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度
编辑 | 王方玉
出品 | tide-biz
大灾大难往往是检验优秀企业的试金石。行业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弱势的企业将会受到更严峻的影响,大量退出市场。
头部企业则会受益于中小企业的退出。这样的逻辑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获得了充分印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非洲猪瘟肆虐的大背景下,牧原股份股价从2018年底开始上涨,一直持续到2021年年初;
海底捞则被视为新冠疫情的充分受益企业——餐饮门店被迫歇业造成的关店潮,贯穿疫情的始终。整个2020年,海底捞不断扩张开店,试图通过逆势布局进一步占领火锅市场。资本对这个策略认可度很高,期间海底捞股价累计涨幅巨大。
相比股价,海底捞超高的估值更加引人注意——疫情之后企业业绩亏损,但股价被推上了更高的高度,市盈率随之陡升,长期保持在数百倍的夸张位置。
但情况在2021年春节后发生了变化。自2月中下旬开始,海底捞股价腰斩式下跌,至6月中旬跌幅超过了54%,并且没有任何止跌迹象,市值回落至2000亿港元下方,掌门人张勇也随之失去了“新加坡首富”的位子。
疫情过程中海底捞经历的估值“大跃进”,代表了资本对餐饮行业大变局的期待,但中国的疫情局面平稳之后,预期中火锅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海底捞对市场的快速占据也没有出现。
在火锅赛道里,“头部企业受益于疫情导致中小企业退出”的假设被证伪了;中餐行业的“工业化革命”,似乎也再一次被证伪了。
01从开店到关店低翻台率、低坪效就意味着“供给过剩”。3月,海底捞发布了盈利预警,2020年年报净利润相比2019年下降90%,也就是整体的净利润仅为约2.35亿元,海底捞股价从那时起就开始不断下挫。
但在去年7月初,其2020年半年报披露中同样预报了难看的业绩表现,当时其股价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走势。
海底捞股价表现(2019年12月至今)
上半年业绩巨亏,股价上涨一倍以上;全年业绩微利,股价暴跌接近一半。资本的态度为何出现如此清晰明显的变化?
表层的原因比较明显:2020年上半年疫情水深火热,资本判断随着国内疫情好转之后,消费者报复式消费会在下半年推高海底捞的业绩,并且逆势开店的策略和中小型火锅店退出市场,会给企业的业绩带来更大的弹性空间。
但到了年报预披露时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预期中的下半年报复式火锅消费没有出现,海底捞的翻台率甚至到了2021年之后仍在下降——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今年三月,海底捞餐厅的翻台率为3.5-3.7次/天,4月份继续下滑至不到3次/天,跌破盈亏平衡线。
翻台率是投资者观察餐饮企业最看重的指标之一。进入到2021年一季度,餐饮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接近消失,而海底捞的翻台率却在不断下滑,这足够让投资者担忧。
低翻台率、低坪效就意味着“供给过剩”。如果预期中的消费者没有涌入海底捞门店的话,那么为增量消费者所准备的门店就只能关掉。
海底捞2020年半年报显示,当期共计关闭了6家餐厅;全年财报中则并未明确披露关闭餐厅的情况。
根据大数据机构“极海”的测算,自6月22日起到2020年11月,海底捞的营业门店出现断崖式下跌,其中“9月22日跌至今年最低谷,仅有门店522家。相当于从6月22日起,3个月锐减门店200家”,9月底之后才开始逐渐回暖。
02从扩张到稀释随着大规模门店扩张的推进,海底捞的单店盈利被明显稀释。任何商业决策都是风险与收益的结合体,想要获得潜在的收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对于海底捞来说,大规模开店最直接的风险,就是更高的资本投入,通过观察其2020年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海底捞在经受疫情歇业折磨的同时,还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布局,出血严重。
反映在财务数字上,海底捞的员工薪酬从2019年的79.9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6.77亿元。同时,其物业、厂房和设备——也就是各类非流动资产快速增加,从2019年的76.9亿元涨至2020年的120.64亿元。
在毛利润仅增长了10亿元的情况下,这些投入是如何实现的?各类债务融资成了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海底捞的短期借款金额一年之内大增35.99亿元,融资租赁负债增加31.86亿元,长期借款增加了2.45亿元,“其他应付账款和应计费用”增加了近10亿元……
