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举办的追悼会上,彭家人不顾众多位国家领导人在场,集体指责着一个女人,她就是与彭德怀相伴24年的夫人溥安修。
她曾主动提出与彭德怀离婚,并拒绝见最后一面。她没有与彭家人争辩,默默来到彭总的遗像前,心中五味杂陈,但更多是对丈夫的亏欠,后悔不已。
1918年,浦安修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北洋政府交通部的官员,家中共有姊妹三人,是与宋氏三姐妹齐名的当世名媛。
在时代洪流的影响下,浦安修从小学习进步新思想,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她17岁到延安参军,18岁入党,两年后,在军队领导的撮合下,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彭德怀。
彭德怀在前方抗敌,浦安修主持妇女工作,结婚10年,两人聚少离多,为此,彭德怀非常感慨:“安修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她长得漂亮,心地善良,但我给她的关心和爱护却太少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就会十分不安。”
1959年7月,彭老总在庐山会议上被批判成反党集团的领导者。浦安修得知消息后,万分不解,她了解丈夫的为人,绝不可能做出违背党的事情。再见到丈夫时,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责怪丈夫,只是默默的陪着他,分担他痛苦的心情。
她曾找到上级领导询问丈夫被批判的理由,也只得了个内部矛盾的结论。彭德怀带着浦安修,住在京郊的吴家花园,对他的批判开始升温,也给浦安修的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上级领导频繁给她做思想工作,让她积极揭发彭德怀错误,要彻底与彭德怀划清界限。浦安修动摇了,她每次回到吴家花园,开始劝说丈夫,刚开始是温声细语讲道理,劝彭德怀不要再执迷不悟,不要一条道跑到黑,要积极改正思想错误。
彭德怀却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觉得自己的思想方向有什么错误。随着一次次的争论,浦安修回吴家花园的时间渐渐变少了。直到有一次,俩人争论过后,突然发现,除了争论竟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争论早消磨光了两人的感情。
此后,浦安修再也没有回过吴家花园。
1965年9月,彭德怀被调往西南建设三线,浦安修也替丈夫感到高兴。还没高兴多久,比庐山事件更大的政治风暴再次袭来。这次浦安修妥协了,向上级提交了离婚申请。
彭德怀得知后,表示理解:“我知道她压力太大了,离就离吧,这也是没办法”,但中央领导认为这是家事,对这份申请没有做出表态,两个人婚没离成,但伺候一直处于分居状态。
1974年冬天,彭德怀含冤病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提出想见见妻子浦安修,却被她无情拒绝。
四年后,彭德怀沉冤得雪,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补办追悼会,浦安修以元帅夫人的身份出席,引来了彭家人强烈的指责,“在伯伯最困难的时候,她离开了伯伯,她不配当伯伯的夫人!”彭德怀的侄子和侄女们义愤填膺。
尘埃落定后,浦安修出于对丈夫的万分愧疚,开始做补偿性的工作。她全面收集丈夫在受批判时留下的手稿,并整理成《彭德怀自述》,申请中央批准,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彭德怀光明磊落,忠军爱国的一生,彪炳于世。
浦安修的晚年很孤独,她把全部的心神和精力都放在整理丈夫生平这件事上,有关彭德怀的一切她都会去做。然而,《彭德怀自述》所得稿费,她却一分没取,全部捐给山西左权县的山区学校,用于教育建设。
完成《彭德怀自述》后,浦安修又投入到撰写《彭德怀传记》的工作中去,重走彭德怀曾经战斗过工作过的地方,采访与彭德怀有过交集的领导同志群众,一点点的还原最真实的彭德怀。
在弥留之际,她给杨尚昆写了一封信,信中恳求他加快审查《彭德怀传记》文稿,希望能早日出版,让公众见到真正的彭德怀。
杨尚昆看到信后唏嘘不已,“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当初你非要和德怀离婚,我知道你是被逼无奈,但却伤了德怀的心……”
1991年,浦安修带着拒绝见彭德怀最后一面的懊悔,与未能坚持与彭德怀甘苦与共的愧疚,结束了她饱经风霜的一生。她的遗愿,《彭德怀自传》于1992年出版发行。
如果浦安修能够一直坚定陪在彭德怀身边,在生命最后,多给对方一些温暖,将是皆大欢喜。虽然浦安修最后尽力补偿,试图弥补自己的亏欠,但遗憾成为了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