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路医生。
很多人得了慢性胃炎,却没什么症状,以为是病情好转了,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
就好比我的一位患者,他一直有胃病史,十年前因间歇性胃痛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每逢秋冬季节,他的胃痛症状总是加剧,胃镜检查显示为胃糜烂或溃疡,但用药后症状有所缓解。最近几个秋冬,他的胃没有任何不适,就自认为胃病已经自愈。然而,在最近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却被诊断为胃癌,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大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常将胃痛的严重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同起来,但两者有时并不成正比。实际上,胃痛通常由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导致胃平滑肌过度收缩或牵拉,或内脏敏感性异常,从而引发疼痛。
简而言之,胃黏膜在长期受到刺激并修复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修复的细胞,这些细胞避开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导致异常增殖。在胃癌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到了中晚期,可能会出现腹痛、腹部肿块、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甚至体重下降、贫血。因此,像上述这位患者一样的长期慢性胃炎患者,是属于胃癌的高风险群体。对于他们来说,发现以下4种情况,就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胃癌的前期病变,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第一:居住在胃癌高发区域的人群:某些地区的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沿海地区因食用腌制海鲜等高盐食品而成为胃癌高发区。
第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胃炎、胃溃疡以及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第三: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或接受过胃部手术的患者:这些胃部疾病都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意味着它们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第四:胃癌患者的直系亲属: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胃癌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除了上述高风险人群,建议一般人群在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胃镜检查,预防癌变。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