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最终结局,东北军为何摆脱不了被肢解的命运?

一林话历史 2024-04-02 02:49:23

西安事变可以说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他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彻底挽救了中华民族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面临的灭顶之灾。

所以,张学良在90年代重获自由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的表示:自己不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如果时光再倒流一次,他依然会再次发动西安事变。

但当记者和他说:“您老呀,不该给老蒋整到南京去”时,张学良用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说道:

“话也不能这样讲,我这人不同,我是个军人,我自个做的事情我自个负责,杀我头我也负责,那我到南京也许就把我枪毙了,但我不在乎。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很佩服张学良那份为了国家利益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

但也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张少帅年轻气盛而做出的这一决定,不但让自己的政治生命定格在了36岁,而且也给三位一体的西北大联合阵营带来了极大的被动。

主动权就是生存权。如果有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主动权,不要将自己的命运轻易交于他人之手。

然而,就在张学良送老蒋抵达南京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东北军的命运,就生生被攥到了老蒋手里,迎接他的是南京军法处的逮捕和高压审判。

尽管张学良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己这一爱国之举辩护。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他的结拜大哥老蒋的心胸之“宽阔”超过了他的想象。

很快,张学良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虽然经老蒋的“求情”被“释放”,但却又被军委会“严加管束”,长期软禁。张学良的束手被困,给三位一体的抗日联合阵营带来极大的被动。

一、张学良送老蒋回南京后,三位一体阵营面临的被动局面

接上文:。

上文我们介绍过,在张学良送老蒋回南京,身陷囹圄没多久的1月5日,老蒋就急不可耐的派顾祝同指挥30万中央军向西安逼近。

关键时刻,在毛主席的指导下,三位一体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各自的兵种优势,利用东北军和西北军在西安做正面阻击,利用红军做深远战略迂回,直插敌人的后方战略要点洛阳。

这样,我军在战前已经造成一种不可被战胜的态势,使得老蒋不敢轻易大动干戈,暂时停止了军事进攻的步伐。

但是,此时的三位一体由于张学良的一去不复返,所面临的形势依旧是严峻的。

张学良一走,三位一体的所有重担就落在了陕北的党中央和毛主席身上。

虽然早在张学良踏上送老蒋飞机的那一刻起,毛主席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一旦张学良真的回不来了,摆在毛主席面前的困难还是超乎他的想象:

1、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步紧逼的当下,刚刚走完万里长征的红军非常疲惫。所以我们但有三分是不愿再打内战的,力争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西安事变,但我们的友军却有很多问题。

2、杨虎城是关西刀客出身。作为一名大侠,他义薄云天,他侠肝义胆,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但他也有遇事莽撞的缺点,动不动就要和老蒋决一死战,而十七路军实力又很弱,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

3、东北军虽然实力强大,但他们内部派系斗争比较激烈。东北军内部分为少壮派和元老派。张学良走的当晚,少壮派和元老派就差点干起来,要不是周总理从中竭力劝解,东北军有可能原地解散。

东北军是胡子出身的军阀部队,没什么崇高的信仰。他们只认大哥,不认大局,张学良在的时候,他们认这个大哥;张学良一走,就不服任何人管教了,包括杨虎城,包括我党,甚至包括于学忠和王以哲。

所以,此刻的东北军就像一个火药桶,只要老蒋再逼得紧点,马上就会自动引爆。

4、毛主席对东北军的战斗力也没多少信心,虽然东北军是红军的三倍,但通过此前在吴起镇,直罗镇等地的交手,红军可是充分领教过东北军的战斗力有多么“牛逼”了。

二、蒋某人的算计

但是,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作为毛主席的终极对手,在当时的中国各路军阀大仙里面,老蒋的个人能力确实是“牛逼”的Nb one的存在。

虽然他的军事能力不突出,但他的手腕是没有底限的,什么分化瓦解,金钱收买,排除异己,借刀杀人的计谋玩得不亦乐乎。

放眼当时的旧中国,除了毛主席,任何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什么冯玉祥啦,阎锡山啦,李宗仁啦,这些乱世枭雄在蒋某人面前就是豆腐渣。

