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 / 分析律
经济思维能力强的人,一定要学会的就是觉察细微,以小见大。最近几篇分析律的文章都是在分析情境中的漏洞,如何修补,如何重新架构。
这块非常重要!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合理化,我们人倾向于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很多问题自身意识不到。有些能力强的人看你往坑里跳,提醒你,你却认为自己做得很对,而别人多嘴。
有多少公司老板认为自己经营得挺好,实际上危机重重,或者隐隐约约觉得有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或者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些家庭看上去和谐美满,分崩离析的因子却早已隐藏其中。国家这个大情境也一样,为什么国家去年一定要实施双减政策?因为过重的校内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对学生成长和成才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政策的实施,就把教育这块裂缝给修补上,帮助孩子重新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我们认识情境中的裂缝,分析裂缝,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挑自己和别人的毛病,而是利用这些漏洞,将漏洞转为机会,把自己、家庭、团队以及更大的组织经营好。
第一步就是识别情境中的细微裂痕、裂缝和漏洞。这些裂痕、裂缝和漏洞是从哪里来的?前面讲到主动和从动的时候,情境由人、事、物构成,事是人与人、人与物连接。情境中每个人都有目标、身份、角色、能力、行为和当下情境,并且身份有高低,角色有大小。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形成横向、纵向连接的关系网。这些连接到底怎样才是牢固呢?看人与人的连接方式。
由事引起的人与人的连接有四种,两种基础连接:连接于良好的内在感受,连接于得到与付出的平衡,两种高级连接:连接于恩义,连接于仁爱。
连接于高级连接最牢固。有时候,人们可以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前两种基础连接是弱连接,人与人如果只是停留在得到与付出的平衡这样的物质连接,只停留在给别人良好感受,很可能会为了利益争斗不休,这样的情境就非常容易崩塌。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历朝历代都在防范的事情。
那么,情境出现裂缝有哪些萌芽征兆呢?
一、世上的人们不遵循道德。反过来思考,就是情境中最高身份的人不遵循道德,这是情境中已经出现裂缝的萌芽了。这个时候,情境尚处于正常运作,但是事情已经开始酝酿聚焦变化的力量了。比如家庭当中,父母不告诉孩子和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只是一昧地往孩子脑袋里去装很多成年人要求的知识,孩子的世界是很容易崩塌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给孩子做一个成长的参照。孩子从中学到父母是怎么处理和其他人、事、物的关系的,自己架构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情境。这样,孩子就能成长得很好。
所以,当我们观察到这样人事变化征兆的时候,可以施用前面讲过的修补的方法,使人事恢复到道德规则的范围内。
举一个大情境中的例子。
秦末,汉王刘邦与楚王项羽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先行进入咸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进入咸阳后,刘邦被都城内的繁华所吸引,精美的宫殿,华丽的物品,美艳的佳人,无一不让刘邦迷恋。于是,刘邦沉溺其中,住在这咸阳的皇宫之中,尽情地享受锦衣玉食,后宫之乐。
而张良进入城中,第一时间将秦律,秦典,奏章书简,收集保管起来。张良知道刘邦的状态,但是也没有去管他。等张良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才和刘邦碰头,向刘邦报告了自己这两日所做的事情。并对刘邦说,近日听城内传有歌谣,大意是,秦王暴虐,百姓苦不堪言。秦王贪图享乐,百姓苦不堪言。汉王到来天不变,只是秦王变汉王。刘邦听了,惊出一身的冷汗,马上下令将咸阳宫封闭,自己带兵退居霸上。并招来关中百姓的各族长,和他们约法三章。盗窃者入刑,伤人者入罪,杀人者抵命。
由于刘邦修复情境的方法得当,很快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并在楚汉争霸中打败项羽,建立了汉室天下。如果没有张良施用的方法,将情境中的裂缝在萌芽状态中就堵塞住,那么刘邦的汉室天下,也不会那么容易取得。
想想看,我们现在有些企业取得一定成就之后,领导者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跟刘邦一样,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无心把企业经营得更上一层楼,醉心于吃喝玩乐,丢掉了初心,企业很快就会出现危机。
二、当领导者不遵循道德规范时,那么小人就会利用领导者贪欲的特点,积极迎合高身份,大角色的人,从而使整个情境以物欲连结为主。这个时候,遵循道德规范的人就没有了市场,不被领导者所任用。世上的大贤纷纷隐世,这个时候,宣扬道德的人反而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贪污腐败,欺伪诈骗横行于世。当一个情境出现这样的问题时,说明这个情境已经出现了裂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依据前面的方法,让异势力退却,或停止生长发生转向,或者消除异势力成长情境。
