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饮茶只是作为记事的一部分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茶的精神指向尚不明确;宋元时期文人意趣逐渐显露,虽仍不乏有饮茶风俗的题材,但在背景的描绘上已颇有用心,尤其是元代,茶饮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逐渐体现在创作中。
唐宋的茶题材绘画以记事、宫趣为主,出场人物较多,重在描绘娱乐生活,从侧面表现饮茶在文人贵族中的文化地位。
宋代茶画主要以文人生活和斗茶为题材,但文人的审美追求较唐已大有不同,反映了由奢侈的上层享受向隐逸的文人情趣的过渡。
元代则是一个过渡期,因蒙古人入主中原,文人士大夫多隐居山林,水墨山水画是元代文人士大夫表达心境的方式之一,品茗也逐渐成为一种人生寄托,也使绘画语言中的茶带有越来越明显的文人个性。
丧失话语权的汉人官吏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的法则,如主宾分明、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等。
政治动荡成就了画坛的巨大变革,墨兰墨竹一类画之风行,人物画取材务高逸。元代为首的画家其正职是文人,或朝廷官吏,绘画只是业余兴趣。
在茶文化发展史上,元代同样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时期,宋代精细的饮茶方式被马上民族的元人不齿,而丧失话语权的汉人也无力像前朝一样饮茶,由此制作繁复的龙团凤饼逐渐向散茶过度,“唐煮宋点明冲泡”,饮茶过程变得简约真朴,茶叶生产发展缓慢,茶叶文艺创作也陷入低迷。
元代以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旨趣大致相似,反映出身身处民族矛盾冲突中的中国士大夫、艺术家们一种消极抗争的归隐心态,也可以看出茶饮在文人社会中的地位和审美取向。文人士大夫多隐居山林,以水墨山水为寄托。文人借茶放浪形骸于山水间,山水又因文人的饮茶活动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此时期的茶画在布局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人物为画面中心的作品,如钱选《卢仝烹茶图》、刘贯道《消夏图》。
二是山水与人物的结合,山水为主而人物其次,此类数量最多,如王蒙《品茶图》、赵元《陆羽烹茶图》。
还有一批以山水景色写茶意境的作品,代表作为王蒙《春山读书图》、《天香春色图》,还有倪瓒的《雨后空林图》、《安处斋图》。
这一阶段的茶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环境描绘较唐宋更为丰富细腻,二是空间格局上由庭院扩展到山水。
借茶放浪形骸于山水间元代茶画更注重环境的描绘,人物不似唐宋时期的茶画占据画面中心,而是与房屋建筑一起作为点缀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为烘托意境、营造氛围服务。
元代画家赵孟頫,宋亡后为元朝官,与同乡的钱选两人同为“吴兴八俊”。
赵孟頫绘有《斗茶图》,不仅是元代极少数此类题材绘画中的一件,同时也是“斗茶”题材中的“绝响”。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茶画作品还有钱选的《卢仝煮茶图》、赵原的《陆羽烹茶图》 、倪瓒的《安处斋图卷》 等。
赵孟頫《斗茶图》
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
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
此图画面用笔细腻遒劲,人物神情的刻画充满戏剧性张力,动静结合,将斗茶的趣味性、紧张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钱选《卢仝烹茶图》
该画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作画。画中头戴纱帽,身着白色长袍,仪态悠闲地坐于山冈平石之上的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
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一人伫立,其态甚恭,当为孟谏议所遣送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画构图层次分明,线条刚劲极速,色彩明快,没有任何甜腻华艳之俗气,展卷便觉一股温文尔雅的端庄清逸之气扑面而来。
何澄《归庄图》
此画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古意,绘入了当时的点茶场景。
白描法作人物,用笔颇佳,图中人物神态逼真,衣纹多用方折笔,线条简劲流畅,有李公瞵白描画之浓厚遗风。山水树石以水墨来表现,兼施干笔皴擦,图中树叶以双勾法绘制,变化十分丰富。
刘贯道《消夏图》
画中的器物可以别作两部分,一是实景,即画面之前景;一是虚景,即图画之背景,亦即屏风画中物。
实景里的器物,为居于画面左方的一张卧榻,下开壸门,底有托泥。其侧置一踏床。卧榻之端一个带托泥的方案,案上茶盏并盏托两副,一摞茶盏倒扣在桌子中间,此外桌上器物还有食盒、注碗、注子、荷叶盖罐。
桌旁一具有莲花托座的风炉,炉上坐着铫子,一童子手持铫子的长柄方在煎茶。贴着桌脚有一个大水盆,事茶在古今都是风雅之事,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则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蕴藉。
王蒙《煮茶图》
图中两位友人在山下吃茶,是为一期一会的心灵交汇,只留下溪山听风雨,是王蒙晚期作品。
用渴墨以牛毛皴、解索皴画法画出,然后再用浓墨苔点,画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这正是王蒙所独创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表现出元气磅礴、纵横离奇的山水境界。
倪瓒《安处斋图》
该画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远山静水,近处几棵树高直挺立、两间茅屋掩映,一片淡远萧疏的意境。
画的右侧题诗曰:“湖上斋居处士家,淡烟疏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事事佳。竹叶夜香缸面酒,菊苗春点磨头茶 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
画面中无人无茶却充满茶的韵味,仿佛屋中有隐士围炉煮茶,一派悠然情致,如果没有倪瓒的题诗,我们对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可能不甚了了。
佚名《扁舟傲睨图》
画面下方为近水坡岸,岸上老松盘曲、郁郁葱葱,岸边泊有扁舟一叶。舟船中间放着长方形的案几,上置墨砚和香炉,右侧有一童子在炉旁半蹲着,正在烹茶。
隔江耸立的远山,青峰连绵,其间隐隐约约现出古寺。此画作用石青、石绿着染山峦,具有宋代青绿山水画的遗韵。这种青绿山水画技法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经过唐代的发展,至两宋基本确立了创作规范。
赵原《陆羽烹茶图》
此画远山绵延起伏,近山巍峨,山水清幽,布局重山复水,水势承“之”字形环绕,营造出百转千回的气势。
近处广水,有茅草屋临水而筑,四面草木繁盛,曲径通幽处一条小道延伸出画面,仿佛此处隐秘于山林间。阁内一人,扶膝踞坐于榻上,应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跽于一侧。
虽大篇幅描绘山水,其实主要描述茶圣陆羽在山水间烹茶闲居的悠然生活。
沈贞《竹炉山房图》
此画山峰耸立,山岩脚下,丛竹苍翠,清溪湍流,杂树、山房、水榭、庭院错落其间,竹房内有人对坐闲谈,室内二老者对坐畅饮,室外一童站立炉旁拂火温酒。
院外小山上生长的绿树,与枯树遥相呼应,生意盎然。全图展现了一派恬静秀逸的山林情趣,也充分表现了画家雅秀严谨的绘画风格。
结语:
画与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受到中国文人雅士的推崇,在于二者都具有养生、修德、怡情的特性,茶墨对避世的文人来说,不仅是自我修养、达到物我和谐的途径,更是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乘物以游心”,表达自我的出世态度和隐逸淡泊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境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