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几对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血缘关系的名人们

伯虎 2023-12-06 10:19:03

血缘纽带,说的是人类在婚姻及其后续的生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人类先天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还未产生,人的血缘关系就已经存在,这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人类社会关系。因出生而自然形成的、具有真实血缘关系的祖先和后裔,是不分父系、母系,也无论是婚生或非婚生。所以,我们现在所生存在世的人们,都是具有一个连绵不断、从上古延续至今的血缘纽带的。

由上所述可以得知——有非常大的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内,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人,经过一系列的婚姻嫁娶和繁衍过程,彼此之间会有颇为奇妙的血缘关系;世上曾经存在过的人千千万万、数不胜数,而他们的后裔也是绵绵不绝,普通的人这里就不再介绍了(说了大家也不知道),仅仅选取数个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将他们的血缘纽带介绍一番,看看这些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怎样的。

一、汉代:

秦末天下大乱,旧六国贵族起兵反秦,其中以原楚国贵族项氏的势力最为强大;项梁、项羽叔侄前赴后继,起兵三年之内就推翻了暴秦,建立‘西楚’政权。汉元年(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号霸王,分封新旧贵族为十八路诸侯,立刘邦为汉王,都南郑;立臧荼为燕王,都蓟(其余诸侯介绍略)。

之后不久,‘楚汉之争’爆发,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起初,臧荼依附项羽,对抗刘邦;汉三年(前204年),汉将韩信破赵国权臣陈余,取得对西楚一方的优势;此后,韩信派使者送信给臧荼,让他看清时势,归顺汉王;臧荼考虑良久后,决心向刘邦投降,随后叛离项羽,归附了汉王刘邦。

汉五年(前202年),历时四年的‘楚汉争霸’战争结束,汉王刘邦打败霸王项羽,取得了天下;之后,在争霸战争中幸存的诸侯——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韩信(韩国旧贵族、与楚王韩信同名)、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共同尊奉汉王刘邦为皇帝;大汉王朝建立,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

刘邦称帝后,为了稳固政权,因此大肆捕杀霸王项羽的旧部和残余军队,这令原属项羽旧部的臧荼非常恐惧,生怕刘邦会杀到自己头上;在惶恐不安之下,臧荼在汉五年(前202年)七月于封地燕国起兵反汉,并联络匈奴以求自保;高帝刘邦闻讯后大怒,亲自率军征伐,当年九月,汉军攻破蓟城,捕杀燕王臧荼。

臧荼,是高帝第一个剪除的异姓诸侯王;而灭臧荼后,高帝改任自己的同庚、同学、同乡兼亲信卢绾为新一任燕王。

臧荼有子名臧衍,当臧荼起兵反汉失败、自身也被捕杀后,臧衍趁乱离开蓟城,逃往匈奴避难。

之后,臧衍生一女名‘臧儿’(也有可能是臧衍的兄弟之女),臧儿后来迁居至右扶风槐里县(陕西兴平)居住,长大成人后先嫁槐里本地人王仲为妻,生一子王兴信,二女王娡、王皃姁。王仲去世后,臧儿改嫁给长陵人田氏,再生二子田蚡、田胜。

王娡成年后,臧儿将其嫁给了槐里人金王孙为妻,生一女名金俗;后来,臧儿听从相士姚翁为自己的子女相面后的说法——您的大女儿王娡是大富大贵之人,将来会诞育天子,于是把王娡从金王孙家中强行接了回来,让她和金王孙离婚。金王孙很愤怒,不肯和妻子断绝关系,臧儿又托了很多人的关系,把王娡送进了当时的皇太子刘启的宫中;之后,金王孙就再也找不到妻子了。

王娡入太子宫后,很快得到了皇太子刘启的宠爱,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即将来的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另外还生下了自己和太子刘启唯一的儿子,起初起名为‘刘彘’。当这个男孩还在王娡肚子里的时候,王娡就梦见了太阳投入她的怀中,于是将这个梦告诉了皇太子刘启,皇太子大喜,说:“这是大贵的征兆啊”,之后更加宠爱王娡。

王娡得宠后,又向太子刘启夸赞胞妹王皃姁的美艳不亚于自己,不久后,王皃姁被选入太子宫,后来生下了四个儿子,即将来的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献王刘舜。

孝文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孝文皇帝刘恒驾崩,皇太子刘启继位,即孝景皇帝。景帝登基后,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薄氏为皇后。而王娡姐妹则立为‘夫人’。

直到景帝登基后,王娡(王夫人)之子刘彘才出生,这是景帝的第十子;起初,在景帝前四年(前153年)四月时,景帝立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刘彘同时被封为胶东王。

景帝不喜欢皇后薄氏,原本想立皇太子刘荣的生母栗姬为新后;而得知消息的景帝之姐馆陶公主刘嫖则想巴结栗姬,于是向栗姬请求让其女陈氏嫁给皇太子刘荣,为皇太子妃;栗姬心高气傲,看不惯馆陶公主的这种拉拉扯扯的手段,于是严词拒绝了。

当时,王娡看中了这个机会,立即与馆陶公主私下接触,并许诺让刘彘长大后迎娶陈氏;因此,馆陶公主便不断在弟弟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同时赞誉王夫人王娡;久而久之,景帝对栗姬生出了厌烦之心。

