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有大才,每次奉命出使都能得到令李世民满意的结果,所以李世民对马周格外看重。
不过,马周有个小爱好,那就是喜欢吃鸡肉,而这也差点给马周惹来祸事。
为了避免地方官员招待御史铺张浪费,李世民曾明确下令,禁止御史吃肉,可马周每次巡行州县,吃饭是无鸡肉不欢,这可苦了负责接待马周的小吏。
于是,小吏就将此事告到了李世民面前,那么李世民又是怎么处理此事的呢?
一、放荡不羁的贤才马周幼年便没了父母,生活过得一直很拮据,好在他喜欢学习,尤其精通《诗经》《左传》,这使得他拥有满腹才华。
但长大后的马周由于性格放荡不羁,一直不受乡亲们尊重,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个助教的公职,也因为每天饮酒,不把教学当回事而屡次遭到博州刺史的批评。
这人一有才华,总会恃才傲物,马周这是如此,他心中怀着“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潇洒挂靴而去。
在曹州、汴州之间游荡时,马周又遭到崔贤首侮辱,这终于让他萌生了到长安闯出一番名头的想法。
暂住新丰旅店时,马周再次遭到打击,旅店的店主只是忙着热情接待那些商贩,并不理睬落魄的马周,于是马周再次受到触动,叫人拿来一斗八升酒,斟酒自饮起来。
到了长安时,马周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也就是在这里,马周迎来了机遇。
贞观五年,李世民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这可难到了常何,他是武将,哪里知道如何治理国家,要是问他如何上马杀敌,他能滔滔不绝讲个三天三夜。
于是,马周就替常何撰写奏章,一口气提出了二十多条有利于国家的建议,在帮常何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将此当作引起皇帝注意的敲门砖。
李世民看完常何呈递上来的奏折后大为满意,可他自然也知道常何有几斤几两,于是便询问常何到底怎么回事。
常何也没隐瞒,如实告诉李世民说:“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二、鸡肉不算肉得知有良才,李世民喜不自禁,当天就召见了马周,为了早点见到他,甚至还派人催促了四次,李世民的求贤若渴,由此可见一斑。
李世民对有真本事的人才极为宽容。
当初刘仁轨担任陈仓县尉,折冲都尉鲁宁骄纵违法,历任县尉都拿他没办法,而刘仁轨到任后,特意告诫鲁宁不得违犯律令,鲁宁不当回事仍旧犯法,于是刘仁轨将其杖杀。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愤怒地说:“是何县尉,辄杀吾折冲!”
意思是,哪个县尉的胆子那么大,竟然敢打死我的折冲都尉。
于是将刘仁轨召入朝廷责问,刘仁轨神色自若地交代了自己杖杀鲁宁的前因后果,李世民听后认为自己发现了人才,非但没有惩处刘仁轨,反而提拔他当栎阳丞。
对于自己极为欣赏的马周,李世民也曾为其“诡辩”。
在召见马周之后,李世民让其在门下省供职,次年便让他担任监察御史,也就是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有小吏告发了马周吃鸡之事。
要知道,李世民曾经明令禁止御史食肉,马周显然违反了禁令,但他又不舍得处罚马周,于是便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
李世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禁止御史吃肉的本质是为了防止州县花费过多,吃鸡有什么关系?
随后,李世民下令鞭打斥责小吏,估计这名小吏的心态都崩了,鸡肉都不算肉了,难道只有“三牲”才配是肉吗?
三、马周的智慧有了李世民这句话,在唐朝吃鸡肉自然不算是吃肉了,这件事固然能够体现出李世民对贤才的关怀,但也能看出他高超的帝王心术。
要知道,皇家的恩情不是好受的,“鸡肉”也不是那么容易吃的,后来马周对大唐自然是尽心竭力,比如在人才选拔、藩王问题、京城治安等方面都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可惜在贞观二十一年,马周患上了消渴症,整整一年都不见好转。
李世民临幸翠微宫时,还命人寻找风景秀丽的地方,为马周修建宅第以便其养病,不仅如此,除了经常派人送御膳给马周之外,李世民还曾亲自为他调药。
但马周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其实中书侍郎岑文本曾对身边说过:“吾见马君论事多矣……。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
按照岑文本的说法,马周论事辩理的能力极强,战国时的苏秦、张仪,西汉的终军、贾谊应该也不过如此,但马周两肩高耸像鸢鸟一样,脸色像火焰一样通红,他飞升一定很快,但恐怕不会长寿。
的确,马周算不得长寿,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
不过,在马周临死前,他的一个举动再次证明了聪明人到底该是什么样子,他向有司要回许多曾经上书劝谏李世民的奏章,然后亲手烧掉。
马周说:“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
意思是,我不做像管仲、晏婴那样披露国君过失,以求死后留名后世的事。
不过,想想魏徵死后的待遇,马周会这样做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