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滴滴出行上市的新闻不断传出,业内人士表示,滴滴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交表、三季度在港交所完成上市,上市后的目标估值超过600亿美元。七年21轮融资,200亿美元“烧”出来的IPO稳了吗?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成立于2012年,是一站式移动出行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在亚太、拉美和俄罗斯为超过5.5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汽车服务、配送及货运、金融等多元化服务。
第一问:近两年来,滴滴大手笔进行多元化扩张,先后涉足外卖、货运、社区团购、自动驾驶、造车等多个风口。看起来,滴滴的“护城河”似乎越来越宽,背后的考虑是什么呢?
第一,互联网企业的多元化扩张是十分常见的,这是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决定的。互联网企业做的是“流量生意”,围绕流量的需求,在主线业务周边拓展业务边界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它不会像传统实体企业那样追求专业化,多元化扩张既可以增加营收,也可以构建行业护城河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上市前都会以自营、投资或并购的方式扩充版图,这背后或许有估值管理的考量。业务范围扩大,首先在财报上(财务数据、用户数据)更加亮眼;其次涉猎不同的赛道,可以扩容市场天花板,形成商业模式的生态效应,有利于向投资人讲一个更好听的资本故事,增强投资回报预期,也将必然带动公司估值上升。
第三,外卖、货运、社区团购、自动驾驶、造车,这几个领域的业务尝试短期内都不会实现盈余,且每个赛道都是万亿级市场。不同的业务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业务相对成熟后还可以拆分出来独立发展,这样有机会孵化出多个独角兽企业。京东、阿里就是这样发展成一个大而不倒的集团型企业的,电商、物流、金融、云计算,各个板块都能独立上市且市值极高。
第二问:众所周知,新业务扩张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而滴滴2020年网约车业务才实现扭亏为盈。请问:滴滴上市是否会面临投资方的压力?
“网约车”是滴滴的主营业务,只要这个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在占据垄断地位的前提下,说明后续不需要烧钱就能正常运转。其他创新业务的尝试,短期内不会面临太大的资金压力,因为主营业务积累的用户、渠道、产业资源,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试错成本。在后续大资本的支持下,公司资金弹药充足,花出去才能让资方放心。
另外,有时候财务层面的亏损越大,对资方来说反而更有吸引力,互联网企业尤其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亏损也是一种能力,在抢占市场的前期是允许战略性亏损的,只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即可。
投资方担心的是“估值倒挂”,也就是上市后的市值低于上市前的估值,这会给后面的战略投资者造成损失,所以他们会主动找其他机构投资者继续接盘,以此不断扩大项目估值,这本身也是在扩大自己的安全边界。
第三问:近期,滴滴面临反垄断相关压力,还被爆对平台司机抽成比例过高。请问:此类事件是否会对IPO进程产生影响?若有影响,滴滴应如何减少负面影响?
2016年8月1日,滴滴和优步中国宣布合并。至此,中国网约车市场如火如荼的补贴大战终于告一段落,滴滴以超9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绝对的老大。
互联网企业的生存法则就是“广积粮、筑高墙、缓称王”,基于互联网的垄断特性,企业发展至成熟阶段,来自政府监管层面的反垄断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也会成为上市的最大阻碍之一。这时候,互联网企业就要面临商业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冲突,如何找到中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滴滴作为平台方,一定要处理好司机、用户的关系,尽量避免以牺牲司机、用户的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游戏,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才是减轻负面影响的治本之策。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滴滴为何要多元化扩张了,“外卖、社区团购、货运”是开源节流的尝试,“自动驾驶、新能源造车”是降本增效的尝试。目前,滴滴已在海外14个国家上线,拥有超过5000万用户,业务主要包括出行和外卖,这或许可以缓解国内市场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