所以,对于三位一体此时所面临的困境,老蒋看的一清二楚。他一看有红军的搅和,对三位一体军事威逼的效果不好,就转而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手段。

三分军事,我们上文介绍过了,就是顾祝同大军兵临城下造成的一种高压态势。而七分政治就比较复杂了。

老蒋的第一步是和我党和谈,想把红军从三位一体中分离出去。是的,说出来让人难以相信,在西安事变之前,老蒋可是铁了心要剿灭红军的,剿灭红军后再对付东北军。

但西安事变后,老蒋改主意了。如果他继续围剿红军的话,那他必将在政治上处于极大的被动之中,会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到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抓他是对的。

而如果对付东北军的话,此刻东北军群龙无首,比较容易对付;而且受国民党的污蔑宣传,此时的张学良已成为社会各界的谴责对象;我此时整顿我的叛军叛将,那是名正言顺的。

所以,他认为此时跟陕北红军很有和谈的必要。要不有陕北红军在背后撑腰,他根本搞不定东北军和西北军。

为了把红军从三位一体中分割开来,老蒋开始考虑“对共党之策略与行动”,最后明确了“予之出路,以相当条件收容之”的办法。

他让张冲转告潘汉年,希望中共能派周总理到南京去和他面谈。但是,在国共双方没有达成一个正式的协议前,我们怎么可能放心让周总理深入虎穴呢?

万一老蒋不讲信用,让周总理成为“张学良第二”呢?那可是我党的一大损失。所以,我们就让潘汉年去问问,看能不能把张冲邀请到陕北来商谈。

1月8日,在潘汉年陪同下,张冲抵达潼关。但张冲也担心自己被扣,所以连西安都没敢去,只是请潘去西安代为向总理转达,大致意思是:

1、张学良在南京是关定了;

2、西北问题将取政治解决办法,对于红军要求驻延长、延川、肤施、鄜县、庆阳、淳化一带可以承认;

3、希望周总理能到浙江奉化去和老蒋密谈。

老蒋还私下表示:如果红军能劝劝杨虎城和东北军,让他们不要胡来的话,就可以给红军与中央军一样的待遇;如果红军不愿劝解,继续与张、杨的部队浑水摸鱼的话,则一切免谈。

三、解决西安事变的甲乙两案

老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单独和我们密谈,不让我们继续去趟西安事变这潭浑水,方便他去解决东北军和西北军。

但我们怎么会看不出他的这种用心呢?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我们举双手欢迎,但有个前提:必须放张学良回来。

因为只有张学良回来了,三位一体才不会被老蒋瓦解,才能监督老蒋实现他之前的承诺。

老蒋一看又绕到张学良身上了,就派人威逼张学良,让他提出解决东北军的甲乙两个方案:

甲案:

一、东北军全部调驻甘肃。

二、第十七路各部还驻防陕西,还可留若干部队在西安,以利杨虎城行使绥靖主任之职权。

三、自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归中央军驻扎(铁路线各县以外,由十七路部队驻扎)。如下图

乙案:

一、东北军全部调驻豫皖两省,可先集中南阳、襄樊、信阳一带。

二、以王树常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三、调杨虎城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仍兼十七路总指挥,第十七路军全部调驻甘肃。如下图

从上图所示也能看出来,不管甲乙那个方案,中央军进驻陕西是老蒋志在必得的事,我们想维持西北半独立的局面是行不通的。

所以,周总理认为,可以承认由中央军来控制西安和陇海铁路,但应该限制其兵力,使陇海铁路实际控制权还在我们手上。

周总理和毛主席商量过后,就做杨虎城和王以哲的工作,希望三位一体能做出一定的让步,接受甲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而杨虎城和王以哲也同意了我们的建议。

但是,为了三位一体大联合阵营不被老蒋分化瓦解,我们依旧坚持必须放张学良回来。

老蒋一看三位一体绕来绕去又绕到张学良头上了,也是勃然大怒。

其实,我们都不了解的是,回到南京后,老蒋已经决定要关张少帅一辈子了。因为要想让中央军控制陕西这块地盘,张学良是万万不能放回去的,那样就等于放虎归山。

老蒋在他的日记中写的清清楚楚:

