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林逋最美传世佳作之《自书诗稿》等四幅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诗人林逋书法作品。
北宋诗人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主要书法作品有:《行书自书诗》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赏析
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之一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纸本 纵32厘米,横302.6厘米,凡三十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二百八十五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行书五言、七言诗共五首,分别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松亭》、《送史》和《春日》。林逋卒于宋仁宗天圣六年(一零二八)。此作款署“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知此卷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一零二三),时林逋年五十七岁。
释文:制诰李舍人,以松扇二柄并诗为遗,亦次来韵。编松为躉寄山中,兼得紫微诗一通。入手凉生沬自慰,可烦长听隐居风。孤山雪中写望,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之二
远分棋载(昨盖切)重,斜压苇丛乾。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孤山从上人林亭写望,林表秋山白鸟飞,此中幽致世还稀。谁家岸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送史殿省典封川,炎方将命选朝伦,治行何尝下古人。拥旆肯辞临远郡,登舻还喜奉慈亲。水连芳草江南地,烟隔寒梅岭上春。
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之三
若过中途值归雁,慰怀能与致音尘。春曰斋中偶成,空阶重叠上垣衣,白昼初长社燕归。落尽海棠人卧病,春风时复动斋扉。殿直丁君自沂适闽,舣舟惠顾晤语。未几,且以拙诗为索。病中援笔勉书数章,少塞好事之意耳。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
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之四
此卷章法布局较为疏朗,字的大小差别也不大,极富整体效果,给人以清新、静逸、脱俗之感。结字清峭劲紧,点画多用尖锋入笔,俊爽斩截,转折处棱角分明,善于把情感、性格体现在笔锋的起收转落之间,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艺术气质和意韵,颇有“瘦鹤孤高之趣”。
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之五
这幅作品每一个字的结体,疏密对比都较为自然合理。常在点画繁冗处,蓄意留一小小空间; 而在点画简约处,则于收锋时略一回锋,使画面上留下一飞动之游丝。这些地方,都耐人寻味。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董浩题跋》赏析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自书诗董浩题跋》读他的作品,首先使人感到气象清越,神韵高雅,笔势瘦劲遒丽,无一点尘俗之气。
林逋安排点画时,不仅仅停留在线条清癯、力度矫健上。他总是力求每一个字重心平稳端和,结体合理,以疏为主,参以细密。古往今来,凡作大字楷书者,不呆不滞是不容易的。作者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他不只是精心措置上下左右的相邻关系,就是一个单字的本身,也尽心尽意地使之“活”起来。他的方法也很精到,符合大字楷书的规范。如“伦”字,左边人旁的一竖,收锋时,提笔向石上方一挑,峻峭而轻灵,似天仙拂其香罗衫袖。对于右边的“仑”,在人字头的一捺上,也有意在收锋时往左下一轻撇,从而与上面那竖画的一挑,俯仰照应,左右顾盼,有“活脱脱”“翩翩然”之感。
这幅诗卷的行气极为疏朗、开阔、洒脱。字的形质、笔势以瘦劲取胜,墨趣也颇觉雅淡恬静。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比较宽舒,行与行之间也留有足可容纳一行到一行半字的空间。这种视觉上的疏淡感,往往使人联想起他的诗风。古人曾评其书风“与‘暗香疏影’ 之句标致不殊。此老胸中深有得梅之清,故其发之文墨者类如此。”可谓知音。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自书诗帖乾隆三赞四赞》赏析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自书诗帖乾隆三赞四赞》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三君帖手札》赏析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三君帖手札》册,纸,行书,31.5x38.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林逋喜欢作诗,也善写行书。在这件信札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结体昂挺,笔画线条细瘦,所以许多人形容他的字“有骨少肉”。而这件书法的字距、行距宽绰,字与字间多细笔游丝,起笔、收笔处多露尖削,转折方硬等,因此他的字往往给人“清劲”的感觉。
历代评书,多有“字如其人”的联想。林逋终隐山林,因此有人认为他的字脱却了尘俗的习气。也有许多人认为,他的字犹如他笔底下的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幽淡而雅致,耐人品酌细尝。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手札尹君处士帖秋凉体履清适》赏析
林逋《行书手札尹君处士帖秋凉体履清适》之一
林逋《行书手札尹君处士帖秋凉体履清适》之二
林逋《行书手札尹君处士帖秋凉体履清适》之三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手札尹君处士帖秋凉体履清适》林逋写过之后,随手丢弃,不求留名后世,这或许是林逋传世书迹比较少的重要原因。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其超然淡泊之心。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奉白帖》赏析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行书奉白帖》
林逋这种书风,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以诗人的睿智、敏感、丰富想象力,寄情于书法,独饶自家神韵。沈周有诗赞之曰: “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渌。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吴宽看了他的字,也以“果然遗墨似其人,如倚清风扪瘦竹”诗句赞之。林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