但因为以往和栗姬的感情很是深厚,所以景帝依旧心存善念,没有对皇太子母子有所行动。但某次景帝患病时曾试探过栗姬,让她在自己百年之后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可栗姬当时对景帝的疏远试探心有愤恨之心,所以不但没有痛快地答应景帝的要求,还而口出恶言咒骂景帝。从此后,景帝对栗姬彻底地失望了,也生出了改立皇太子的心思;夺嫡的天平遂逐渐向于王娡、刘彘母子。

景帝前六年(前151年),皇后薄氏被废黜,后位出缺,栗姬有心取得新后之位,便整日在景帝面前哭闹,让景帝不厌其烦;而王娡则暗中指使大行令奏请景帝,请立栗姬为皇后,这样使得景帝对栗姬的不满达到顶点;于是,景帝在大怒之下处死了大行令,并疏远了栗姬;景帝前七年(前150年)正月,皇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即刻离开长安前往封地居住。四月,景帝改立王娡为新皇后;同月,时年七岁的胶东王刘彘被立为第二任皇太子,改名为‘刘彻’。

孝景皇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十七,景帝病重,于是强撑着病体给十六岁的刘彻行冠礼,以示其成人之礼完成。十天之后,孝景皇帝刘启驾崩,皇太子刘彻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通过上面的简略介绍可以看出,汉初的异姓诸侯王之一——燕王臧荼,就是后来的‘汉武大帝’刘彻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祖先——‘高外祖父’,也就是汉武帝外祖母的祖父,这个血缘关系,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了。

二、唐代:

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北周的实际开创者——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除了生有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北周武帝宇文邕、齐炀王宇文宪等十三个儿子之外,还有十三个女儿;其中第五女襄阳公主成年后嫁给了西魏大臣: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豳州都督窦毅。后来,孝闵帝代西魏建立北周,窦毅以孝闵帝姐夫的身份再加授上柱国、大司马,赐爵神武郡公。

窦毅与襄阳公主共诞育三子两女,其中长女窦氏生来便显得不凡,三岁时已经通读《女诫》、《列女传》等书籍,且能过目不忘。这时候,正是其四舅——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北周武帝十分喜欢这个外甥女,经窦毅与襄阳公主同意后,北周武帝将外甥女窦氏养育于宫中,宠爱无比,对窦氏的喜爱超过了其他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

当时,北周武帝为了取得北方突厥的支持,不得不迎娶了突厥公主阿史那氏,立为皇后;但北周武帝不喜欢阿史那皇后,平日里对其的态度也不好,阿史那皇后在后宫中郁郁寡欢,不得欢颜。

年幼的窦氏此时已经养育在宫中,见状便悄悄劝说舅父北周武帝——突厥强大,是我朝的依靠,惟愿舅父稍稍控制心情,亲近皇后,以结好突厥。有突厥为外助力,那么南陈、北齐都不能给我大周造成忧患。 北周武帝闻言大为惊诧,立即正色接纳了外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的态度大为转变,也能和睦相处了。

窦毅与襄阳长公主听说了此事后,欣喜不已,觉得这个女儿才情如此,又美貌非常,绝不可妄许他人,必择俊才以为贤夫。于是,在窦氏成年之后,窦毅公开招婿,除了相貌文采之外,还需要英武过人。当时,符合窦毅要求的北周贵族子弟有几十人之多。

于是,窦毅在绢帛上画了两只孔雀,立在大门的屏风中间,让前来求婚的各家子弟各射两箭,看谁的箭术技艺最高;窦毅在心中暗暗许愿,要是谁能射中孔雀的一双眼睛,那他就把女儿许配给谁。

当时,先后参与‘射艺’的世家贵族子弟几十人中,没有一个能够符合窦毅要求的;当窦毅和襄阳长公主都快对此事不抱希望时,一个年轻的顶级贵族成员才匆匆赶到,并按照窦毅的要求,在文采相貌合格之外,又对着屏风上的孔雀连射了两箭,分别精准地射中了孔雀的两只眼睛。

对这个结果,窦毅大喜过望,并且这个年轻人又是北周最顶级的贵族家族之一的继承人,现任(第三代)的唐国公,家世也没得挑;因此,窦毅和襄阳公主就把窦氏嫁给了这个年轻人,让女儿成为了唐国公的妻子。

而这个最终“雀屏中选”、成为神武郡公窦毅和襄阳长公主东床快婿的年轻贵族,就是北周唐国公——李渊,也就是未来的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

窦氏与李渊完婚之后,夫唱妇随、十分恩爱,接连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即未来的大唐第一任皇太子(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卫王李玄霸、齐王(巢剌王)李元吉;女儿则是未来的平阳昭公主。

窦氏大约去世于隋大业九年(613年),时年约四十五岁。而其夫李渊称帝建唐后,追封其为穆皇后,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再追赠母亲为太穆皇后。

唐高祖李渊和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历史事迹和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这里就不再繁琐的描写,下面再讲一讲和唐太宗有(较远)血缘关系的两位大唐贞观重臣的家族故事。

前面说过——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生十三子、十三女,其中有北周三位皇帝: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而北周武帝宇文邕又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其长子就是北周宣帝宇文赟,长女即清都公主。

