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王淮正
编辑|t
引言隋末天下大乱,各路英雄四起,纷纷揭竿而起,瓦岗寨就是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股势力。瓦岗寨的领袖翟让、李密,还有后来成为唐朝名将的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人,个个名声在外,瓦岗寨的故事简直是一部隋末的英雄剧。
可你要是细看这些人的结局,嘿,还真有点扎心。一个个的英勇豪杰,最后却是各奔东西,背叛、分裂、兄弟反目,想想都让人唏嘘。
这就是为啥有人会感叹:“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让我们回到瓦岗寨的鼎盛时期,那可真是威风八面啊。翟让这位领袖,带着一帮穷苦的农民揭竿而起,打隋军、开仓放粮,整个瓦岗寨一时间成了百姓心中的希望。尤其是李密的到来,更是让瓦岗军势力大增。李密是个读书人,不光有计谋,还懂得怎么赢得人心。
他给翟让出了一连串的好主意,打下了荥阳,攻破了隋军重兵把守的金堤关,真是让瓦岗寨一时风头无两。可问题来了,瓦岗寨的这群兄弟们虽然最初意气风发,个个都是打隋朝的好汉子,但随着胜利接踵而至,内部的分歧也慢慢显现了。
翟让和李密虽然表面上还是兄弟,心里却早已各怀鬼胎。李密慢慢在瓦岗军中有了自己的势力,翟让的地位变得尴尬。最终,李密设宴请翟让,暗中让人把翟让给杀了,一代豪杰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兄弟”手中。

翟让死后,瓦岗寨的瓦解其实已经开始了。李密虽然成了老大,却失去了兄弟们的信任。没过多久,瓦岗寨的英雄们纷纷投奔了唐军。瓦岗寨曾经的辉煌就这样被兄弟间的猜忌和背叛吞噬了。
反观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这兄弟三人可是被后人传颂为忠义的典范。从桃园结义开始,三个人就立下了生死相随的誓言,不论生死、不论贫富,始终彼此守护。刘备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关羽、张飞也常常身陷危难,但兄弟三人的关系却从未因此改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羽被东吴擒杀后,刘备竟然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发兵伐吴。要知道,这场伐吴之战最后以失败告终,甚至连刘备的生命都赔了进去,可他就是因为关羽之死心中难平,非要为兄弟报仇。

刘备的这一举动,虽然从战略角度来看并不明智,但却展现了他对兄弟的忠义。这也是为什么“桃园三结义”被后人如此推崇。再看张飞,脾气暴躁、嗓门大,可他对刘备、关羽的忠心那是没得说。
长坂坡一声大喝,吓退敌军,正是因为他相信只要兄弟在一起,就没有打不赢的仗。关羽被杀后,张飞也是怒火中烧,誓要为兄弟报仇,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暗杀。三兄弟虽未能统一天下,但他们的忠诚与义气却成为了千古佳话。

再看看瓦岗寨,瓦岗兄弟们的故事可就没那么光彩了。单雄信与秦琼曾是瓦岗的好兄弟,但后来秦琼投奔了唐军,单雄信却死守瓦岗。两人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结果最后在战场上成了敌人。
最扎心的莫过于单雄信被李世民俘虏后的结局。当时,李世民劝降他,许诺只要他愿意投降,可以保他一命。可单雄信这人讲究骨气,宁死不降,最后被斩首。然而,单雄信最恨的并不是李世民,而是他的好兄弟秦琼。
因为他觉得秦琼投唐是对兄弟情义的背叛,最后兄弟反目成仇,让人唏嘘。瓦岗寨的故事告诉我们,兄弟结义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任和忠诚,最后就会分崩离析,甚至走向敌对。

这也难怪后人会感叹“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因为瓦岗寨的兄弟情义,最终被权力和利益冲垮,成了一场悲剧。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体现了兄弟间的忠义和不离不弃。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历经磨难,甚至因复仇而战死沙场,但他们的情义始终如一。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兄弟情义,是不受外界动摇的,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兄弟间的忠诚和信任永远是最重要的。反观瓦岗寨,兄弟们最初也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但随着权力的增加,兄弟间的猜忌也日益加重。

李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杀掉曾经的兄弟翟让,而其他人也各怀鬼胎,最终导致了瓦岗寨的分裂和瓦解。这样一场起义,原本是为了反抗隋朝的暴政,却因为内部的背叛和权力斗争走向了失败。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这句话,正是对忠义与背叛的最生动对比。桃园结义的故事传递了忠诚、信任和不离不弃的价值,而瓦岗一炉香则让人看到背叛和功利心如何摧毁了曾经的兄弟情谊。

瓦岗寨的英雄故事不光现实,还扎心。那些曾经并肩作战、誓言同生共死的兄弟们,最终却因为利益和权力反目成仇,甚至走上了背叛的道路。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则告诉我们,真正的兄弟情义是经得起时间和磨难的考验。

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的感叹。这句话不仅是对瓦岗寨故事的总结,更是一份警示:兄弟情义如果没有忠诚和信任作为基础,终究会分崩离析,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参考资料:
民间俗语:“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啥道理? 中华历史网20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