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轮回再见香港,阿里巴巴见证中国奇迹

摩羯商业评论 2019-11-29 11:21:31

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港股股票当日涨幅6.65%,总市值达到40143亿港元,超过腾讯成为港股市值第一股。

在上市现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说:

“在20周年生日之际,我们迎来了重要里程碑,就是回家,回香港上市。”

张勇的这句话,令现场的很多人动容。

近半年以来,香港局势趋紧,导致香港市场空头“暴增”,这反映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稳固性受到质疑。而阿里巴巴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无疑是给香港各界和关心香港经济的人们一颗定心丸,并为中国其他新经济公司在香港的上市起到了样板作用。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在双11的硝烟尚未散去之时。2019年的双11,阿里巴巴以2684亿的销售额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可以预见,阿里巴巴在近几年还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在诸多领域的开拓,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在香港上市再一次融资之后,阿里巴巴可以在资金层面更为从容地施展自己的商业抱负。

所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实现了多赢。

但意义还不止如此。从2013年阿里巴巴冲击香港上市,到2019年回到香港二次上市,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阿里巴巴这个经济单元,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此时观察阿里巴巴的这次上市,会有着特殊的意味。

合伙人制度,阿里巴巴的创新之源

其实,阿里巴巴与香港很有缘。

阿里巴巴创业之初,做的是B2B的生意,为中国制造与外国客户之间搭建信息桥梁。这种商业模式,使得阿里巴巴离不开香港这座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渠道支持。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并于5年后私有化退市。B2B业务是阿里巴巴现在所有业务的源头,而香港资本市场,也为阿里巴巴的裂变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融资。

(阿里巴巴2007年第一次在香港上市)

可见阿里巴巴正是从香港开始,走向了全球。所以,张勇说的“回家”,不仅仅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同样是对阿里巴巴与港交所旧日情分的一种客观表达。

众所周知的是,在2013年,当阿里巴巴准备在香港整体上市的时候,马云在第二个十年中引入的“合伙人制度”,特别是同股不同权,成为了港交所与阿里巴巴之间再一次结缘的障碍。但就在转身于2014年赴美上市的第一天,阿里巴巴就曾经承诺:

“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会回来”。

2018年4月,香港市场迎来近25年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同股不同权”不再成为上市阻碍,内地互联网企业的赴港上市潮由此开启。此后不久,同股不同权的小米和美团先后于香港上市。

错过阿里也为港交所上了重要的一课。不过,扫榻以待,为时未晚。

(阿里巴巴送给港交所礼物: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相对于其他行业,科技公司的特殊性明显:新技术层出不穷,用户需求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科技公司必须长期保持对技术的的高度投入,保持对最初理想的坚持。

其实,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击中了人文与科技交汇处的某些关键节点。

历史证明,不管是一个族群还是一家公司,“不忘初心”都需要有组织建设上的保障。

创办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就因为没有这种保障,而被“卖糖水”的约翰·斯卡利取代,并在1985年被董事会驱逐出苹果公司,致使苹果公司在科技领域“陪跑”了十年,直至乔布斯回归。

汲取各种历史经验,马云给阿里巴巴引进了合伙人制度。这个制度的存在,保证了公司的决策者不会成为董事会的打工仔,不会重蹈“资本短视”的覆辙,更不会因为一把手的离去而“人走茶凉”,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沿着最初的使命路线前进而不产生动摇。

正是在合伙人制度推出之后,阿里巴巴开始了蜕变——从云端到终端,从数据到芯片,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经从一家“电商公司”蜕变成为一家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本周,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当选两院院士的民营公司员工,再一次证明了这种合伙人制度对于科技公司实现“不忘初心”的有效性。

张勇在香港上市现场,再一次强调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并且,他在致辞中特别表示要表达“三个感谢”,首先要感谢阿里的客户,因为他们多年来陪伴阿里巴巴在成长中不断创新和不断试错。

显然,资本是不会给创新者很多试错机会的。其实,合伙人制度就是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最鲜活体现。

大象起舞,阿里巴巴的持续增长通道

2014年美国上市的敲钟仪式上,由8名素人代替马云敲钟,这是世界上市仪式上的一个创举。当时的8位素人中,由7位是中国的电商人,有一位是在天猫做生意的美国农场主。

26日上市的敲锣仪式延续的这一传统。但敲锣人由8位增加为10位,一群东方人变成了来自四大洲八个国家,肤色、语言各不相同的“世界面孔”。

他们中间有电商创业者、设计师、码商、智能农业系统研发者、物流解决方案师,还有欧洲游线路规划师。这10位不同职业的敲锣者,对应着阿里巴巴覆盖电商、云计算、金融服务、物流、物联网、旅行等不同业态的庞大商业版图。

这个场景,生动反映了现在的阿里巴巴的产品与服务组合之辽阔,同时也反映出阿里经济体全球化的进程。

阿里巴巴有一个绰号:世界第五经济体。然而,20岁以上的科技公司很多,但越活越带劲的很少。已经如此庞大的阿里巴巴,还能继续增长吗?这恐怕是很多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疑问。

2019年9月23日,在阿里巴巴2019年度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张勇首次宣布了阿里巴巴的下一个“五年规划”——未来五年,阿里巴巴将通过平台的继续成长,实现超过10万亿人民币GMV。而只有达到这个阶段性目标,阿里巴巴才能真正走向更长期目标——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中小企业盈利。

这个五年计划能实现吗?我们来算一笔账。

截至2019年3月31日,阿里巴巴2019财年的GMV是5.727万亿,根据现有经营数据,其2020财年预计会达到6.5万亿。保守估算,在接下来五年,如果中国GDP能够保持5%~6%的增长,消费增速保持6%以上的增长,进而阿里GMV能够保持9%以上的复合增长,那么五年后阿里超10万亿GMV并不是难事。

其实,无论是双1 1销售额的持续增长,还是近年来每一份财报的持续增长,抑或是商业上的操作系统和组织上的“新六脉神剑”,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轮回后再赴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正如大象般起舞。

0 阅读:38

摩羯商业评论

简介:历史纵深,空间透视,深度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