清都公主成年后,于北周天和七年(即建德元年、572年),由父亲武帝宇文邕做主,下嫁给北周少司空、上柱国、宁州总管、大安郡公阎庆之子石保县公阎毗,以感谢阎庆参与武帝发起的除掉北周权臣、武帝堂兄、太师宇文护的‘夺权’过程。而阎毗迎娶清都公主后,生二子:阎立德、阎立本。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立隋朝,此时阎庆已老,入隋后不久便去世,阎毗袭爵大安郡公,兼太子宗卫率长史;此后又历任殿中丞、右翊卫长史、武贲郎将、将作少监、殿中少监,是隋朝的高级官员之一。

大业九年(613年),阎毗于高阳去世后,两个儿子阎立德、阎立本都继承了他‘将作监’的技艺,成为了建造、修筑、绘画方面的一等一人才。

唐高祖李渊代隋建唐后,阎立德于武德元年(618年)成为秦王府的士曹参军,进入了未来的唐太宗‘元从’班底。武德四年(621年),阎立德又跟随秦王平定了洛阳,以功劳升任‘尚衣奉御’,负责朝廷百官的衣冠、车马服饰仪制;而他所制定的六种分别对应帝王、公侯、文武官员所穿戴的衣冠礼服、乘轿马车、都完全符合前代礼仪的制度和规定,深得唐高祖和秦王李世民的好评。

玄武门之变爆发、秦王李世民登基后,阎立德作为唐太宗的秦王府亲信旧部,于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将作少匠、赐封大安县男,继承了家族的爵位和家学官职。

此后,阎立德深入落实本职工作,不但在公务之外奉命为蛮邦使臣绘图留像,还在长安城东北监造太上皇临时避暑的永安宫;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驾崩后,阎立德又全权负责太上皇陵寝——献陵的建造工作,并因建造有功而升任将作大匠。

贞观年间,阎立德曾营建唐太宗自己的昭陵,以及避暑的襄城宫、汤泉宫,又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重修翠微宫,营造玉华宫。唐太宗驾崩后,阎立德摄司空,守护唐太宗的昭陵,因功被唐高宗加封为大安县公。

显庆元年(656年),阎立德去世,唐高宗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于昭陵,赠谥号“康”。

说完了当了半辈子‘包工头’的兄长阎立德,再说说他那个名气更大的弟弟阎立本————

后世人们知道阎立本这个名字,都是从一幅传世名画《步辇图》中得知的,而阎立本就是这幅画的作者;可相对与他的绘画技巧,阎立本的政治才能,一点都不逊色于他的祖父、父亲、兄长,他是阎氏家族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做到了‘宰相’高位的成员。

与兄长阎立德一样,阎立本出仕之初,也是投在了秦王李世民的幕府中,任秦王府库直。而秦王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后,阎立本在贞观年间先后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也是从事祖传的建造、修葺工作。

贞观十年(636年),为纪念自己在大唐王朝开创时的赫赫武功,唐太宗命阎立本绘制了他当初征战四方时所骑的六匹战马的图样,然后让人雕刻成石像,立于昭陵之侧;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

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者禄东赞来长安,请求与大唐和,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便命阎立本入宫,将自己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世于后世的名画《步辇图》;阎立本用精湛的绘画技艺,为后人们留下了吐蕃赞普使者入长安,觐见唐太宗、求尚文成公主的千古流传画面。

贞观十七年(643年),为表彰随自己开创大唐盛世的诸开国勋臣们,唐太宗命阎立本仔细绘制了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李靖、侯君集、程知节、魏徵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然后悬挂于长安皇宫太极殿凌烟阁内,亲撰赞词以示赞誉;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

唐太宗驾崩后,阎立本的‘额外绘画’任务才稍稍少了一些;唐高宗永徽年间,阎立本被授予河南道黜陟使的官职,前往河南等地对当地官吏进行考核审查;在汴州时,阎立本不经意间遇到了一个普通的小官,在与其交谈之后,阎立本激动不已,认为这就是自己要寻求的治世之才。

阎立本对这个小官推诚置腹地说:“我虽然是朝廷的官员,但骨子里还是一个画者;在我的心中,对外人有想画与不想画之分;而想画的人中,第一眼看见就有冲动下笔的人,那更是少之又少;而您就是这极少数人之一,您被我凝视而毫无动容之色,我之前实在从未见过,您的胆气、气度、心胸,绝非凡人;孔子说过:‘观过知仁矣’,您真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将来的前途实在不可限量啊。”

在阎立本的看重和推荐下,这位不过任职汴州参军的小官,被直接擢升为并州都督法曹。

此后,被阎立本推荐的这个小官历任多处、政绩颇丰;尤其在武皇执政之时,他以不畏权势、知人善任著称,满身的抱负得以施展,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而这位阎立本当初一眼就看中的小官,就是后世公认的“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赞誉的大唐良相——狄仁杰。

显庆元年(656年),阎立本之兄阎立德去世后,唐高宗命阎立本继任将作大匠,继续负责朝廷的营建事宜。同年,阎立本再升为工部尚书,还是管理全国的建设工程。

总章元年(668年),阎立本以长久以来的功劳(其实是管工程的辛劳),被唐高宗擢升为检校右相,加封博陵县男。当时,左相姜恪以战功闻名,所以朝野许多人便以“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来取笑阎立本;不过,阎立本对此并不在意。

咸亨元年(670年),阎立本终于升到了官场上的顶点——这一年,唐高宗升迁其为中书令,也就是名正言顺的‘宰相’,这是阎氏家族几代人都没有达到的高度(其实,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而阎立本的宰相也没有当多久,咸亨四年(673年)十月阎立本去世,被追赠为司空;他留给后人的,是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像》、‘昭陵六骏’等等传世经典。