我们可以从更大的情境找到可以修补的材料,也可以从自己所处的情境找到修补的材料。可合纵,可连横。
比如说,围魏救赵。这个事件春秋时期,赵国虽小然而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引起了魏国的垂涎,魏国国君接受了子臣的建议,出兵攻打赵国。连年的争战,让魏国和赵国都苦不堪言,国力渐衰。赵国无奈对齐王施以好处,请求齐国的援助,希望通过齐国加自己的阵营,这样可以一举击溃魏国。对于齐国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帮助赵国既可以拿到赵国进奉的好处,同时又能在各诸侯中树立齐国的威信。只是有一点要拿捏的很好,败是肯定不能败的。同时还不能打红眼了把魏国灭了,这样其他诸侯由于惧怕齐国接下来会对付自己,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对付齐国。
齐国国君就把这个重任教给了田忌将军和参谋孙膑,让他俩带八万兵马去解赵国之围。按田忌的意思是我们直扑邯郸,和赵国合在一处,这样魏国打不我们自然就退却了,这就是抵而却。孙膑不这么想,如果我们和赵国连横合在一处,那么魏国就认为我们和赵国是一伙的,那么他们也会想到用连横的方法来对付我们,所以我们不去赵国。
眼下魏国大部分的兵力都在攻打赵国,魏国空虚,我们只要乘虚而入,直扑魏国都城,形成大兵压境一举破魏之势,那么魏国必然会回兵救援,这就是让异势力退却。我们再撤回来,不伤兵士,而让魏国知道,如果你打赵国,那么自己就会有大麻烦,这样魏国的国君就不敢再去想着要对付赵国了,让异势力停止生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直扑魏都,魏国慌忙把攻打赵国之兵撤回。田忌、孙膑,兵不血刃,解了赵国之围。孙膑所使用的计谋叫围魏救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这种修复情境的方法,更大的情境中有法律在架构情境的秩序。当一个人感到可能会受到不法侵害时,会用110来修复自己的情境。当一个人得知公司要辞退他,会用劳动法来修复情境。法律是我们所使用的修复情境的方法中运用最多的工具,我们要知法,懂法,就像网友开玩笑,能把对方律师送进监狱的罗翔,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并且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用好策略。在其他情境中,也有很多的关于这方面策略的教导。比如一些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太公兵法,等等。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肚子里有货,心就不慌了。
还有一种修复情境的方式人们经常用,就是自己退出或者消除他人在情境中的位置。大多数的圣人都有这样的情况,时局不对,不愿意出来掺和,就不知所踪。另外的一种就是使用连横合纵的方法,让他人失去在情境中的位置,被迫主动地逃离情境,也是修复情境的一种常见的使用方式。比如一个组织不想留某个员工了,可是又不敢轻易辞退他,因为要赔偿一笔钱,有的单位不愿意,就用消除这个人成长情境的方法,让他自己走。
三、当情境中出现上下之间互相猜忌,关系破碎,上下不分,互相攻击;家庭中父子之间长幼失序,彼此敌视,这个情境就是已经有大窟隆了。人与人之间的高级连接失去了,人们沉浸在对物欲的追逐之中,不可自拔。人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伤害整个组织,这就是所谓礼崩乐坏。这样的情境,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那么就需要让这个情境更加地破裂,重新架构新情境。
使用经济思维的人要根据情境中的人事变化,分析出是仅处于萌芽的裂纹状态,是裂缝的状态,还是大漏洞的状态。哪些状态可治,哪些状态不可治。可治的,将情境堵塞,把问题处理掉,保障这个情境可以持续下去。没法治了,就加速这个情境的溃散,重新孕育一个新情境来替代。
比如说,在古代的大情境中。上古五帝当政的时候,当情境出现问题时,当政者自己处理不了,继续留在这个身份上,把持这个角色,只会让这些问题越来越大。他们就果断地禅让,把这个修复情境的重任交给有德的贤人,让他们来处理,这个叫做堵塞漏洞。
而三王处理情境中的问题时和五帝不一样,他们使用的是重新架构情境的方法。夏王取消了禅让制,改成了世袭制,用一个有目标的新情境,取代了禅让制的无目标。商王使用重新架构情境的方法,灭了夏,改革了律法,从人治走向法治。周王也是用这种方法,灭了商,更进一步改革律法,强化以宗族为核心的礼法,形成了以人本为主的管理方法。
古代除了五帝三王使用的修复情境的策略之外,其他的诸侯,使用修复情境和破坏他人情境的方法,彼此借力,彼此攻伐的事情数不胜数。
你可能觉得这些情境比较大,对于个人和小团队来说,当我们说一个人点子特别多,心眼特别多,其实就是在说这个人修复、破坏情境和架构情境的方法特别多。有人也许说了,那个人要是坏心眼特别多呢?就算真的是坏心眼多,也是这些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方法是没有道德评价的,所以,我们要从整体去考虑问题,不只是凭个人喜好做事。否则,有可能给别人带来伤害。
而以上这些,都需要在大脑中形成分析习惯,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来,快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