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毛主席领导红军接连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围剿”,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也惊动了隐居上海拉莫斯公寓里的鲁迅。
作为20世纪的两大伟人,从未见过面,也从未有过书信,可即便如此,依然不影响二人彼此关注,惺惺相惜。
闻讯当天,鲁迅找来好友茅盾饮酒畅谈,从茅盾的口中,他得知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事迹,不由得大为赞叹。
在赞叹的同时,鲁迅也更为好奇,那位意气风发的领袖,究竟有多大年龄?
年轻时期的遗憾“五四时期在北京,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毛主席晚年时,曾不止一次地和人提起此事,每次过后,遗憾的程度似乎都会更进一步。
毛主席第一次知道鲁迅,是在1918年的《新青年》报上。
那时,他刚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体育与精神的文章,几个月之后,一位笔名为“鲁迅”的人,发表抨击封建礼教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吸引了文学界的注目,也引起社会一片轰动。
也就是从那时起,毛主席逐渐接触了鲁迅的许多作品,不过,关于鲁迅此人如何,却是不甚了解。
30年代,位于中央苏区的毛主席,正处于人生低谷期,恰逢鲁迅的忘年好友冯雪峰来到这里任职,毛主席得知之后,便主动与他结识。
彼时毛主席很少与他人联系,却多次找过冯雪峰,每次见面时,毛主席都会和他聊起鲁迅之事。
从冯雪峰那里,毛主席了解到关于鲁迅的许多事,如鲁迅近期写的一些杂文,亦如鲁迅始终坚持在上海以笔代刀地斗争。
谈及鲁迅作品时,毛主席说最喜欢的作品是《阿Q正传》,在这部作品中,鲁迅看到了农民的缺点,也看到了农民满腔热血的革命要求,这恰恰是红军以及党内很多人看不到,也不愿意理会的。
说到这里,毛主席不禁感慨,好想重读一遍,可惜这里根本找不到。
后来,冯雪峰将此事告知鲁迅,鲁迅有些惊讶,在他的印象里,毛主席只是一位农民运动领袖,却不承想还是一位颇有思想的学者。
1933年,临时中央高层博古想要邀请鲁迅到苏区,来担任教育部领导一职,毛主席知道后极力反对。
毛主席并非不认可鲁迅,而是觉得,这些人根本不了解鲁迅。
鲁迅有自己的主战场,那便是在上海文学界,只有在那里,鲁迅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当了解到鲁迅也是一样的想法后,毛主席甚至有些激动地说道:“这才是实际的鲁迅!”
不过,此时的毛主席虽然欣赏鲁迅,但心中关于鲁迅的形象,依然是较为模糊的、不完整的。
直到与党内一些文人或干部例如瞿秋白、郭沫若、周扬等人接触后,那种感觉才逐渐烟消云散。
从他们口中,毛主席了解到关于鲁迅更多的思想和性格,也越来越能体会到鲁迅在中国文化界,甚至是未来革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对于鲁迅,毛主席从来都是不吝其辞的,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从未有过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一直以来,鲁迅一如既往,不屈不挠地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斗争,针砭时弊,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无疑是当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及革命家。
未能与鲁迅见过面,毛主席很是遗憾,犹记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那段时期,鲁迅也在北大任教,似乎是二人最近的距离,却是永远地错失了。
鲁迅“结识”毛主席作为长辈的鲁迅,一生中也从未掩饰过对毛主席的钦佩。
1931年,得知毛主席和朱德二人率领红军,实现三次反“围剿”胜利时,鲁迅立即找来好友茅盾谈及此事。
说起来,鲁迅很少了解过毛主席,关于毛主席的大名,此前倒是在《新青年》上见过,可惜从未与他有过任何交集。
而好友茅盾,在北大时曾与毛主席有过接触,对于颇有见解和眼光独到的青年毛主席,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鲁迅忍不住发问,如今毛主席年龄有多大?