说了这么多,回到开始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臣子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需要往回倒溯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襄阳公主,是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女,其生母太穆皇后窦氏,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也就是说,北周文帝宇文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外祖父。

而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的生母清都公主,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女、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孙女,也就是唐太宗生母太穆皇后的表姐(或者表妹);换句话说,北周文帝宇文泰也是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的曾外祖父。

所以,唐太宗是北周文帝外孙女的儿子,而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则是北周文帝孙女的儿子;他们君臣三人,是实实在在的从表兄弟,虽然这个‘表’有些太远了,但确实是同一个曾外祖父(北周文帝宇文泰),还是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的。

三、明朝: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明英宗朱祁镇在亲信宦官王振的撺掇下,率匆忙征集的五十万大军出塞,去征伐因“朝贡”(其实是互市)不成而悍然入寇内地的西蒙古瓦剌部。

但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在逢君作奸的王振胡乱干涉和私心作祟之下,明军行军混乱、粮草短缺、组织失当、人心惶惶。八月初一抵达大同之后,英宗得知了瓦剌此次入寇的真实情况,惊慌失措之下,英宗生怕遭到瓦剌军的围攻,于是急忙从大同撤军回京师。

撤军途中,在王振的一次次胡乱指挥下,疲惫不堪的明军多次丧失良机,终于被瓦剌追兵在八月十四赶上,包围在怀来县土木堡中。这之后,就是明代史书中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了;在这场混乱的厮杀中,随军的明朝文武勋贵死伤殆尽,英宗本人在混乱中也被瓦剌军所俘获,五十万明军几乎尽灭,大明社稷因此几乎倾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奉命留守京师的监国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和满朝文武得到了明军在土木堡大败覆灭、连英宗也被瓦剌所俘虏的惊天噩耗!八月十八,京师文武百官奉孙太后(宣宗皇后、英宗生母)之命举行紧急朝会,商议如何应对这危难局面。孙太后及监国郕王也亲自出席朝会。

会议刚刚开始,以翰林院侍讲徐珵为首的一些大臣们就主张弃守京师,立即迁都南京;而徐珵的这个迁都意见在朝会上居然响应者众多,可见朝臣们都慌了手脚,不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危局,都想以迁都来避祸。

关键时刻,是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大声呵斥徐珵等人:“提议南迁之人应当立即斩首!”然后,于谦再对孙太后、郕王及在场的其他大臣们慷慨陈词,说绝不能迁都!京师是国家的根本,大明的宗庙社稷,太宗、仁宗、宣宗的陵寝都在这里,不能够轻易舍弃。如果现在匆忙迁都,则国家的根基必将动摇,东晋、南宋南渡的故事就要重现!

在于谦的激烈陈词下,孙太后和郕王的触动很大,吏部尚书王直、户部尚书陈循等人也出面表态支持于谦的意见,而贪生怕死的徐珵等人则再受呵斥,不敢提迁都之事。

之后,在孙太后的懿旨下,郕王代摄朝政,于谦等主战大臣则受命筹划京师防御。于谦就任后,立即奏请郕王同意,调南北直隶及河南等地的军队奔赴京师,守卫京师,再依靠京师现有军队巡查城内各处,平息骚乱。

此后的八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在例行朝会中,群臣以国家危难、不可一日无君的理由,请监国郕王以江山社稷为重,早日承继大统,以应对危急时刻。郕王接到奏报后惶恐不已,立即奏报孙太后,请她决断。

而孙太后接到转奏后依旧犹豫不定,在这僵持时刻,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向孙太后当面请求,请太后以祖宗社稷为念,同意郕王担此重任。大敌当前,孙太后只得顺水推舟,同意了群臣的请求,正式下懿旨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帝。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一,郕王朱祁钰正式即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这就是大明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景泰帝)。继位之后,代宗奉兄长英宗为太上皇,同时依旧保持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亲子)的储位。

代宗继位后不到一个月,瓦剌大军就挟持着英宗入寇京师,打到了大明国都城下;在代宗和已经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等主战大臣的策划和指挥下,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开始、到十月二十结束的京师保卫战,终于以大明获胜、瓦剌撤军的结果而结束。大明社稷转危为安。

在组织京师保卫战的同时,代宗派遣了十五名科道官到外地去招募军队,以守卫京师。而带头请求迁都的徐珵,也被派往彰德(河南安阳)去募军,并代行监察御史的职责。当大明取得京师保卫战胜利之后,徐珵在十一月返回京师,仍旧担任翰林院侍讲之职。

大战过后,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和议’,大明和瓦剌终于达成协议;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由迎驾使臣——右都御史杨善和工部侍郎赵荣迎接,在瓦剌‘留学’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镇终于得返故国,从京师安定门入城,回到了他阔别一年之久的京师。

代宗的本意原是派出使者议和、做做样子给天下臣民看一看,本来就没准备真的迎回英宗;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杨善等人居然真的把太上皇给迎回来了,代宗即使心里再不爽,表面上也不能表现出来,只能捏着鼻子忍了。不但如此,在英宗回宫时,代宗还打起精神来,亲自到皇宫东安门外迎接兄长的回归;见面时兄弟俩热泪盈眶,嘘寒问暖,互致问候,场面很是感人。

