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河南淮阳的一片麦地里发现了神秘设施,有人认为是军事堡垒,专家却用黑科技找到了另一种用途的新证据:千年前的国家重点工程,三防理念非常先进,改写历史!
这一片麦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附近,而这片麦地之所以从默默无闻到震惊世界,还是因为当地的工程建设。
当时,当地准备在村南头建厂房,对于文物大省河南来说,“动土之前先考古”已成了惯例。依照常规,周口文物勘探队对厂址规划范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正是这一次工程前的“规定动作”,让这一片麦地跃身成为了考古专家们眼中的稀世宝地。
在四万余平方米的钻探范围内,人们惊奇地发现了连绵成片的古代建筑遗址,这些神秘的建筑建在高台之上,基址坚固,大小呈堡垒状,四周还有很宽的壕沟,这些沟最窄的地方也有30米宽!
筑高台、挖深沟,难道这些建筑遗址是千年前的军事设施?但随着发掘的推进,遗址被大面积揭开,人们发现不对劲。
挖掘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生活用陶制品的出土。这些陶片经过测定后,判断为4000多年前的陶器,生活用陶制品存在,但没有相应的军事用具,这就与军事堡垒的推断不符,而这片土地上没有遗灰坑、水井、陶窑、房址、墓葬等这类村落配套遗址,这就说明,这地方既不是军事基地,也不是村落等聚居生活区。
而且,在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圆形以及人工垫筑台地、夯土墙等建筑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防水防潮的配套措施,于是,人们猜测这些遗址很可能是古代的仓储基地。
但让专家们真正推翻军事基地的猜测而得出“中央粮库”的结论,还是因为对大量土壤样本的检测。
专家们用碳14等技术,对时庄遗址中建筑基址的底部进行了土壤检测,发现这是夏代前期的土壤,而在土壤中,人们发现了显著的粟、黍类等作物成分。
传说炎帝神农初都于陈,教民稼穑,播种五谷,淮阳区至今有“五谷台”,豫东地区种植粮食的历史由来已久,周口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在粮仓中,除了这些当地主产的粮食作物,土壤中几乎没有其他植物的成分。
一张张检验报告也证明,这些承载仓储功能的建筑遗址,既不是存在金银珠宝的,也不是贮存武器设备的,而是货真价实的粮仓!
在确定这是一片夏朝的粮仓后,人们不禁对古人的智慧点赞——别看这些粮仓距今已有4000多年,但这些粮仓的设计理念十分超前,构筑的技术更是堪称先进。
首先,众多的地上建筑,一改人们印象中的远古人类地窖式的建筑模式。
在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两种建筑模式,一是圆形吊楼粮仓,建设时用土坯垒砌出多个圆柱形土墩,每个土墩如柱子一样,直径有半米多。然后在柱子间垒墙,围合成一个圆形基础,在上面铺上厚厚的木板,形成一个架空层,再用土坯围砌封顶后,就形成了防水患又防牲畜的吊楼仓库。
这样的吊楼仓库面积最小的约5.5平方米,最大的有21.6平方米,在4000多年前能有如此规模的粮仓,可是很先进了。
另外的一种仓库,则是方形的夯土房仓库,这些仓库建在平整垫高经过夯实的土地上,用土坯垒砌出墙体,盖上房顶。这样的土坯房式仓库,也很实用了。
其次,这些粮仓中间的壕沟,体现着先进的“三防”概念。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宽大的壕沟吗?正是这些壕沟的存在,让人们做出了军事基地的最初猜测,但确定这遗址是夏早期的粮仓遗址后,反推这些壕沟的存在,人们获得了更多惊喜。
粮仓是建筑在高台上的,而这些被夯实的高台泥土,正是人工挖取围沟时获得的,这样人为垫高了基地,就形成了防洪的优势。
同时,这些垫高台挖成的围沟还有“三防”功能,第一,防洪,大雨洪水来了,这些既宽又深的围沟可以泄蓄;第二,防火,粮仓发生火灾,可就近在围沟取水;第三,防盗,宽宽的围沟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不只阻挡了盗贼,还拦住了野兽家畜来作践粮食。
最后,仓储建筑细节与区域功能分区堪称完美。
经过细致的探测和检验,人们惊喜的发现,不论是楼仓还是房仓,两种建筑都很讲究。人们在土墩和墙体外侧发现了质地更细的泥,是涂抹在建筑外墙上的,这操作,相当于现代在墙体外抹上一层腻子粉,既平整美观,还能保护墙体。
此外,在仓房内部,台基垫土自下而上铺垫了粗颗粒黏土隔水层和细颗粒黏土防水层。这样的防水防潮细节,让粮仓的功能更加完善。
不仅建筑上非常讲究,这大型的粮仓还存在非常合理的分区与功能配套。例如,这些粮仓集中分布,但各自分开,并不连在一起。这样安排,不仅粮食进出库方便,万一发生火灾也不至于火烧连营。
在众多粮仓中央,人们还发现了一处房址,是套房(连间)结构,周边环绕着粮仓 。而根据这房子的位置和痕迹特点,人们推测这座房子应该是粮仓看护、管理用房,是“粮库主任”或“粮管所所长”、值守人员办公,兼食宿的地方。
如此成熟的粮仓体系,堪比现代化的中央粮库。
2020年,淮阳时庄夏代粮仓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最集中,布局和结构最清晰的集中分布的粮仓遗迹,入选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虽然这些粮仓非常先进坚固,但具体有什么历史价值竟然足够支撑起考古新发现的殊荣呢?
这是因为,这粮仓遗址的发现,不仅让人们赞叹古人的智慧与技术,还让人们得到了窥见夏王朝社会结构的一个窗口。
在扩大发掘面积后,人们发现时庄遗址夏代粮仓周边有着广大的地域和人群作为支撑。这中间不乏具有宽阔夯土城墙的城址。也就是说,在当时,淮阳区东北部是有很多古遗址的,它们和时庄遗址共同存在,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性的聚落群。
正是因为有更多的聚落、有更多的人口作为支撑,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社会已经出现了专业分工、在政治实体组织和领导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脱离农业生产的管理阶层,才有可能出现贡赋制度,才会有专门的粮食集中储备和管理的地方。
可以说,从时庄遗址能够窥探、研究夏代早期的国家组织结构、国家治理能力等重大问题。
麦田里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粮仓,窥见了农业文明中的灿烂,这是考古带给人们的惊喜,也是古人为后辈们留下的惊喜。对此,您被古人的智慧倾倒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