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小企业,深圳是认真的。
1
深圳的大动作
2023,新春开工第一天,国家层面就释放出稳增长的重磅信号。
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正式吹响了全国“拼经济”的动员号。
随后的第二天,深圳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会议强调:
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片刻不能等待、片刻不能迟疑、片刻不能懈怠的精神状态,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以速度和务实见长的。疫情时艰已共克,接下来,发展的主旋律要切回到经济上了。
但是这回深圳的速度,还是超出我的预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立军令状、开誓师大会是务虚,怎么让口号落地是务实。
落实高质量发展大会决策部署,深圳在短短几天内就展开了行动!
2月6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财政局、深圳市商务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8部门联合印发,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纾困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4个方面共提出了20项具体举措。
为帮助缓解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预计缓缴水电气、社会保险费、公积金资金规模12.5亿左右,税收优惠减免规模163.5亿元左右。
为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市场稳订单,仅今年一季度,深圳排期展会超30场,并且为鼓励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深圳还会在费用上给予大力支持。
为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帮推广,给资助,还将举办“创客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对在深圳赛区的获奖项目给予奖励支持。
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专精特新”,深圳将在全市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给予奖金和研修深造自主,还将一并解决安居、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
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期,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
2
真金白银支持中小企业
纵观这次深圳下发的文件,通篇透露着两个字:硬核。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一是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
二是延续阶段性降费缓缴政策。之前申请了阶段性缓缴社保、公积金的企业,可申请在2023年12月31日前采取分期或逐月等方式对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予以补缴,补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对经营困难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行水、电、气“欠费不停供”,免收在此期间产生的欠费滞纳金。
三是降低企业用房成本。在全市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平均租金价格不高于35元/月/平方米!
四是支持企业融资,破除融资难等障碍。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并在2023年预期举办金融驿站活动100场,解决融资金额超1000亿!
之前深圳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逆城镇化”的趋势,一旦上述措施落实,将开启了深圳抢产业回流的开端之年。
有效扩大市场需求。
一是扩大消费刺激中小微企业市场需求。
鼓励各区发放多种形式消费补贴及组织各类消费活动,持续推动消费复苏。
刺激消费的消费券,全力用上。
二是支持文旅体行业发展。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房租补贴等方式,加大对演出场所、电影院、实体书店等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星级酒店、旅游景区“联游套票”给予补贴。
2023年2月份开始全面恢复线下体育赛事,办好深圳马拉松、南山马拉松、宝安马拉松、盐田山海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加大赛艇、帆船、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赛事供给,积极提振体育消费。
三是加大对战略性行业企业拓展市场提供帮助。加大对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企业组团参加国内外展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在海外重点区域拓展市场。
组织制造业龙头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对接合作,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降低中小设计企业的流片及经营成本。
多措并举,20条政策可谓掷地有声、务实有力,极具针对性。
这是在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度过难关!帮助人民群众度过难关!
其实,支持中小企业,深圳向来是认真的。
深圳在1994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的“高新投”。
1999年成立最大规模的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创新投”。
后来,又专门成立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的“深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等。
目前,深圳拥有创投机构数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国内20强创投企业中,近半数为深圳企业。深圳中小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深圳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3
疫情之后,我看好深圳
2020年,深圳创造了一个新词,叫“深V反转”:从一季度的负增长6.6%,到上半年迅速在大城市中率先转正为0.1%,全年创下3.6%的增幅。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2021年的深圳稳中有进,GDP首度超过3万亿元,以全国0.000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2.6%的生产总值。
到了2022年,一手精准控,一手稳增长。深圳的发展节奏稳中有进,抓抗疫抓经济都很拼,以3.3%的GDP增速实现逆势增长。可以说,自新冠疫情出现以来,深圳发展显示出强大的韧性。
这背后靠的是什么?
有人说深圳是“中国硅谷”,靠的人才的吸引力。
有人说深圳是经济特区,靠的宏观政策的红利。
有人说深圳是单列计划市,靠的充足的财政来源。
其实,深圳真正靠的就是一个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
深圳的发展向来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改革开放之初,3万人的小渔村一无所有,拼不了产业基础,拼不了人才基础,拼不了资金基础。那深圳就拼服务、拼干劲、拼政策的灵活性和执行力!
如果不是1987年那一纸《关于鼓励科技型人员兴办民营企业的暂行规定》,华为也许不会诞生在深圳;创业之初为资金四处奔波夜不能寐的马化腾,如果不是在深圳第一届高交会上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QQ也许早已经易主……
这座城市里,大名鼎鼎的世界级科技企业不胜枚举,却都是从最初的小小种子,在适合生长的土壤破土而出,又恰逢充足的阳光雨露。
在高科技产业的每个行业,包括细分行业都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有些还成为著名的世界级企业,比亚迪、大疆、研祥.......这些都是从中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它们是城市经济的源头活水,是向上生长的突破口。
同时,也正是中小企业的蓬勃生长,成就了深圳。
借用深圳一位领导说过的话:企业强,则城市强;城市强,企业会更强。
这个道理,深圳一直都懂,也一直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去年底,20条、新10条发布后,深圳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企业。
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包机赴海外找商机、新开工247个项目、密集发布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
短短一月有余,政策措施涵盖主体之广,已经让深圳超100万家的企业都享受到利好。要知道,深圳拥有市场主体也就是380万+户,几乎是把1/3的企业都照顾到了,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全国绝无仅有。
拥有开放的红利,承担开放的风险,深圳的先行使命从未改变。深圳的一系列措施,也是给大湾区,乃至全国其他城市都提供了一个样板——
后疫情时代如何复苏。
这是一座城,更是一条路。
如果说前面的40年是杀出了一条血路,那么在未来40年,深圳同样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手中无剑
吹什么牛逼?降房价吧!民企因为高房价高房租未能给职工提供住宿都快跑光了!
用户10xxx23
有人来就有走,物价高,工资低,叫打工仔怎么生存
龍月昇
"某企业家董小姐"说:打工者如正常年薪15万的话,不吃不喝打工30年准备要退休了才凑足450万,怎么能在一线城市买到一套房安居,那么城市要发展也要留住中等人才也不容易。
用户18xxx47
提升最低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