“若复放其回去,不惟后患无穷而政府之地位立即摇动,且彼可借口前所要求如有一件不行,即可叛变也”。

“彼所要求者为中央在西北部队一律撤退。如果放弃西北,任其赤化,则不惟国防失一根据, 而且中华民族发祥之地陷于永劫不复矣。”

可见,为了让中央军拿下关中这一“中华民族发祥之地”,老蒋已经铁了心要关张学良一辈子了,但我们又看不到他的日记,不知道他的这一底限。

这次老蒋也不直接联系中共了,而是给杨虎城写来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大致意思就是:张学良背叛领袖,罪孽深重,在中央军没有进入西安之前,就别想让他活着回来了。

同时,老蒋也把气撒在了此刻被他软禁在溪口的张学良身上。派人直接过来威胁张学良,如果三位一体再不服从中央调派,所引起的内战由你负责,你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这下把张少帅吓得不轻,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当初张学良没送老蒋回南京时,老蒋为鱼肉,我为刀俎;但此时,我们不但送回了老蒋,连张学良都自投罗网了,就变成了我为鱼肉,老蒋为刀俎了。

被动,简直是被动之极。

四、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西安这面,1月26日,三位一体与顾祝同在潼关又进行了谈判,我们坚持的四点要求是:

一:放张学良回来,并恢复他本兼各职;你们不恢复,他回来后我们自己恢复也行。

二:中央军要离开甘肃,至少说天水以西不能驻兵。

三,允许红军一部驻扎在陕南,万一老蒋说了不算,我们就去戳他的腚眼子—洛阳。

四,要允许17路军两个旅驻西安。

对于这些要求,其他的老蒋没说什么,但放张学良这一条,他马上就拒绝了。

他让顾祝同对三位一体发出警告:如果到次日凌晨还不接受南京方面的条件,即宣告谈判破裂,中央军就会马上轰炸东北军的前线目标。

但放张学良回来,也是三位一体的底限,底限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在这一点上,东北军中下级军官的反应尤为激烈。杨虎城也认为,不能再妥协了,否则三位一体就真要被瓦解了。

对于陕北中央来说,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我们的本意是非常愿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共产国际这个时候还来了指示,要服从南京政府。而且,西安事变拖这么长时间,对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好处,拖下去只会对日本人有利。

但是,如果放弃张学良,不但失信于友军,而且三位一体的联合阵营也迟早会被老蒋瓦解,谁能保证老蒋会履行之前的承诺,不会继续剿共呢?

现在到了关键时刻,必须要做出选择了,经过充分协商后,中央拿出了一个方案:

1、红军愿意与南京政府一起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只要对国家,对民族有利,以后许多事情都可以与老蒋商量解决,并愿意尽最大努力去劝说东北军。

2、如果东北军不理解,坚持要打怎么办?那我们就与我们的友军站在一起去抗争,通过抗争让友军知道我们的诚意和坚定立场,大不了在一个更差的环境里去谈判。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就这样,双方严阵以待,内战一触即发,形势又变得紧张起来。

然而,在27号上午,张学良发来了一封电报,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原来是在老蒋的恐吓下,处于自责中的张学良备受煎熬,于是在27号上午急电三位一体,大致意思是:

恳请三位一体立即执行老蒋的命令,勿再固执己见。如果仍然以放不放自己为先决条件,则爱我即害我矣,不但害我,且害我国家民族矣。

三位一体在收到这封电报后,马上进行了讨论。

虽然杨虎城对老蒋还是抱有极大的不信任,但他还是对周总理说,既然张学良已经放弃了为自己争取自由和西北半独立的想法,那么他也愿意拥蒋抗日。

但他依旧对老蒋的抗日诚意持怀疑态度,但无论怎样,他都愿意把共产党当做真正的朋友。

最终,三位一体同意了南京方面的条件,不在坚持放张学良回来了。

至此,三位一体终于与南京方面达成了和解。

如果这个时候,能签署和平协议,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内战停止了,东北军和西北军也避免了被肢解,被调离的命运,到时候就可以形成东北军驻甘肃,西北军驻陕南,红军驻陕北的新三位一体格局。如下图

