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俄罗斯航天专家,放弃军衔也要回中国定居

执笔读春秋 2022-11-08 23:58:27

2003年,一位名叫阿廖沙的俄罗斯人来到了中国。他是一个混血儿,其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原本是俄罗斯航天局的航天专家,但是他为了来到中国,选择了退役。

在放弃了自己的军衔之后,他终于带着自己的妻儿来到了中国。那么,这个名叫阿廖沙的俄罗斯人为什么对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情谊?他又为什么宁愿放弃军衔,也要来到中国定居呢?

一、不为人知的身世

阿廖沙的父亲,其实是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刘云斌生于1925年,在1939年时,他与妹妹刘爱琴,一起去了当时的苏联留学。

来到苏联之后,刘云斌和刘爱琴兄妹两人就开始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50年的时候,刘允斌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正式毕业。

在莫斯科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刘允斌适应了苏联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与大学同学马拉·费多托娃相恋并结为夫妻。结婚后的两个人很快就有了孩子,阿廖沙正是两人的儿子。

刘允斌毕业之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的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在奇缺人才的情况下,刘允斌就接到了父亲刘少奇的来信。

此时的刘允斌,刚获得莫斯科大学的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当时,刘少奇在信中对刘允斌说,国家需要留学生回来服务,而作为父亲,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用所学回报祖国和人民。

然而父亲的这封信对于刘允斌来说,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从本心来说,刘允斌并不想辜负人民的培养,他想要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但是,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刘允斌,又不能舍弃自己的四口之家。于是,在经过与妻子的协商沟通之后,他最终与妻子达成了共识,两人决定各自在自己的祖国生活。

这样的选择,源自刘允斌对妻子的了解。他知道妻子不愿在异国他乡生活,所以他才让妻儿留在了苏联,夫妻两人都尊重并理解对方的选择。

1957年,刘允斌回到了祖国。就在他回国之时,国内已经成立了核研究机构。回归祖国怀抱的刘允斌,很快就投入到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他的妻儿则留在了莫斯科。

与妻儿分离的刘允斌,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为国家研制原子弹的工作当中。在刘允斌回到中国之时,他的儿子阿廖沙仅仅只有两岁。

因此在阿廖沙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其实是非常模糊的。仅有的一些印象,也都是通过一些照片、信件,还有自己母亲的讲述拼凑起来的。

在阿廖沙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信件中讲述自己日常生活的琐碎事。除此之外,刘允斌还经常把自己的工资换成卢布,寄给远在苏联的妻儿以贴补开销。

此外,刘允斌也会在信中询问儿子和女儿的学习以及成长。阿廖沙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允斌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和取得个人成就相比,能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身才是最大的幸福感。

不过,小时候的阿廖沙对于父亲说的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很理解。等到长大以后,他才明白这句话原来表达的是父亲的信仰。

也正是父亲说的这句令阿廖沙记忆深刻的话,影响了他的成长和选择,这是促使他选择放弃军衔来到中国定居的根源所在。

二、逐渐长大的阿廖沙

1960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刘少奇专程访问苏联,阿廖沙也在这一年见到了自己的祖父。此时,出生于1955年的阿廖沙已经五岁了。

阿廖沙清楚地记得,某天傍晚,家门口来了一辆气派的黑色轿车。随后母亲就告诉他们,要带他们去见一位长辈,随即母子三人就来到了一栋房子里。

在这里,年幼的阿廖沙见到了一位身材高大但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母亲对他说,这就是他的祖父。老人见到阿廖沙非常高兴,他一下就把阿廖沙搂在了怀里,还亲了亲他的脸颊。

事实上,身为祖父的刘少奇为这次见面准备了很多的东西,他不仅给阿廖沙带来了玩具和糖果,还给儿媳妇的父母,也带来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礼品。

这是阿廖沙与祖父刘少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此次见面之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他们与刘允斌之间的联系也因为两国关系的原因被切断了。

失去了父亲消息的阿廖沙,只能通过阅读中国传统书籍来了解父亲的故乡。就这样,慢慢长大的阿廖沙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但是与父亲之间的联系却再也没有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保护阿廖沙与妹妹的安全,他的母亲隐藏了父亲刘允斌的身份。在上学期间,阿廖沙每到填写身份信息时,永远只填写母亲的信息,而父亲那一栏总是空白的。

为了更好地隐藏身份,阿廖沙的母亲还为姐弟两人改了姓名,并为此辗转了多所学校,以掩盖其真实姓名和身份。很快,高中毕业的阿廖沙以全科优秀的成绩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

当时航空航天专业是苏联的热门专业,阿廖沙对这个行业也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就报考了这个专业。大学期间,成绩优异的阿廖沙拿下了民用航空专业和军事航天专业两个学位。

正是因为成绩非常优异,所以阿廖沙在1979年就进入了苏联航空航天局任职。工作以后,他参与了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即和平号空间站的发射工作。

在之后的工作中,阿廖沙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后来,他成为了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拥有了中校军衔,并成为了一支70多人的队伍的领导者。

三、遵从内心,来到中国

阿廖沙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他打算在航天局工作到退休,然后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安享晚年。但是在1998年,来自中国的一封邀请函,改变了他的原定计划。

在1998年阿廖沙祖父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之时,阿廖沙的祖母王光美委托中方向他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她希望阿廖沙能够参加这次重要的纪念活动。

然而由于阿廖沙的工作单位属于机密部门,所以他无法去国外。因此,他最终错过了这次纪念活动。不过,此次事件让阿廖沙对于祖辈生活的地方,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探求欲望。

阿廖沙想去看看祖辈生活过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同时他也想去给父亲扫墓。随着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阿廖沙终于忍耐不住了,他向自己的部门提交了去中国的申请。

不过,由于阿廖沙的申请并没有被通过。在了解到自己只能退役才能换取自由之时,心中强烈的去往中国的愿望,促使阿廖沙选择了提前退役。

就这样,阿廖沙放弃军衔,只为了能去往祖辈的故乡,看看祖父生活过的地方。不过,退役之后的阿廖沙还是不能第一时间前往中国。根据规定,他需要在退役五年后才能去。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面,阿廖沙并不只是在静静的等待。他和自己的妻子做足了功课,两人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看书等各个方面了解中国。

此外,阿廖沙还在莫斯科找了一位中文老师,开始认真学习中文。在持续不断地了解中国事物之时,时间也悄悄地来到了五年后。2003年,满怀期待的阿廖沙终于踏足了中国的土地。

来到中国的阿廖沙,见到了一个美丽而伟大的现代国家。到处耸立的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与阿廖沙从母亲那里听到的中国完全不同。

事实上,当时的阿廖沙对于中国的记忆,其实还停留在母亲给他描述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象中,所以他才会感觉眼前的景象与母亲所描述的完全不同。

来到中国的阿廖沙,第一时间见到了自己的奶奶王光美。刚一见面,王光美就给了阿廖沙一个拥抱,他在这个拥抱中,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温暖。

结语

待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阿廖沙不仅见到了自己很多的亲戚,还去了中国很多的城市。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来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多。

最终,越来越了解中国的阿廖沙决定在中国定居。在众多的城市中,他选择了羊城广州作为自己一家人的定居之地。而且他还取了中国名字,叫做“刘维宁”。

如今,阿廖沙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快20年时间了。据阿廖沙所说,在他的心中,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他的祖国,俄罗斯是母亲,中国是父亲,不论何时何地,两者都是家。

13 阅读:3127
执笔读春秋

执笔读春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