即便这样,出于对皇权的至尊无上性和利益排他性的私欲,代宗还是充满了对皇位的眷恋和对英宗的猜忌心,怕这个前任皇帝、现任太上皇会与旧臣们暗中策划、夺回已经由自己继承的皇位。于是,在太上皇英宗返回后不久,代宗就将兄长及其大部分家眷给“荣养”在南宫之中,隔绝了他和外界的联系,以防备兄长会卷土重来。

之后几年,代宗和太上皇之间的龃龉和冲突,以及‘更换太子’之争,因为不属于本文的重点,就略过不提了,单单说一说那个首先提出‘迁都之议’的徐珵的故事。

徐珵,是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先被选为庶吉士,后再授翰林院编修,逐渐升为翰林院侍讲。徐珵为人精明干练,颇有心计,且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等学问都有研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唯一不足的是——他的身材矮小,容易受同僚的取笑,而他的追求功利之心十分明显,野心不小。

徐珵一直有追求更高功名的欲望,但当初土木堡之变后在朝堂上提出的‘南迁之议’,让他遭到了朝廷同僚的讪笑,以致很长时间都不得升迁;京师局势稳定后,徐珵走阁臣陈循的门路,希望得到其举荐,晋升官位。陈循不好拒绝,又怕得罪人,于是告诉徐珵去求已经是代宗心腹之臣的兵部尚书于谦。

徐珵再通过于谦的门生,向于谦表示心意,求取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倒是心怀爱才之心(徐珵确实是有才),便向代宗举荐徐珵。但代宗对当初那个首先提议南迁的徐珵却并不看重,甚至有些鄙夷,于是略带讥讽地评价他说:“就是那个首先提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狡诈倾危,如果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话,恐怕会教坏了监生们,败坏他们的心术,此议不准。”

因此,徐珵想要当国子监祭酒的愿望,在代宗皇帝的亲自否决下落空了,而他又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误以为是于谦从中作的梗,因此对于谦深怀怨恨之心;两个人的恩怨就此结下了。

后来,徐珵听从了陈循的建议,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徐有贞’,以示和那个首提‘南迁’的徐珵切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按部就班地升任了右谕德。当时,黄河决口已有七年之久,朝廷多次派人治理,始终未能平息河患。景泰四年(1453年),代宗在朝议中让辅臣们推荐治水的人才,而群臣都推荐在水利方面颇有心得的右谕德徐有贞前去治理。代宗不知徐有贞就是那个自己鄙夷的徐珵,便任命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让他到张秋(今山东阳谷)去治理黄河。

徐有贞奉命到山东后,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最终以疏塞浚并举的方法、历时五百日的艰苦操劳,平息了为害数年之久的河患,圆满完成了代宗所交待的治河重任,得到了代宗的嘉奖。

徐有贞回京师后,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地区再发洪灾,黄河河堤多处被毁坏,唯有徐有贞当年负责监督修筑的河堤完好如初。代宗闻讯后便命徐有贞再赴山东,修复旧堤的决口;徐有贞不负众望,在临清到济宁之间修筑减水闸门,成功地平息了水患。因此,代宗亲自召见他并下诏慰劳,还晋封他为左副都御史(人才啊,确实是人才)。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因为急于生出儿子(皇太子朱见济此时已经薨逝),同时外朝国事操劳过多,在双重的的巨大压力下,代宗“御体违和”、积劳成疾,逐渐病势沉重,最后发展到“不能起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诸辅臣入宫向皇帝问安,见皇帝已病入膏肓,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龙驭上宾’,因此不得不向代宗谏言尽快立储,以稳定社稷;代宗没有当场回复,只是让大臣们退下。

正月十四朝议时,皇帝还是缺席,于是辅臣们开始讨论“立储”之事,但大家的意见交集,不能达成一致。最后,诸臣只得联名上疏皇帝,请求尽早立储,但不提出具体人选,只说“早择元良、以定国本”。而代宗虽然批复了奏章,但还是没有决定立储,只说自己“偶感风寒”,等正月十六朝会时,自己将亲自临朝,到时再与诸臣议论此事。

正月十六的朝会,病重的皇帝没有能亲自出席。眼见皇帝的病势沉疴,估计是凶多吉少,辅臣们便一起商议,然后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起草‘立储’奏章,请复立沂王(前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安大明定天下。奏章写成后天色已暗,宫门上锁,于是诸臣决定明日一早即入宫面见代宗,呈递奏章。

让朝臣们没有想到的是,有些出于“建立殊勋、获取拥立首功”目的的人已经等不及了,他们预备发动政变,迎身在南宫的太上皇复位,从而实现飞黄腾达的目的。这些人是武清侯石亨、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太常寺卿许彬、左都御史杨善、司设监太监曹吉祥;另外,最重要的政变策划者就是时任左副都御史的徐有贞。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夜,石亨、徐有贞、张軏等人带领私兵千余人,自长安门直闯南宫,接出了太上皇,诸人簇拥着太上皇登上准备好的御辇,直奔皇城奉天殿。在宫中同党曹吉祥的接应之下,太上皇于正月十七晨登上了奉天殿。

此时天色微微露白,宫中开始奏乐,钟鼓齐鸣,大批不明就里的朝臣已经在外朝等候,准备上朝;听见了宫内的钟鼓齐鸣后,群臣还以为是代宗已经登殿,于是纷纷列队进入奉天门,按照朝会时规定的位置站定,等候着赞礼官宣布朝拜礼仪开始。