虽然与之前的把中央军赶出西安,维持西北半独立的目标有很大差距,但最起码三位一体的实力仍在,如果老蒋再动什么分化瓦解的坏心思,我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干他。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却让西安事变彻底走向了不可控制的万丈深渊,以一种悲情的方式让东北军和西北军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五、冲动是魔鬼,二二事变,让三位一体自乱阵脚

西北三位一体高层不再坚持放张学良回来的这一态度,不知怎么的迅速在东北军少壮派军官内部传开了。他们一听说不放张学良回来,也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顿时就炸开了锅。

1937年1月30日,几批东北军少壮派军官来到周总理的驻地,表示强烈抗议。

他们表示:如果红军不敢打,那我们就自己打,到时候别怪我们跟你们翻脸。周总理对这些少壮派军官进行了一天的劝说,但依然没有奏效。

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周总理的担心。因为东北军元老派的态度还是磨棱两可,而三位一体最巩固的部分也是这些中下级军官。失去他们的支持,三位一体关系将很难巩固。

最终,周总理和党中央商定的具体建议是:不管东北军是战是和,我们都坚定的与友军站在一起,同他们一起抗争,共同进退。

1月31日,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从兰州飞到西安,并与三位一体会面。于学忠不是东北军出身,他更愿意主和。因此,多数东北军高级军官也因于学忠的态度而纷纷附和。

在当天夜里召开的三方会议上,周总理说明了不管是战是和,中共都愿意与友军同进退的决定,并郑重建议:东北军内部一定要举行个会议,统一下意见。

但是,于学忠、何柱国等这些元老派根本镇不住少壮派,他们根本不敢召集少壮派过来一起开会。而对于东北军内部的事,周总理也不方便过多的插手。

西安事变期间的周总理

这下好了,在东北军内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当少壮派军官得知张学良回不来,是因为自己的长官们从中作梗后,是异常的愤怒,他们感到日防夜防,也抵不过家贼难防。

于是,少壮派军官终于按捺不住了,与元老派之间的矛盾也终于爆发了。

2月2日,苗剑秋、孙铭九、应德田等东北军少壮派以抗日同志会名义召开会议,一致决定发动政变,除去东北军上层的妥协派,彻底改造东北军领导核心。

他们拿着和老蒋开战的电文要求所有东北军高级将领签字。结果刚拿出通电,就遭到了元老派的反对和怒骂。

至此,积攒了一个多月的怒气终于爆发了,愤激之下,这些少壮派军官竟然直接开枪,打死了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剿总参谋处处长徐方、交通处处长蒋斌等数人。

其实,他们杀错人了,王以哲并不是主和首领,他在会上一度赞成少壮派的主张,但他不幸遭到失去理智的少壮派的杀害。

随后,少壮派军官继续在西安城内四处搜捕追杀元老派军官。但因有人暗通消息,于学忠、何柱国等主和首领反而躲入杨虎城的公寓,幸免于难。

这就是西安事变最后阶段著名的“二二事变”。

六、二二事变,促使东北军和西北军彻底走向一条不归路

“二·二”事件只持续了一天左右,但形势的发展却出乎少壮派的意愿,因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响应他们。东北军前方部队不仅没有响应他们,反而纷纷开始捕杀少壮派分子。

顿时,整个东北军陷入分崩离析,进退两难的境地。而苗、孙、应等人也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根本达不到控制东北军的目的。