为了支撑2020年的经营局面,及占领疫情结束后的市场,海底捞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最终获得的结果却与战略设计大相径庭。
疫情之前,海底捞的盈利能力就已经出现了持续性的下滑,单店盈利数字、净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当时这被当做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
但随着大规模门店扩张的推进,投资者会发现海底捞的单店盈利被明显稀释。对于一个市辖区能容得下多少家门店,海底捞此前可能进行了过于乐观的测算。
这就涉及到一个扎心的问题:火锅的市场有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或者,起码海底捞火锅面对的市场没那么庞大。
03从大类到垂类海底捞看似占据了餐饮行业里空间最大、工业化能力最强的火锅市场,但实际上火锅市场里又有无数的细分小市场。海底捞经营的是川味火锅,而川味火锅在国内,属于火锅市场其中的一个分支。
但有一部分消费者并没有将其定位为“海底捞川味火锅”,而是将其逐渐视为了“火锅”的概念,甚至是火锅的代表。所有关于对火锅市场容量的测算、对于海底捞估值进行的判断,几乎都是以火锅市场的整体空间规模为基础的。
最典型的估值逻辑是:火锅是一个万亿级市场,海底捞在其中的市场份额是6%,而凭借强有力的资本实力、管理能力、供应链支撑,海底捞未来最多还有94%的市场空间可以争夺——就像疫情期间的逆势扩张一样。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餐饮类目分类,我们看到火锅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呢?火锅中包括了川味火锅、重庆火锅、铜锅涮肉、潮汕牛肉锅、鱼火锅等等,其中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显著,虽然海底捞、铜锅涮肉在北方更受欢迎,但谭鸭血、八合里在南方也同样占据了不小的市场。
也就是说,海底捞看似占据了餐饮行业里空间最大、工业化能力最强的一块市场,但这个市场里又有很多细分的小市场,有相当多的消费者因为口味稳定,被框在了火锅的某些细分品类中,真正留给“川味火锅”的市场份额可能没有想象中那般庞大。
所谓众口难调,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变化是每个餐饮企业必须面对的痛点。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奶茶行业中。最早的奶茶产品几乎全都是珍珠奶茶,但随着产业不断细分化,企业都试图找到自己的垂类空间,包括七分甜的杨枝甘露、书亦的烧仙草,越来越多的细分品类跑出来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消费体验。但对于商家企业来说,意味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从一个众人皆宜的大品类被干成了小垂类,个中滋味,必然不好受。
04写在最后张勇曾经想过一个很瘆人的话题:“我怎么死的我得想清楚。”
在一个可能是全球范围内竞争最激烈的行业里,海底捞做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如果不把“怎么死”想清楚,恐怕很难能做到这一点。
为此,我们看到了海底捞的标准化、看到了对员工和组织的管理能力、看到了它的品牌感、产品感,也看到了资本力量在其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平心而论,海底捞几乎做到了一个中餐企业能够做到的极致,掌控了能够掌控的所有资源。但即便如此,仍必须面对这个行业里的种种问题。竞争、对抗、纠缠、平衡、创新、守成,一道道的难题,如宿命般挥之不去。
Golden Bund
就一个新加坡企业在赚中国人钱,有啥好逼逼的,主要股东已经套现走人了
摸金校尉
能出国的都出国了
海光
过度服务让人不自在,喝点东西盯着看帮倒
流量大亨
高昂的人工,高昂的铺租,熟了到肚子里不够一碗,差评
欢乐马
神话破灭
simon1423
赚钱就跑,坚决不去海底捞
Achasechase
一于做大巨啦,开分店,1变2,2变4,4变成8,然后申请上市,有钱再投资房地产,甘先系啊哇
小迷糊
捧得越高摔得越痛,这就是典范[得瑟]
欢乐马
一个常识是:一般在锅底能捞到什么?一堆骨头渣渣;在海底能捞到什么?答曰:砖头瓦渣。
广东国产靓仔
我家明天早上在长安莞长路658号开了一个河底捞欢迎大驾光临[点赞][点赞]
成語故事
这个海底捞不耐看,福建那伙人才是真正“海底捞”捞了三百多件文物全部人员落网了,
鱼歌互答
人工成本福利待遇原材料成本服务成本的大幅提升以及餐饮行业出品口味众多将是压垮海底捞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