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虽美,莫负健康,清明将至,牢记老传统:1不碰,2要躲,吃3样,忌2事,顺应时节更安康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具人文色彩的时节。它不仅是自然节气的更替节点,更承载着祭祖追思的深厚情感。此时春意渐浓,万物舒展,但天气多变、湿气渐重,民间也流传着许多顺应时节的习俗。这些传统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古人对健康生活的朴素智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清明前后的那些老讲究,用现代视角解读它们背后的实用意义。

清明前后气温回升,但“倒春寒”仍可能杀个回马枪。此时人体阳气初升,若贪凉饮冷,容易让寒气侵入体内。老一辈常说“清明不碰冰”,并非迷信,而是提醒人们注意饮食温和。尤其脾胃虚弱的人,冷饮、冰镇水果或寒性食物(如螃蟹、苦瓜)要少吃。不妨煮一碗姜枣茶,既能驱寒暖胃,又能缓解春季困倦。

现代人爱喝的冰咖啡、奶茶,此时也建议调整为常温。若实在嘴馋,可搭配温热食物平衡寒性,比如吃完青团后喝一杯红茶,既解腻又护胃。
二要躲:躲风、躲湿气清明时节多风,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尤其早晚温差大时,冷风易导致感冒、关节不适。扫墓或踏青时,建议随身带件薄外套,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在风口久坐。此外,南方地区春雨绵绵,湿气加重,居家可多用除湿机或点燃艾草熏香(注意防火),既能祛湿,又能净化空气。

需特别提醒的是,过敏体质者要“躲花粉”。此时杨柳飞絮、花粉纷飞,外出戴口罩、回家及时清洗鼻腔,能有效减少过敏反应。
吃3样:青团、荠菜、山药青团:春日的仪式感
用艾草汁染色的青团,是清明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艾草性温,能散寒除湿,糯米则补中益气。但青团不易消化,建议蒸热后少量食用,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少糖版本。若买不到新鲜艾草,用菠菜汁替代也能做出春意。
荠菜:平民的“护肝菜”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此时的荠菜鲜嫩营养,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焯水后凉拌、包饺子或煮粥,都能清肝明目。民间认为荠菜煮鸡蛋可防春瘟,虽无科学依据,但作为一道清淡春食确是不错选择。
山药:养脾正当时
春季肝气旺易伤脾,山药健脾养胃,适合与排骨、木耳同炖。对办公室久坐族来说,一碗山药小米粥还能缓解春困带来的疲惫感。
忌2事:忌熬夜、忌剧烈情绪忌熬夜耗阳气春天宜“夜卧早起”,但绝非通宵达旦。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排毒时段,熬夜会加重肝火,导致口苦、长痘。扫墓前后若事务繁杂,建议中午小憩20分钟补觉。忌大喜大悲清明祭祖难免触景伤情,但过度悲伤会耗损心肺之气。心理学研究证实,春季本就是情绪波动高发期,可通过踏青、放风筝等方式疏解郁结。遇到家族矛盾也需心平气和,谨记“清明本是清净明洁之意”。传统习俗中的科学底色有人觉得这些规矩是“老古董”,但细品之下皆符合养生逻辑:不碰寒凉保护肠胃,躲避风寒预防感冒,时令饮食补充营养,调节作息养护身心。与其说是禁忌,不如说是古人代代总结的“春季健康手册”。
今日我们传承清明文化,不必拘泥于形式,更应理解其内核——对自然的敬畏,对身体的珍视,对生命的感恩。这个清明,无论是回乡祭扫,还是都市踏青,愿你我都能顺应天时,安康相伴。
暮春虽美,莫负健康。 毕竟,认真生活,才是对传统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