茅盾说,还不到40岁。
这让鲁迅一时感慨万分,没想到当年的那位年轻人,不仅能拿得起笔杆子,也能架得住枪杆子,确实大有可为。
这是鲁迅第一次真正了解毛主席,出于对毛主席的钦佩和欣赏,此后多年里,他也一直默默地关注着、维护着毛主席。
1935年,当毛主席率领红军万里长征取得胜利,顺利到达陕北时,鲁迅异常兴奋,还同好友茅盾转转折折地为他们送去贺电,在电文中,他真诚地表示: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十分紧迫,送去这样的贺电,对鲁迅他们而言,无疑是很危险的,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一年之后,红军三大主力军在延安会师,为了以表祝贺,鲁迅特意委托冯雪峰给主席寄去了一只金华火腿。
在这一年里,鲁迅拖着病怏怏的身子,将至交好友瞿秋白留下的遗作整理出版,在他眼里,即便瞿秋白去世了,只要作品还在,那便是永远地活着。
于是,鲁迅将两本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再次委托给冯雪峰,希望他能将它们带到延安,一本送给毛主席,一本送给周总理。
后来,毛主席收到礼物后,立即回电鲁迅以示感谢,最后还不忘叮嘱他,希望他能好好修养身体。
同年6月,上海“托洛茨基主义”派组织,不仅多次抨击毛主席等领导人,还不断挑拨鲁迅和中共的关系。
鲁迅患有重病需要休养,但见这番言论最终忍无可忍,写信讽刺其“理论”恰是受日本侵略者欢迎,同时也表示对毛主席“引为同志”感到光荣,这样明确的态度,让毛主席深为感动。
可谁知,此事过去还不到两个月,曾经在文坛上活跃的鲁迅,再也无法握起笔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间。
毛主席听闻这一消息之后,悲痛万分,不仅以中央的名义连续发四条电文,甚至还向国民政府申请为鲁迅办国葬。
对于毛主席来说,中国所损失的,不仅仅是他素未谋面的知己,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致力于民族解放的革命家,鲁迅给予世人的思想和精神力量,永远是无穷无尽的。
在鲁迅的追悼大会上,毛主席给了鲁迅很高的评价,他说,孔子是封建社会里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主席毕生都是一位孤独的思想者,但在读懂鲁迅之后,他多次谈到,他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在鲁迅去世的那些年里,毛主席一直反复品味着鲁迅的书籍、杂文、诗集等。
在延安难以入眠的夜里,他经常拿出鲁迅的书籍来阅读,书本内部被他用笔画下许多新旧不一的圈圈,里面空白之处也被笔记占满。
平日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演讲,毛主席都在文中引用鲁迅的言论和思想,同时,他还鼓励党内和红军内部阅读鲁迅文集,学习鲁迅精神。
在他看来,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后期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既无早期的片面性,又极其深刻有力,这是他所欣赏的,也是革命所需要的。
就这样,从1938年到人生晚年,从延安到北京,毛主席随身携带着鲁迅文集,它们被装在箱子里,也被装在毛主席的思想里。
在他曾用过的书桌上,摆放着常翻阅的《鲁迅全集》,书中夹着一封女儿李敏写的信,信中李敏谈到:
“您让我读的这本鲁迅选集,我已经读完了,什么时候能和你谈读这些杂文的看法……这本书里您画了不少符号,写了一些评注,我仔细看了,但还有一些地方不明白。”
以前毛主席曾说过,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但到了晚年时期,他却称,比起孔子,鲁迅才是中国第一个圣人,而他自己,是圣人的学生。
基于对鲁迅思想的深刻了解,毛主席认为,他们二人有着很大的相通性。
鲁迅重视历史文化,强调文化力量可促使国民觉醒,在他的一生里,致力于以笔代刀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战斗。
毛主席也极为重视文化革命的地位,他说,鲁迅的方向,便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们二人倾尽一生,都是在为民族解放奋斗。
在改造国民性方面,鲁迅以精神界斗士的身份从封建阴暗处走出来,在批判社会黑暗的同时,也致力于方法上的深刻辩证。
而毛主席亦是如此,只不过比起鲁迅,他更像是一名侵染鲜血的战士,成为无数受压迫之人前进方面的开拓者和引路人。
除此之外,在人生经历方面,毛主席和鲁迅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时代,无数文人志士投身于革命之中。
然而,革命,并不意味着越激进越好,它需要对当下社会背景有一定的深刻分析之后才能进行。
当年鲁迅反对激进派,他曾说过:
“一些人未曾加以细密分析,就将苏维埃政权才能运用的方法,来机械地运用……再则……革命是一般人非常可怕的事……其实革命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
鲁迅说出这番话,是希望革命人士能够深刻认识和分析中国土壤,可惜却被一些激进文人戴上了“封建余孽”、“堕落文人”这样的帽子。
毛主席早年在中央苏区探索革命道路时,也曾被冠以“保守”、“狭隘经验论”的帽子,人生一度陷入低谷。
所以,毛主席很欣赏鲁迅的观点,在陕西时期,他也曾提过,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对于中国农村和底层农民,毛主席和鲁迅都有着很深刻的了解,并且都能认识到革命中农民的重要性。
虽然鲁迅作品中,大多都是农民的消极面,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揭露出农民遭受着来自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重压迫。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鲁迅也认识到它未能唤醒底层农民,这和毛主席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不过,比起鲁迅深深地悲天悯人,毛主席更愿意看到农民的积极性,为他们争取自由和民主,不惜历经千难万险,翻越重重大山,最终打下一片壮丽河山。
而这,也正是伟大文学家和伟大领袖的区别。
对于“毛主席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周总理深以为然,无论是毛主席思想还是鲁迅的思想,周总理都曾了解过,他表示,鲁迅的许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
与此同时,一位曾经批判过鲁迅的文学家周扬,说过这样的话,鲁迅的厉害之处有两点,一个是对社会了解确实深刻,一个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样地,毛主席的伟大也是在于这两点。
像马克思主义,当年王明等人就读过这些书,然而,他们读了之后根本用不上,但鲁迅和毛主席就可以做到。
结语毛主席和鲁迅,一个在文坛上,铿锵有力,毫不妥协;一个在政坛上,纵横捭阖,挥斥方遒,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那个年代及后世的中国人。
他们未曾谋过面,却在思想上诸多不谋而合,在暗流涌动的年代里,难得一份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