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已经73年了,那些曾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优秀将领如今已所剩无几。至今仍然健在的开国将军仅剩四位,分别是文击将军、王扶之将军、涂通今将军以及张力雄将军。
在这四位将军之中,年龄最大的已经109岁了,而最小的也已经99岁了。如今,虽然记得这几位将军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他们在年轻力壮时所立下的功勋,都将永远被历史铭刻。
一、张力雄将军与毛主席的会面张力雄16岁入团,18岁入党,19岁时参加红军,在21岁时就跟随部队参加了长征,在诸多的战役中都有突出的贡献。张力雄是四位健在的开国将军中年纪最大的,如今已109岁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丰功伟绩的老红军,却自幼生活艰苦。1913年11月,张力雄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贫困农家,年幼时期的他吃了很多的苦。
小小年纪的张力雄,就为家庭的生计付出了许多,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浇灭他对国家的热爱。1932年,一心救国的张力雄义无反顾地成为了家乡第一个报名参加红军的人。
报名之后,张力雄就接到通知,并直接去红军学校进行学习。来到江西瑞金红军学校的张力雄,被编入了政治营一队二班。
在红军学校里,张力雄学习十分刻苦,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因为张力雄时刻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所以他很快就从红军学校毕业了。
毕业以后,张力雄被分配到了红军第三十四师的某机枪连任指导员。他在正式成为一名军人后,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枪。
在拿到枪的时候,营长非常严肃地向张力雄说明了武器的重要性和使命所在。一番震耳发聩的教导,深深击中了张力雄年轻的心灵,并成为了他在之后的诸多战役中英勇奋战的动力。
作为红军的基层干部,张力雄时常接触到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下达的指令。在这些文字的传达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了这位领导人,并产生了面见毛主席的愿望。
随着渴望的与日俱增,张力雄很快就等到了一个机会。1934年1月,张力雄被通知将要代表红三十四军去江西瑞金,参加中央军委举办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在经过七、八天的艰难行程之后,张力雄终于到达了瑞金。此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参加的这次会议,会被载入红军史册。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总共有258人,这算是红军创建以来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政治会议。本次会议中,所有人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而张力雄所处的位置偏于后排。
加上当时的会场内光线不好,所以参加会议的张力雄,只能看到毛主席以及其他几位首长的面部轮廓,并不能完全看清他们的长相。
因为心中强烈愿望的驱使,看到此情景后的张力雄开始思考,该怎样才能见到毛主席。他知道这次会议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如果错过了,今后可能就更难见到了。
一边听报告,一边思考方法的张力雄,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主意。他在会议结束前的几分钟就去了场外等待毛主席,等毛主席走到他跟前时,他急忙行了一个军礼。
看到这一幕的毛主席,果然驻足关注了张力雄,并询问了他几个问题。就这样,张力雄如愿以偿地和毛主席见了面,并且还进行了简单的对话。
抗战时期,张力雄一直英勇奋战在前线,在高台血战中九死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过程十分艰险,但是最终都有惊无险。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等战役。
1955年,张力雄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在和平年代里,他甚至还因为长寿的原因,被评为“全军健康老人”。
二、幸运的王扶之将军在至今仍然健在的四位开国将军之中,王扶之最为“年轻”。现年99岁的他,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出生于1923年的他,年幼丧母,少年时期随着父亲来到延安谋生。
在12岁的时候,王扶之就报名参加了红军。年轻之时,他参与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曾在建国后担任志愿军的代理师长。
1952年夏,王扶之领部与美军作战,他的任务是坚守临津川以东阵地。当时,美军对此地发动了猛烈进攻,坚守阵地的王扶之一度埋在了废墟之中。
若不是机缘巧合,王扶之当时有可能会被永远留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不过,这位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将军,最终还是被成功解救了出来。
1952年8月2日,王扶之在指挥部坑道里约见新华社记者整理战地新闻之时,突然传来了一声闷响,敌人所投下的重磅炸弹,命中了指挥部的坑道。
来自新华社的记者和三名机关同志当场牺牲,王扶之与另外两人被埋在了洞里。在爆炸平息之后,部队就组织了工兵进行紧急抢救。但是在抢救了24小时之后,仍然没有结果。
就在众人以为抢救无望之时,工兵连长却看见有两只苍蝇从坑道中飞出。于是他立刻把消息汇报给了政委,他认为苍蝇能够飞出,就说明洞里还有氧气。
就这样,在部队的全力挖掘之下,王扶之等几人成功获救,真可谓是幸运至极。1955年,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王扶之的身体非常好,在晚年的时候,他甚至还有精力撰写回忆录。而他对此的说法是,他想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记忆留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三、文击将军:抗美援朝中打响与美军的首次较量文击将军如今已经104岁了,作为老兵的他与前两位将军,拥有较为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几乎一生征战沙场的文击,曾经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至今,他的心脏旁还有一块残留的弹片,验证着他曾经历过的战火岁月。
据记载,1950年11月1日,文击率部与美军进行了一次对战,这也是志愿军在进入朝鲜地区后与美军的首次较量。
在此次较量中,文击凭借自己的出色指挥能力,打得联合国军溃不成军。首战告捷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同时也让不可一世的美军见识到了新中国的军威。
事实上,在抗美援朝中,文击所带领的部队和其他的志愿军队伍一样,都时刻处于弹尽粮绝的崩溃边缘,但是他们还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因为他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自己的祖国,他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1955年,文击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四、医学博士——涂通今将军与其他三位作战勇猛的将军所不同的是,涂通今将军以医学成就闻名。他在参加红军之时只有小学文化,因为家境贫困的原因,他在同族人的资助之下,才读完了私塾高小。
之后,无法继续读书的涂通今,成为了一名放牛娃。1932年,这位放牛娃通过报名参军的方式,成为了我军后方医院的一名看护。
在进入医院的第二天,涂通今就参加了一场考试。在这次考试当中,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头名。考试过后,医院把他们分成了几个班,然后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专业培训。
在培训结束之后,涂通今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其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了组织的表扬,这样的表扬也让他在工作中十分有干劲。
在这种良性循环的作用之下,表现优异的涂通今在1932年10月被选派到了红军卫生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完成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做到了医务科长的职务。
在任职医务科长期间,涂通今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本有的医学水平,他时常同外国友人和医学专业人士探讨相关的医学知识,并时刻努力学习。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务科长还曾以优异的成绩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录取,他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赶赴苏联学习的留学生。
几年之后,涂通今完成学业,选择回国效力。回国后,他创建了全军神经外科训练中心,并一直从事军队医疗和教学工作,致力于教学和医疗的他,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后来,涂通今先后担任过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他为我国的军医学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苏联拿到博士学位的他,也是军中为数不多的医学博士。
1955年,涂通今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如今,已经108岁的他一直以国为荣,和所有的开国将领一样,他的一颗红心从未改变过。
用户63xxx97
皆是国之柱石,愿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