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而我没想到,儿子的“初二现象”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进入初二之后,本来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数学只考了60多分,这让人很不能接受,除此之外,儿子以前虽然也调皮,但是还算没什么大问题。进入初二之后,原本还算听话的孩子变得孤僻又拧巴,经常回家之后紧闭房门,将自己关在里面一整天,叫他吃饭还特别不耐烦。

为此我十分想不通,从孩子小时候我就自诩为新时代开明的父母,看了不知道多少育儿书籍。
从小就坚持早教,给了儿子足够的陪伴,而且坚持鼓励为主,从来没有对儿子发过火。
但是儿子竟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难免都会“正确的”做错事。有不少看似理所应当的养育误区,或许正是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1、给孩子自由不等于过度放纵和溺爱
还记得那个90后父母的案例吗?他们从孕期就开始研读育儿书籍,立志要做“科学育儿”的典范。孩子小时候,他们谨记“不能掌控孩子”,事事依从;孩子稍大一点,他们又担心“压力太大”,拒绝一切补习班。结果呢?孩子变得任性妄为,缺乏规则意识,最终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遇到了重重困难。
2、“不忽略孩子”不等于“眼里只有他”
很多父母生怕孩子缺乏安全感,于是把孩子当成世界的中心,事无巨细地关注着。殊不知,这种过度的关注会让孩子变得自我中心,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在关爱中学会独立,在陪伴中学会成长。

3、夸孩子,不能与无脑盲夸
“你真棒!”“你太聪明了!”……这些空洞的赞美,只会让孩子沉迷于虚假的优越感中,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真正的夸奖,应该具体、真诚,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一味地吹捧结果。
育儿路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理解、去引导。与其盲目追随所谓的“科学育儿”,不如放下焦虑,回归本心,用爱和智慧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