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的“喀秋莎”火箭炮,在上世纪绝对是巅峰级的存在。
其威力之猛,不仅让美军谈之色变,诸多欧洲国家对其也是敬畏有加。
关于它的威力,当年曾在朝鲜战场上大展身手,对志愿军的取胜也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
谈及当年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的威力时,特等功臣谭秉云回忆时曾这样说道:
“那东西太厉害了……一轮齐射打过去,美军阵地就几乎没什么活物了”。
另外,洪学智在他的著作《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也曾提到过喀秋莎投入战斗时的场景:
“无数道火光飞向了敌军阵地,火光照亮了半边天,敌人的阵地迅速被火焰全覆盖”。
还有一个细节,当时喀秋莎炮兵师被称为炮兵之王,只要他们的车经过,遇到的步兵都会主动让路。
从这一点上也可得见,喀秋莎的威力和影响力,着实令人敬佩。
那么,它在朝鲜战场到底是如何表现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1a2cedc6d6baebb6493be01a88d6b2.jpg)
喀秋莎是俄语的音译,原意是“美丽的姑娘”。
单从名字来看,喀秋莎似乎是一件温柔善良的武器,但事实上喀秋莎却如同一头猛虎,只要一开火,敌人的阵地就要遭殃了。
喀秋莎,正式型号为BM-13,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并装备的一款轮式车载火箭炮。
那款火箭炮由年轻的苏联火炮设计师利昂契夫于20世纪30年代末发明,并在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
喀秋莎火箭炮的主要特点是其发射系统采用滑轨定向器,共有8条发射滑轨,可一次齐射16发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
其最大射程可达8.5千米,发射方式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一次齐射仅需7-10秒,威力十分凶猛。
1941年7月,苏军在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首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对德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德军火车上的物资在10秒内化成一片火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97af1ae633a445eacddee930d47020.png)
当时喀秋莎火箭炮在苏德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苏联炮兵的象征和胜利的标志。
第二次发挥巨大作用,就是在抗美援朝期间,由我国志愿军广泛使用。
其强大的火力给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被美军误认为是原子炮。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后,凭借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彭老总的卓越指挥,在初期与美军交战时捷报频传,打得美军措手不及。
然而,美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优势,尤其是制空权和火力压制,逐渐削弱了我军的隐蔽性,使得我军在后续作战中急需提升火力输出。
有时候,即便我军成功分割包围了美军,也难以攻破其临时组建的钢铁防御圈和空投补给的壁垒,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军逃脱。
关键时刻,苏联援助了120门喀秋莎火箭炮给志愿军,我军迅速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炮兵21师。
但要让21师具备真正的战斗力,还需经过严格的训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1ef50d592957385bb4b317cba18764.png)
当时面临的三大难点是:指战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驾驶汽车的驾驶员不足、以及缺乏在各种环境下熟练操控喀秋莎轰击敌军的能力。
按当时的情况,21师完成改装训练至少需要一年。
如此长的时间显然无法满足战场需求,最终21师采取了“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灵活原则,将改装训练时间缩短至28天,迅速迎来了战场首秀。
1951年秋,美军对我军阵地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势,三路大军齐发,气势凶猛。
在那场战役中,志愿军喀秋莎炮兵师21师首次披挂上阵,全军上下均对其寄予厚望。
然而,实战的结果究竟如何,谁心里都没有底。
当时21师203团接到的命令是支援友军,对美军第7师发起反攻。
那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美军凭借其空中和火炮的绝对优势,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即便当时我军已经拥有了喀秋莎火炮,但在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时,也未必能轻易占据上风。
很快,志愿军以出奇制胜的战术,打破了这一僵局。
他们没有将喀秋莎阵地集中在一起,尽可能地避免了美军炮火和空中轰炸的毁灭性打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04b4dd1998cff69b557668426e4f34.png)
相反,他们充分利用了喀秋莎的机动性,将炮兵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
白天,那些火炮隐匿于山林之间,夜晚则悄然出击,让美军防不胜防。
当双方终于交火时,喀秋莎火炮瞬间爆发出了惊人的威力。一轮轮齐射之下,美军阵地瞬间化为一片火海。
美军士兵在炮火中哀嚎挣扎,那些侥幸逃出阵地的人,由于从未见识过喀秋莎的恐怖火力,竟误以为志愿军对他们投放了蘑菇弹。
他们惊恐万分地逃窜着,高呼“志愿军使用原子弹了”,那一幕也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段荒诞传奇。
炮兵师21师的首战告捷,为全军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随后,202团配属47军再次出征,目标直指美军王牌部队——骑兵1师。
那支部队是美军的骄傲,不仅装备精良,而且作战经验丰富。
他们曾领教过喀秋莎的威力,因此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警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c837087bbc922b4d32f809bde09b11.png)
同时,为了躲避炮火的杀伤,他们在阵地上修建了大量的坚固防御工事,企图以此抵挡志愿军的进攻。
然而,志愿军却以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预判了他们的预判,最终浇灭了他们的幻想。
当时志愿军先对美军阵地进行了一轮猛烈的轰炸,然后吹响冲锋号,佯装发起冲锋。
美军对我军的冲锋号声十分熟悉,听到这声音后,他们误以为轰炸已经结束,纷纷从掩体中探出头来。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喀秋莎的又一轮齐射如约而至,几乎在瞬间就造成了美军的大量伤亡。
到了1951年底,金城战役爆发,此次战役再次彰显了喀秋莎的威力,且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役。
当时炮兵第21师再次担纲重任,誓与阵地共存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4341c2bb3969ed5db26dbf6568f829.jpg)
面对美军优势兵力,炮兵第21师与步兵并肩作战,利用“喀秋莎”火炮展现惊人威力。
当时志愿军采用前后两线部署的策略,炮兵21师在这场战役中共发动了69轮齐射,此战歼敌人数超过9万人。
正是那场战役,让喀秋莎的威力达到了顶峰,既覆盖敌军步兵,又摧毁敌军炮兵阵地,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总的来说,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用"猛"字来形容,它不仅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在心理上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正如谭秉云所说,“一轮齐射后,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这句话是对喀秋莎巨大威力的生动概括。
读者们,关于“朝鲜战场上的喀秋莎”,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