此时,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突然站立到殿前原本是赞礼官应该站的位置,大声对台阶下的群臣们喊道——太上皇已复位!诸臣前来觐见!同时,当初那些参加了夜闯南宫,迎太上皇“复位”的策划者:武清侯石亨、内官监曹吉祥、都督同知张軏等也带头进入奉天殿,向御座上的太上皇行礼;大殿外的朝臣们磨蹭了半天之后,还是一齐进入奉天殿内,随着徐有贞的号令,向已经复位的太上皇英宗行礼,举行了朝觐仪式。

面对着入宫参与朝会的文武百官,太上皇英宗亲口下诏、宣布自己已经复位,重返阔别七年的皇位。这就是明代中期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立即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1457年),然后废病重的弟弟代宗为郕王,迁居到西苑软禁。之后,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唆使之下,英宗下诏逮捕并杀害了当年拥立代宗继位、保卫京师有功的功臣于谦、王文等人,又贬斥了首鼠两端的内阁首辅陈循,以使“夺门之变”师出有名。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十九,已被废为郕王的代宗在西苑暴薨,英宗赐其谥号为‘郕戾王’,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重登皇位之后,英宗大肆封赏那些拥立自己复位的“功臣”们,其中石亨被晋爵“忠国公”、加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赐丹书铁劵;张軏晋爵“太平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赐丹书铁劵;曹吉祥出任掌印太监、协理京营;而政变的主要策划人徐有贞,则得到了“文臣封爵”的最高待遇,被加封为“武功伯”,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成为了新一任内阁首辅。

成为首辅后的徐有贞却有些德不配位,自恃有英宗的倚重,开始轻视内阁同僚,又大肆打击报复当初那些嘲笑、讥讽他的朝臣们,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就口碑狂跌,树敌不计其数;另外,徐有贞也逐渐疏远了石亨、曹吉祥等当年一起参与政变的“老战友”,而因争夺朝政的掌握权力,让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激化起来。徐有贞以首辅的身份常常在英宗面洽弹劾石亨、曹吉祥诸多不法事;石曹二人怨恨徐有贞过河拆桥,也开始图谋像当初陷害于谦一样,准备构陷徐有贞。

复辟之初,英宗曾经非常地宠信徐有贞,多次在朝会后单独将其留下奏对,密谈商议。而曹吉祥此时已是内廷中太监第一人、英宗的心腹,于是他在徐有贞被英宗召见时,命小宦官偷听英宗和徐有贞密议谈话内容后转告自己,然后再装作不经意间泄漏给英宗,并说是徐有贞把机密之事告诉外人的,使得皇帝和他的谈话被外人得知。久而久之之下,英宗开始逐渐厌烦徐有贞的不谨慎行为,并怀疑他故意走漏和自己奏对时的机密内容;此后,英宗开始疏远徐有贞。

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获得成功、拥立英宗复位后,大部分朝臣对徐有贞以这种卑劣的手段获取“拥立之功”的行为鄙夷得很,对他利用英宗的人身安危作为自己晋身的台阶之举也大为愤恨,一直不齿于“谄媚幸进”的徐有贞,时时想着在英宗面前揭穿他本来的面目;怀有这心思的人,以内阁辅臣李贤为首。

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在李贤的不断谏言、提醒之下,以及石亨、曹吉祥的精心构陷下,英宗对徐有贞厌恶至极,最终以“图擅威权,排斥勋旧”的罪名将其逮捕下狱。不过,英宗还是念及徐有贞当初的拥立之功,没有处死他,只将他贬到广东去担任右参政了事。

但石亨、曹吉祥不肯罢休,在徐有贞被贬出京后又暗中匿名投书,模仿徐有贞的口气对半年前的“夺门之变”一事横加指责,以此嫁祸于他。英宗未能明辨是非,因此大怒,把徐有贞从半路上又抓回了京师,再一次关进诏狱问罪。

经过审讯后,徐有贞诽谤皇帝、否定夺门一事查无实据;正巧,此时承天门失火,英宗下诏大赦天下,徐有贞也在赦免之列。但石亨、曹吉祥害怕英宗放过徐有贞,将来会有后患,于是又上奏说徐有贞当初的‘武功伯’封爵是自撰诰文,其中有‘缵禹成功’一句;武功县,是大禹当年受禅称帝处,又曾是魏武帝曹操的封邑,徐有贞这是以大禹、曹操来自比,有非份之望。

最终,英宗将徐有贞削去了所有的官爵,贬为庶民,并流放云南金齿卫(地址在今云南保山怒江、独龙江流域)戍边,无旨不得返回吴县故乡。此后,徐有贞在云南当了四年的卫所大头兵。

天顺四年(1460年),构陷徐有贞的石亨也获罪死在了狱中。这时候,英宗想起了当年石亨构陷徐有贞的旧事,心里对拥立自己复位的徐有贞有些不忍,便找了个机会对辅臣对李贤、王翱求情,说徐有贞当年获罪都是石亨等人的陷害,现在石亨已经问罪瘐死,可以赦免徐有贞之罪,让他返回乡里,安养天年了。