他们又来到周总理的驻地,表示“悔过认罪”,请求周总理平息此事。

事已至此,周总理也是无可奈何,不得不出面来收拾残局了。

他批评少壮派不该这么冲动,冲动是魔鬼,但为了保护他们,还是让刘鼎秘密带他们来到红军在三原的驻地,交给彭老总保护起来。同时又联系杨虎城和于学忠,共同出面解决问题。

但是,二二事件所造成的恶果很快就显现了出来。这个时候的东北军将领人人自危,他们都怕这帮少壮派的二百五劲上来后,把他们都杀了,所以都急于离开西安这个是非之地。

2月3日,驻蒲城的东北军骑10师首先叛变三位一体,准备倒向老蒋。与此同时,驻周至、眉县的东北军106师也宣布效命南京,脱离三位一体。

紧接着,过去深为张学良信任,担任捉蒋行动总指挥的105师师长刘多荃也与顾祝同秘密接头,还逮捕和枪杀了曾协助张学良联共的高福源,背叛了三位一体阵营。

东北军由此迅速分化瓦解,三位一体阵营已经面临崩溃的局面。

事到如今,三位一体该何去何从?由谁来收拾这残局呢?其实也只能是中共出面了。

二二事件的发生让毛主席深感意外,也非常气愤,他主张杀王首犯必须枪决,否则无从弥缝东北军之分裂。

周总理则认为:二二事件后,枪杀王以哲的特务连长被剖腹,高福源被枪决,4个团长被扣,少壮派已经面临崩溃,东北军此时已危若累卵。在这种情况下再打击左派,只能长右派气焰,更利于老蒋的收买与分化。

所以,要尽力在东北军左派和拥护张学良的分子当中,培植力量来团结东北军大部。

最终,毛主席接受了周总理的建议。但问题的关键是,已经没有时间给周总理去做工作了。

因为此刻的蒋某人可是乐开了花,本来他还在为怎么瓦解三位一体而绞尽脑汁的思考呢?现在一看,你们自己到先乱起来啦,那最好不过了。

老蒋也抓住这一时机,立即宣布:忠于中央的东北军部队仍留原防不动,其余东北军则被东调豫皖,接受整编。老蒋的这一安排就是按乙案执行的。

本来,我们在与顾祝同谈判时,是准备接受更加主动的甲案,最起码能保住东北军和西北军这两支队伍不被肢解调离。

但由于二二事变的发生,东北军只能被动接受老蒋的肢解改编了。而且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得知孙铭九等人逃到红军驻地后,就误认为这次事变是不是红军挑唆的?

二二事件也影响到了杨虎城。因二二事件前后,杨虎城也是主战派,所以东北军高级将领也怀疑这次事变是不是杨虎城挑唆的?

唉,我们真是比窦娥还冤呢?是你们元老派自己不争气,没能力搞定少壮派,统一不了意见,以至酿成悲剧,怎么反而怪到红军和杨虎城身上了?

此时的杨虎城也非常消沉,他语重心长的告诉周总理:等老蒋的中央军来到西安后,17路军必然难以生存,他只能把17路军交给红军了。

他知道老蒋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只能选择离开部队了。

最后,他满含热泪的说:“将来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还是海枯石烂,他都会把共产党当做真正的朋友”。毛主席和周总理听后也是深受感动。

二二事变之后,很多东北军和17路军将领都想把部队拉出来加入红军。说实话,此时羸弱的红军当然十分愿意这些友军的加入,这样就能壮大人民军队的力量。

但是,那样做只能给老蒋留下话柄,不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所以,中央明令红军各部不得趁人之危,不能接受17路军和东北军的一兵一卒。

1937年2月8日,顾祝同率领中央军正式进驻西安。

1937年3月,老蒋以“整编”为名,将东北军的5个军调往各地。49军调去河南南阳,51军调去苏北,53军调去河北保定,57军调去淮阳,67军调去亳州。如下图

17路军总指挥部被撤销,杨虎城被迫出国。

至此,在二二事变的一时冲动下,老蒋终于完成了他肢解调离东北军和17路军的目的。

东北军和17路军也算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二事变”后,西北三位一体的格局再难维系,而陕北中央也失去了与南京政府继续谈判的筹码,只能接受此前与老蒋达成的改编协议。

红军不再打土豪,南京政府则每月向红军发放最低限度的军饷,维持红军最基本的生存,并接受老蒋南京政府的统一领导。

而南京政府按照协议,给予红军基本的驻地:延长、延川、延安、鄜县、庆阳、淳化。

轰轰烈烈的西安事变,就以这样一种不太完美的结局结束了。

关于西安事变的成败分析,我们下篇再聊吧。

0 阅读:1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