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入南京群臣相迎,唯徐辉祖不肯,下狱后面对逼供,他写了啥?

醉风文史 2024-08-21 13:06:55

建文元年四月,恰逢朱元璋忌日,朱棣派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以及朱高燧入南京祭奠,等三位燕王子嗣到达后,齐泰建议建文帝扣下他们。

黄子澄则认为不可,因为一旦扣下燕王子嗣,很可能会打草惊蛇,让朱棣意识到朝廷削藩的意图,还不如将他们全部遣返。

建文帝面对两个亲信大臣的建议有所迟疑,这时,徐辉祖秘密上奏说:“三个外甥中,只有老二朱高煦勇猛且无赖,他不忠心皇上,也会背叛父亲,未来必然会成为大患。”

徐辉祖的言外之意是,留下朱高煦,放另外两人走。同样是朱高炽三人的舅舅,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却百般维护三个外甥,是什么让这兄弟俩有如此迥异的选择呢?

大明二代魏国公

洪武三年正月,徐达平定关陇之后还未歇息,又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此次北伐战果颇丰,不仅擒获元顺帝嫡子以及诸王将相数百人,还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朱元璋大喜,亲自迎接北伐将士,犒赏三军,几天后,朱元璋下诏大封功臣,其中徐达获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劵。

朱元璋当着群臣的面评价徐达“功贯古今人第一”。

这句话无疑奠定了徐达军方第一人的地位,由于当时常遇春已经去世,徐家俨然成为所有大明勋贵的领头羊,即便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对徐达也要礼让三分。

徐达深谙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在洪武年间行事非常低调,对于子女教育,徐达更是无比重视,不允许儿子们和其他勋贵子弟一起胡作非为。

徐家治家严格,所以长子徐允恭“有才气”,四子徐增寿“谨实寡过”,朱元璋对他们多有培养重用。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享年54岁。对于徐达之死,有野史记载是朱元璋刻意为之,徐达患有背疽不能吃鹅,朱元璋仍旧赏赐蒸鹅,徐达含泪吃完后死去。

这种说法当然不可信,对于徐达这位兄弟兼战友的去世,朱元璋深感哀伤,不仅宣布为他辍朝,还亲自到徐家参加丧礼,以至于“悲恸不已”。

洪武二十一年,三年守孝期结束后,徐允恭袭封魏国公,正式成为大明第二代魏国公。

也就是在此刻,朱元璋在追忆徐达功绩的同时,还对徐允恭提出了殷切期望:“忠以立志,礼以守身”。

从日后历史发展来看,徐允恭的确不负朱元璋期望,尽心辅佐建文帝朱允炆,即便朱棣造反成功登基称帝,徐允恭也不肯低头投降,称得上是“建文纯臣”。

徐辉祖的立场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避皇太孙名讳,朱元璋特意赐名,将徐允恭改名为徐辉祖。

在明朝初年众多“将二代”中,朱元璋最重视两人,分别是徐达之子徐辉祖、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朱元璋让两人在军中担任重要职位并让他们练兵历练,有意让他们成为大明下一代皇帝的左膀右臂。

从洪武二十四年起,到洪武二十八年,徐辉祖数次前往陕西、北平以及山东河南等地练兵。

在此期间,朱元璋已经开始着手诛杀功臣,傅友德、冯胜等老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徐辉祖、李景隆等年轻一代将领开始逐步成为大明举足轻重的军方人物。

有意思的是,在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竟然命徐辉祖这位军方将领与礼部、翰林官员们一同前往国子监担任监考考官,这或许说明,徐辉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之初对徐辉祖颇为信任,拜为太子太傅,次年命他监修《实录》,也就是这年,徐辉祖建议建文帝扣下外甥朱高煦。

朱高煦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此事,偷了徐辉祖的马逃跑,徐辉祖派人追赶,结果没有赶上,后来靖难之役爆发,朱高煦作为燕军主将出力颇多,建文帝对当初不听徐辉祖的建议颇为懊悔。

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徐辉祖的立场,他首先是大明魏国公,其次才是朱棣的小舅子。

在靖难之役期间,徐辉祖曾给朱棣造成不小的麻烦,比如在建文四年,徐辉祖带兵北上,在齐眉山大胜燕军,斩杀燕军骁将李斌,使得朱棣产生了退兵的念头。

朱棣废幽魏国公

建文四年,朱棣渡过长江,攻克南京金川门,由此入主南京。朱棣入南京时,群臣相迎,唯独徐辉祖留守父祠,不肯迎接,他因此被下狱审问。

后来朱棣亲自召见询问,徐辉祖始终不愿低头推戴朱棣称帝,朱棣大怒,将其下狱,在狱中,徐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朱棣虽然恼怒徐辉祖不识时务,但碍于徐辉祖是功勋之后,且是徐皇后的弟弟,朱棣最终没敢杀他,只是下令革去他的爵位和俸禄,幽禁在私宅。

直到永乐五年,徐辉祖在私宅病逝,一个多月后,朱棣命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徐家由此开始一门双公爵。

徐家另一公爵是定国公徐增寿一脉。当初朱棣造反,徐增寿暗中为姐夫传递消息,后来被建文帝发觉,面对质问,徐增寿无话可说,最终死于建文帝剑下。

朱棣即位后,初封徐增寿为武阳侯,后进封定国公。

有人说,徐辉祖、徐增寿兄弟俩的不同选择是古代家族传统的两头下注之法,兄弟二人一个忠于皇帝,一个暗中投靠燕王,反正都是姓朱的争夺皇位,不管谁胜徐家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徐家真是靠着两头下注才能一门两公爵吗?并非如此。

当时朱棣的实力远远不及朝廷,谁都不信朱棣造反能成功,如果不是心向姐夫,徐增寿完全没必要烧朱棣的冷灶,可见在他心中,亲情更重要。

而徐辉祖身为魏国公承爵人,身上承载的是徐达一生公忠体国的精神以及朱元璋对他“忠以立志,礼以守身”的殷切期望,如果投降朱棣,无异于叛君背父,世人将如何看待魏国公府?

徐辉祖受恩于朱元璋和朱允炆,为报君恩,唯尽死忠而已,换句话说,徐辉祖忠的不仅仅是皇权,更是道义和恩义,不管别人怎么想,这是他心中最崇高的信仰。

0 阅读:14

醉风文史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