因此,在距离故乡万里之遥的金齿卫当了四年野人之后,徐有贞幸运地被英宗赦免,逃脱了老死边远莽荒之地的悲惨命运,回到了家乡吴县的家中(苏州市吴中区凤凰乡集祥里)。不过,流放在外的四年,也让徐有贞幸运地躲过了之后发生在京师的数次血雨腥风,保全自己的性命(如果徐有贞不被贬离京师,那么他几乎可以肯定会被石亨给干掉,或者在随后的曹家起兵作乱中被曹吉祥叔侄给顺手杀死)。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继位,即明宪宗;新皇登基之后,大赦天下,身在吴县老家的徐有贞因为是当年英宗复位的功臣之一(尤其是他文臣的身份;而其他武臣、内臣就不要提了,已经是叛贼了),更是获宪宗御准,可以“冠带闲住”,即恢复原先的官身和爵位,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只能继续赋闲;心情好的话,徐有贞还可以穿一穿武功伯的袍服,过一过当年当首辅的瘾。

徐有贞自身比较有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无一不精,且诗文书法绘画都是一等一的水准,号称“吴中艺林冠冕”;要是他继续治国的话,确实是少见的能臣;但因他当年以私怨唆使英宗杀害于谦一事,使得朝野世人都十分仇视他,也影响了朝廷(宪宗本人)对他的看法;所以,徐有贞始终未能起复入朝、重新为官。

徐有贞自负文武全才,善于观察天象,在吴县赋闲时夜观星象,见吴地有将星出现,自以为这异象就是应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徐有贞不顾年高,平日坚持执铁鞭起舞,锻炼身体,以图重整旗鼓,起复入朝。

但就在成化二年(1466年)时,徐有贞的同乡后辈、苏州长洲(吴县、长洲县治同城)人韩雍平定了两广大藤峡的叛乱,被宪宗封为左副都御史,兼提督两广军务,成为了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位两广总督(更是历史上第一位总督);这个轰动天下的消息传回了韩雍的老家长洲后,在吴县闲居的徐有贞顿时灰心丧气,颓丧地扔掉了手中的铁鞭,叹息说:“原来天象现将星于吴地,是应在韩雍这小子身上啊!”从此,徐有贞再也没有重新起复的想法,也不再挥鞭锻炼身体,一心安居家中养老了。

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六十六岁的徐有贞病逝于吴县家中,算是善终;他一生有一子六女,儿子名徐世良,儒学学生出身,后来事迹不显,曾因父荫得赐昭武将军、上轻车都尉、锦衣卫带俸指挥使。

徐有贞六个女儿中,四个史书中明确记载出嫁,女婿分别为:祝瓛、蒋廷贵、朱琇、王瑮,其中祝瓛娶的是徐有贞长女。

祝瓛的父亲、徐有贞的亲家之一是长洲人祝颢,正统四年(1439)进士,先授刑科给事中,后来累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祝颢为科道官时坚持大体,从不讦人私事;在山西为官时兴学重教,有“教人与治人不同,贵在随材成就,毋强以文辞”之语,是个颇有政绩的好官。

因为与徐有贞同乡(还有同为吴县、长洲籍在京高官)的关系,祝颢的长子祝瓛得以与徐有贞的长女徐氏定下了婚约;即使徐有贞在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倒台,祝家也没有趋炎附势解除婚约,还是按照之前的约定,让祝瓛迎娶了徐氏。

天顺四年(1461年)十二月,徐有贞刚刚从云南金齿卫流放地回到老家吴县时,他的长女,祝颢长媳、祝瓛之妻徐氏在祝颢为官的山西太原府(祝颢时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诞育了一名男婴,其祖父祝颢欣喜不已,为其取名为‘祝允明’。

天顺八年(1464年),四岁的祝允明在祖父祝颢的指导下开始临帖学习书法,不久就可以熟练地书写大字;同年,其祖父祝颢致仕,祝允明随父祖回到了长洲老家。徐有贞第一次见到了外孙祝允明。

徐有贞文武全才,尤善书法文章,长于行草、小行书,是对吴地书家的崛起有先导作用的重要引导者(就是名声太臭了);因此,归还家乡后的徐有贞对天资聪颖的外孙祝允明特别看重,亲自指导、提点其书画诗文方面的技艺,让祝允明从小就获得了难得的高水平诗书绘画学习机会,这为他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后数十年的不断研习中,终成名重一时的文坛、书坛、画坛风云人物。

成年后的祝允明,在外祖父徐有贞的幼时指导、言传身教基础上,自身不断精研技艺,汇众家所长,终有大成,诗文、书法、绘画皆妙,名动天下。因此,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三人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不过,祝允明虽然才华横溢,诗书画三绝,但却相貌奇特、外表寝陋,再加上他右手多枝生一指,因而以此自嘲,在名‘允明’、字‘希哲’之外,再自号‘枝山’,用以自我戏谑及笑怼世人。

拜现代周氏无厘头影视作品所赐,徐有贞的这个宝贝外孙,在后世留下了他的鼎鼎大名,即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那个既贪财又好色还爱赌、并且胡乱画‘小鸡吃米图’的唐伯虎好基友——祝枝山!可实际上,祝允明的艺术成就,绝不在唐寅(唐伯虎)之下,就是官场宦途,祝允明也是远远超过了唐寅(祝允明以举人身份先后就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比唐寅强多了)。

以上,就是特地为大家选取介绍的,在历史上看似毫不相关、却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一些历史名人;那么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对你有没有帮助呢?

