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发现:血糖不超过这个值,不用太克制自己,吃点馒头或许更好

雨真说品质生活 2025-04-02 11:05:1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与权威来源: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内科学 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787117264552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代谢病中心临床研究成果》,中国知网,期刊号:CN33-0311/R,《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1期

血糖到底要控制到哪个程度?是不是一看到米饭、馒头就要绕道走?

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一个让人松口气的答案:如果你的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真的不用那么克制自己,吃点馒头,反而对身体可能更有利。

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的饮食禁忌思维,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控糖”这件事的本质。

那么,血糖控制到底有没有“安全窗口”?是不是所有碳水都该一刀切?今天,就让我这个在代谢病科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医生”,带你扒一扒这个话题背后的门道。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有时候,咬下那口馒头,反而是在给身体“喘口气”的机会。

“血糖7.8”,是红线还是绿灯?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团队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对于大部分非糖尿病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在7.8毫摩尔/升以下,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区间。

在这个范围内,身体的胰岛功能尚可,代谢系统还能“扛得住”。

注意,这不是说你可以胡吃海喝。

而是说,当你的血糖长期控制在这个“绿灯区”,适当吃一点碳水,比如馒头、米饭,反而能维持稳定的能量代谢,避免因过度节食引起的低血糖、情绪波动、代谢紊乱。

很多人掉进了一个误区:只要血糖高,就得“滴油不沾,粒米不进”。

其实,这种极端控制,很多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吃点馒头,真不等于“作死”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李,退休老教授,刚查出空腹血糖6.3,餐后血糖7.6。吓得不轻,连早餐的半个馒头都戒了,天天就啃黄瓜、喝凉白开。

两个月后人瘦了一圈,结果血糖不降反升。

为什么?因为他“饿坏了胰岛”,身体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让胰岛素抵抗加剧。

这种“吃草控糖法”,可不是科学管理,而是在耗生命力。

馒头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真正的“元凶”,是我们吃进去的总能量超标、摄入结构失衡、缺乏运动。

主食适量吃,搭配蛋白质、膳食纤维,血糖升得慢、消化得稳,身体反而更“踏实”。

盯着血糖数值,不如关心胰岛压力

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细胞“干不过来了”。

如果你总是让它在高负荷运转,不出几年就会“罢工”——这才是真正的风险。

所以,控糖的核心不是“看着血糖表发愁”,而是要减少胰岛素的工作强度。

而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概念——“胰岛负担指数”。

浙江大学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当餐后血糖控制在7.8以下时,胰岛素分泌处于“中低负荷”状态,胰岛细胞还能保持活跃性。

而一旦超过这一数值,胰岛的工作量将呈几何式上升,风险也随之飙升。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不吃”,而是“吃得科学”。

控糖≠节食,这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偏高,就开始“苦行僧”般的生活:不吃主食、不碰水果、一日三餐像在受刑。

这种方法,短期可能“看起来”有效,但长期下来,代谢系统会因缺乏多元营养而紊乱,反而更容易诱发“隐性糖尿病”。

科学控糖的关键,不是“少吃”,而是“吃对”。

· 白馒头并不是敌人,它的升糖指数虽高,但如果你搭配点豆腐、鸡蛋、青菜,血糖反应会被“拉平”。

· 控制总热量比控制单一食物重要,一天摄入稳定、不过量,血糖波动才会小。

· 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比你“少吃一个馒头”更有用。

为什么“越饿越高血糖”?

很多人会问:我明明吃很少,怎么血糖还是高?

这就要说一个临床常见现象: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正常。

这类人群往往是“肝糖输出异常”,也就是夜里身体自己“偷偷”释放葡萄糖,结果早上一量,血糖蹭蹭往上升。

这时候你再“饿着不吃”,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刺激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分泌更多的糖皮质激素,结果血糖更高、情绪更差。

所以,别再迷信“饿着控糖”这一套。

科学吃、少量多餐,才是调节血糖的底气。

低碳饮食真的是“控糖神器”?

的确,有些人通过低碳饮食短期内血糖控制得不错。

但别忘了,“低碳”并不等于“无碳”,长期完全不吃主食,会导致酮体堆积、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浙江大学在研究中还指出:长期极端低碳饮食会影响肠道菌群稳定性,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所以,与其盲目“低碳”,不如做个“聪明吃碳水”的人:

· 主食选择粗粮优先,偶尔吃点白馒头没关系;

· 搭配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减缓吸收;

· 每餐七分饱,留点余地给身体消化。

说到底,关键是“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控糖不是比赛,不是你比我低就赢了。

它更像是一场“耐力长跑”,你得找到适合自己节奏的路子,而不是一味照搬“别人家的血糖表”。

血糖7.8这个“门槛值”,不是一把刀,而是一个提示音:告诉你身体还撑得住,可以稍微放松点,不必天天战战兢兢。

我见过太多病人,血糖本来没多高,却因为过度焦虑和压抑,把生活搞得支离破碎。

后来稍微松一松,吃点馒头、出去走走,血糖反而稳了,心情也回来了。

管住嘴,还得“迈开腿”

别忘了,饮食只是控糖的一部分,运动才是决定你胰岛素敏感性的“核武器”。

每天快走30分钟,或饭后散步20分钟,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宁波市中医院的临床观察数据显示,坚持饭后散步三个月,约60%的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所以,下次你吃了个馒头,别想着“罪恶感”,而是拉着家人一起去公园溜达一圈,这才是“吃得起、动得掉”的健康生活方式。

写在最后:听身体的,不要听恐惧的

血糖不超过7.8,你可以适度松口气了。不是让你放纵,而是告诉你——别再被“控糖”两个字绑架了生活。

吃点馒头,吃点米饭,只要你搭配合理,控制总量,完全没问题。

控糖这条路,不该是苦行,也不该是自虐,它应该是一条可持续、有尊严、带着尊重身体节奏的路。

如果你也在为那口馒头纠结,不如先看看你的血糖是多少,再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该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0 阅读:72
雨真说品质生活

雨真说品质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