朝那会儿最有代表性的诗歌形式,它以特有的节奏感和满满的深意,一直传到现在,还特别火。好多写诗的人在历史上那可是大名鼎鼎,不过啊,他们出名归出名,其实背后过得也挺不容易的。

就拿大家都知道的诗仙李白来说吧,他特别有才华,但因为老爸是商人,所以没法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导致他没办法为国家效力。

杜甫,唐朝末期的文学巨匠,写了好多好诗,但日子过得挺紧巴。

李贺这人真是个写诗的天才,可惜啊,就因为他老爹的名字,一辈子都没能考上进士。这事儿让他特别郁闷,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没想到这首诗后来竟然成了传世佳作。

【古代严苛的避讳】

“避讳”这东西,其实是古代“家天下”制度搞出来的副产品。为了凸显皇权的独一无二,还有它那股子至高无上的劲儿,这规矩定得可严了。所以嘛,大臣和老百姓在写字说话的时候,都觉得压力山大,挺不容易的。

拿唐朝来说吧,在《唐律疏议》这本书里,对文字的使用讲得很清楚。就是说,政府部门有正式的名称,官职也有专门的叫法。

换句话说,在写文章时,得小心避开皇帝的名字,还有那些官府和官职的叫法,规矩严得很,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照着做。

在唐朝那会儿,为了避开那些不能说的字,大家想了几招。头一招就是换字,简单说,就是用别的字来顶替那些要避讳的字。

很久以前,有个铸剑高手叫欧冶子,他打造了一把特别厉害的剑,起名叫“龙渊”。可到了唐朝刚开始那会儿,因为皇帝李渊的名字里有个“渊”字,为了避讳,大家就把这把剑的名字给改了,叫它“龙泉”。

这个方法啊,其实老早以前的朝代就在用了。像是在汉朝那会儿,他们就把恒山给改成了常山,微子启的名字也变成了微子开,还有啊,原本的盈字也被满字给替换了。这么做,全都是因为得避开汉朝皇帝的名儿,免得冲撞了他们。

另外,古人还常用空字法和缺笔法来避开忌讳。空字法并不是说直接把要避讳的地方空着不写,而是找些意思不太明确的字来代替。

在《史记》里头,有这么一句话,“老大儿子嘛,得立为太子才行”,这里头提到的老大儿子,其实就是说汉景帝刘启,不过为了避讳他的名字,就没直接说出来,用了个“某”字来代替。

缺笔这种写字方法,是从唐朝那会儿开始的。到了唐高宗在位的时候,人们经常得抄写些古典的东西。这样一来,有时候就难免会碰到一些字,跟高宗皇帝李治的名字撞上了,比如说到治理国家的道理,那个“治”字就不能直接写,得避开皇帝的名讳。

要解决这个难题,他建议在使用文字时,可以尝试减少某些字的笔画来避免忌讳,这样就不必再去做替换之类的操作,免得让人产生误解。

唐高宗提到的那种叫“缺其点画”的技巧,确实很实用,后面好多朝代都还在用。

不过,唐朝那会儿有些避讳是铁定的规矩,得硬着头皮遵守,这样一来,难免会给人添堵。就像李贺,他就吃了这种规矩的亏。

【李贺的遭遇】

李贺,人们常叫他长吉,老家在河南宜阳那块儿。历史书上说,他长得精瘦,俩眉毛还连一块儿,不过手指头特长,写起东西来飞快。

我爸给他取名叫长吉,是因为他小时候身子骨弱,老生病。但这点小毛病,可挡不住李贺的天分。

他十几岁时,就爱骑着匹跟自个儿一样瘦弱的马,在城里溜达找写诗的灵感。只要脑袋里冒出点想法,他立马就下马,掏出纸笔,把诗句写下来。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写的那些整理一遍。他爸妈看他这么拼命,都说李贺真是费尽心思在写诗上。

李贺到了某个岁数,就开始去考科举了。刚开始,他靠着自己的真本事,一路走得挺顺。可没想到,到了考进士这最关键的一环,他却卡壳了。

【李贺的无奈与名篇诞生】

李贺没能考上进士,不是因为考试太难他过不了,而是因为他老爸的名字有忌讳,导致他压根儿就没法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唐朝时候有个特别的规矩,就是家里长辈或者祖宗的名字要是跟官职撞上了,那后代就不能干那个官。比如说,要是你爹名字里有个“卫”字,那你在唐朝就别想去诸卫当官了。要是祖宗名字里头有“安”,那你在长安县就得绕道走,别想着去那儿任职。同样的,要是你爸名字里头有“军”,那你儿子就当不了将军了。

李贺他老爹叫晋肃,在唐朝那会儿,“晋肃”这俩字和考进士的“进士”发音一模一样。就因为这事儿,虽说李贺能去参加科举,但进士科的考试他是没门儿了。这对李贺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李贺自认为挺有本事,本来可以轻松通过乡试、省试这些考试。要知道,进士可是古代读书人能拿到的最高头衔。但现在,就因为他老爹的名字,李贺被挡在了考场门外,这事儿让他气得不轻。

他可不是个容易满足现状的人。为了解决那个难题,李贺主动和朝廷里那个大力推行古文运动的韩愈拉近关系,还直接找上门去,请韩愈帮他解决父亲名字读音的困扰。

因为李贺特别有才华,韩愈就想跟朝廷说说南北读音的事儿,但朝廷没搭理他。李贺听到这事儿,心里不痛快,一气之下就走了,还写了首诗。

“为啥男儿不拿起武器,去攻占那五十座关山呢?”李贺用这话来表达自己对科举落榜的灰心。

他觉得,与其因为名字的事儿纠结能不能去考科举,还不如直接参军上战场,跟敌人真刀真枪地干,打下城池立下战功,用这种方式来为国家出力。

李贺为了让自己的感情说得更到位,他用了反着问的口气,就好像他亲眼见到了战火纷飞的场景,马上就要上战场打仗了一样。

后面那两句“请君暂且登上凌烟阁,瞧瞧哪位书生能封万户侯”,这其实是把自己的情感又往上升了一升。凌烟阁是太宗皇帝李世民为了表彰那些为大唐建立功劳的人建的,对唐朝的官员来说,那可是无上的荣耀。

能当上万户侯的,那肯定是战场上立下大功的人。李贺那首诗啊,说白了就是在挖苦那些只读圣贤书的科举考生,说光读书没用。你看那凌烟阁上的功臣,还有被封为万户侯的,里头哪有一个是书呆子,压根就不可能有。

李贺用一连串的发问,狠狠嘲笑了唐朝那会儿,居然会因为避讳名字就刷掉人才,不给升官的可笑规矩。他那强烈的情感和宏大的气势,让这首诗成了流传千古、非常难得的佳作。

【总结】

一读这首诗,你就能感受到李贺是个既会文又会武,还特有志向的大才子。但奇怪的是,这么有才能的人,居然因为跟皇上名字避讳这事儿,没法去考进士,给国家出力。这不仅是李贺自己觉得憋屈,也是唐朝丢了个宝贝啊。

0 阅读:8
曾哥说车

曾哥说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