63 阅读:31065
评论列表
  • 2023-12-26 07:31

    我在UC竟然能看到这个,UC的水平现在这么高吗?

    用户18xxx48 回复:
    必须滴
  • 2023-12-06 23:09

    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是独孤氏,隋文帝杨坚的大姨子。独孤信的女儿。

    晴天霸 回复:
    李渊杨广是老表
    伯虎 回复:
    是的
  • 2024-01-03 18:27

    孤独信就是过于聪明了,把女儿都嫁给了八柱国十二将军中的其他人,引起了宇文氏的不满,最后被赐死,不然取代宇文家做皇帝的可能就不姓杨了。

    大拿 回复:
    你连个复姓都搞不清楚,还在这高谈阔论呢!
    且听风吟 回复: 大拿
    独孤信不孤独
    伯虎 回复:
    有道理
  • 2023-12-11 17:50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世家大族相互连姻,盘根错节

  • 2024-03-17 10:49

    刘启登基后,王夫人才生下汉武帝,前面说是王夫人和太子的唯一的儿子,真是矛盾

  • 2023-12-06 23:56

    有一个皇帝父亲儿子孙子媳妇儿媳妇姨爷都是皇帝其他的重重孙子

  • 2024-01-04 23:42

    你是没得写了吧,谁都有先辈,还外婆的爷爷?我还以为你要说秦始皇和刘邦是老表呢

  • 2024-01-09 19:17

    这是知乎用户来到UC了!看完我才想起来这是UC!

    伯虎 回复:
    不是,是头条用户。
  • 2024-01-22 13:58

    扯这些关系有什么用,皇帝发起火来,连亲儿子都杀

  • 2024-05-13 14:53

    纠个错“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襄阳公主,是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女”,唐太宗的祖母是独孤氏,独孤信之女

    伯虎 回复:
    笔误,是外祖母,襄阳公主是太穆皇后之母。
  • 2024-01-13 10:10

    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不是独孤曼陀吗?应该外祖母是公主吧!

    且听风吟 回复:
    历史上并没留下名字。
  • 2024-02-19 10:14

    质量真的好高啊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棒的文章了

    伯虎 回复:
    谢谢
  • 2024-03-16 23:21

    看了《星球大战9》让我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到底是血脉重要?还是信仰重要?

  • 2023-12-16 09:29

    汉景帝没有年号的吗,怎么说是前几年后几年?

    瞧拉丁 回复:
    年号是汉武帝发明的,景帝那时候没有[得瑟]
    伯虎 回复:
    汉景帝没有年号的;汉景帝在位时曾改元三次,所以才以“前、中、后”加以区分。例如:汉景帝‘前元元年’,不是指汉景帝有一个叫做“前元”的年号,而是表示这是汉景帝第一次改元时的第一年,正确的说法是“前元年”;就是这样。
  • 2023-12-25 19:34

    真有人看完了么[点赞]

    用户10xxx69 回复:
    看完了,像看故事,好看[点赞]
  • 2023-12-29 07:17

    女戒不是长孙皇后写的吗[并不简单]

    猪的理想 回复:
    长孙皇后写的是《女则》,赞扬女性的。《女戒》是控制女性的
  • 2024-01-07 23:06

    李贺好像也算是皇族宗亲吧,也不影响他被剥夺考进士的资格,连文坛大V出来背书都然并卵

  • 2024-02-21 11:54

    北周,隋,唐其实都是亲戚之间的皇位之争!不过,关拢集团也确实牛逼

    昊昊 回复:
    那夏商周,春秋,战国,基本上都是亲戚,都是一家下来的
    伯虎 回复:
    东魏、西魏就更是了
  • 2024-01-02 00:04

    太长了

  • 2023-12-06 23:11

    襄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外祖母。

  • 2024-03-07 22:04

    美丽

  • 2024-05-11 20:27

    连络有亲。

  • 123 2
    2024-06-02 06:12

    这种关系到清朝时期更多

    伯虎 回复:
    比如苏克萨哈和遏必隆
  • 2024-01-07 03:28

    在那年代,士庶不通婚,寒门未崛起,顶级的就那几家,姻亲连连去,能在历史上留名的谁跟谁不扯得上亲戚关系,魏晋时期的士族背谱碟是基本功啊

    伯虎 回复:
    五姓七大家,彼此都是亲戚。
  • 2024-01-10 00:52

    徐有贞,是那个兰陵笑笑生吗?

    随风 回复:
    兰陵笑笑生好像不能确定是谁
  • 2024-04-02 09:29

    政治联姻导致的关系都乱的很,就像三国时期,简直就是相爱相杀一家亲

  • 2024-05-13 14:54

    还有诸葛亮与司马濬的关系

  • 2023-12-07 10:14

    老师,春秋系列不更新了么

    伯虎 回复:
    写疲了,换个话题醒一醒脑,下篇继续
  • 2023-12-17 08:05

    有本事了提携一下老表,不过分吧[得瑟]

    伯虎 回复:
    李渊也是杨广老表
  • 2024-05-19 21:47

    历史是个圈呀

  • 2023-12-07 06:39

    杨广是李世民老丈人

    傲云飞 回复:
    那是杨坚[笑着哭] 杨广和李渊是表兄弟
    昊昊 回复:
    不是说杨广的皇后跟李世民关系也不一般么。[笑着哭]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