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汉末三国的历史中,尽管有些名将是战死沙场,但也有不少是寿终正寝。
史书所载寿终正寝者,或病逝榻前,或功成身退,却在演义中化作刀光剑影下的悲魂。
这是怎么回事呢?此非史家之误,实乃文心雕龙之巧思。
今天,且来聊聊其中7位名将,他们在正史中并非临阵战死,却在演义中被强行马革裹尸。
张辽:逍遥津虎威难掩流矢中腰史载张辽病逝江都,临终前仍令孙权闻风丧胆。然罗贯中偏令其殒命丁奉箭下,护主曹丕而死。逍遥津八百破十万之威,终化作一句“将军中箭”的悲叹。非如此,何以显忠义之烈?
徐晃:周亚夫之风不敌演义一箭正史中徐晃病逝谥“壮侯”,功绩彪炳。罗贯中却令其征讨孟达时中箭身亡,额头溅血之际,犹骂阵未休。一箭穿颅,非为贬其能,实欲彰其勇——战至最后一息,方为武将本分。
黄忠:老将白头何须终老于病榻史书载黄忠寿终,刘备痛失臂膀。演义却令其夷陵逞威,追杀潘璋时中伏身亡。白发老将马革裹尸,恰应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若死于病榻,岂不辜负“五虎上将”之名?
太史慈:江东孤鸿终陷合肥箭雨史中太史慈病重临终长叹不已,罗贯中更添悲怆:夜袭合肥遭张辽伏击,身中数箭而亡。神亭岭酣战孙策的豪情,终化作乱箭下的血色残阳。非此,焉能衬其“大丈夫当带七尺剑”之憾?
甘宁:锦帆贼王竟殒蛮夷之箭正史未载甘宁死因,罗贯中却令其带病战夷陵,死于沙摩柯一箭。昔年百骑劫魏营的悍勇,竟终结于蜀汉蛮将之手。此非贬其威,反显“将军难免阵前亡”之宿命。
麴义:袁绍猛将难敌赵云银枪史载麴义助袁绍大破公孙瓒“白马义从”,功高震主终遭诛杀。罗贯中则让袁绍帐下第一悍将,在冲杀时遭遇赵云,死于其数回合之枪下,成为赵云扬名立威的垫脚石。
朱然:东吴砥柱怎料命丧夷陵正史中朱然镇守江陵,拒曹魏名将张郃、徐晃于城下,病逝后孙权素服举哀。然罗贯中为凸显赵云之勇,竟在夷陵一役中,令朱然率兵追杀刘备,反被赵云回马一枪挑落。
罗贯中为何改写名将结局?沙场忠骨何处寻?史笔与演义殊途其一, 文似看山不喜平。若众将皆寿终正寝,《演义》何来“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单骑救主”之跌宕?沙场烽烟需以鲜血点染,方成千古绝唱。
其二, 武将当以战魂封神。张辽护主、黄忠逞勇、麴义殒命赵云枪下、朱然血溅夷陵……罗贯中以虚构之死,铸就“忠、勇、义”之丰碑。马革裹尸,远胜病榻呻吟。
其三, 历史与小说的分野。陈寿著史求实,罗贯中写意传神。若将《三国志》比作工笔长卷,《演义》便是泼墨山水——虚实相生,方显英雄气魄。
罗贯中笔下七将之死,虽悖于史册,却合乎民心。
张辽箭透腰腹时的怒吼,黄忠坠马时的长叹,麴义枪锋下的惊愕,朱然血染夷陵的不甘等等,皆成乱世烽烟中最铿锵的注脚。
读史者考其真伪,观戏者醉其豪情——此正是《三国演义》的传奇之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
在你看来,罗贯中为何要将上述7位名将强行写死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至愚斋
子龙之威,主要靠几场虚构的斩杀,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