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大唐盛世又亲手毁掉盛世的双面君王!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1-27 14:30:06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乃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皇子,亦称李三郎,母亲是窦德妃。他是唐朝在位最久且最为辉煌的皇帝,自712年9月8日至756年8月12日稳坐江山,再创辉煌盛世。

垂拱元年八月戊寅(685年9月8日)生于东都洛阳,兼备骑射技能,通晓音律、历象。初封楚王,后改临淄王。公元710年7月21日,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戮韦后势力。公元712年9月8日,李旦退居二线,禅让皇位给李隆基,后者在太极宫正式登基,行使皇帝大权。唐玄宗成全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赐死太平公主,巩固至高无上的皇权。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之景——开元盛世。他重视边疆治理,将粟末靺鞨的大祚荣册封为“渤海郡王”,设立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统。然而历史的画卷也并非一帆风顺,后期的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为唐王朝由盛而衰埋下隐患。

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四月甲寅(762年5月3日),唐玄宗离世于长安神龙殿,享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因避讳,改元宗),安葬于泰陵。

早年经历

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降生于东都洛阳皇宫。临产之际,其父李旦正以帝尊身份身处之,生母窦氏荣加德妃称号。而彼时,唐朝宫廷暗流涌动。出生前一年,祖母武则天与臣子裴炎操纵权柄,逼迫唐中宗退位,豫王李旦以其名登上帝位,即睿宗。然而,他虽名义上为大唐之主,却并无实权,甚至连宫中事务也无法决定。而武则天年届花甲,却独揽大权,践踏国法,残害无数。

垂拱三年闰正月丁卯日(687年2月19日),李隆基以皇子之身被册封为楚王。

永昌年间(689年),武则天将李隆基过继给早亡的兄长李弘为子,继承宗嗣。

李旦

载初二年(690年),七岁的李隆基出阁任职,配置亲近官员。同年月,侍奉李旦的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前往拜访,触怒武则天,两人因犯下私交流谒之罪而被处死,同时武则天严禁李旦与大臣会面。身为皇孙的李隆基及其兄弟与两位伯父李贤之子,一度被押回宫中,“幽闭宫中,十余年不能出门”。

武则天称帝后的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日(693年1月18日),李隆基被降格为临淄王。当年,窦妃被污蔑为“厌蛊咒诅”,于新年初二被秘密杀害于宫中。同年八月,李旦亦遭诬陷,被指控“谋逆”,幸得太常工安金藏剖腹明志,“以证皇嗣无辜”,免于一死。

圣历二年(699年),李隆基等兄弟再次出阁。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在狄仁杰等大臣劝谏下,打消立武承嗣为太子之意,李显被接回洛阳,重新恢复太子地位,其父亦受封相王。

张柬之

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李隆基最初在右卫郎将任上,后来又升任尚辇奉御,主管皇帝车马事宜。在此期间,张柬之等大臣发起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隆基在这个时候,亲眼见证了这场政变的过程。

政变夺权

神龙元年(705年),李隆基升任卫尉少卿。

景龙二年(708年)四月,兼任潞州别驾。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自潞州(今山西长治)返京。他暗中招募志士,在皇帝卫队-万骑兵队中扩张势力。太宗时期,选取官户及蕃人中的勇士穿虎纹衣、跨豹纹鞯,参与狩猎,骑马射鸟兽,称为百骑兵。武则天时期增至千骑兵,中宗时期扩充为万骑兵。

韦皇后

武则天死后,李显无能,朝政大权逐渐被韦皇后、安乐公主控制,张柬之被贬,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模仿武则天作风,授权胞兄韦温执政,对安乐公主的卖官鬻爵不加干涉。中宗被韦皇后、安乐公主毒害身亡。韦皇后欲仿照武则天建立女皇王朝,未及动手之际,李隆基、太平公主与其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策划政变。有人提议将此事禀告相王,但李隆基决定保密,立刻采取行动。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时(710年7月21日),李隆基等夜闯禁苑,钟绍京反悔不愿参与,许氏劝说后加入政变,后拜访李隆基。当夜,万骑兵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纷纷赶来,请李隆基下令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起政变。当晚,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羽林军,进攻玄德门,李仙凫亦率兵攻破白兽门,亥夜联军于凌烟阁会师。李隆基带兵进内宫,守卫士兵纷纷倒戈响应,韦皇后被杀,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也陆续被杀,全城搜捕韦氏集团成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遭处决,史称“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

李隆基被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管左右万骑。与太平公主逼迫李重茂退位,睿宗李旦复辟。睿宗与大臣商议立太子,应立长子宋王李成器,但李成器坚决辞让,参与灭韦党的功臣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势而为,立李隆基为太子。

初登大宝

太平公主凭借拥立睿宗之功,日益干涉政务,对太子李隆基的精明能干颇感威胁,欲更换太子。李隆基抵抗其摆布,亦欲除去太平公主。睿宗起初听取其意见,再询问太子建议。但逐渐转向太子。成为太子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太平公主

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擅自邀请宰相至宣政殿光范门内,试图更换太子,遭宋璟严拒,阴谋未成。太平公主与太子的矛盾日益尖锐,令睿宗忧心忡忡。二月间,闻术士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睿宗更为紧张,便发布诏令,命太子监国。712年,面对政局动荡,李旦不顾太平公主反对,将帝位传于李隆基,改元先天,但仍掌管朝廷大权。此举激化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时刻准备一决高下。

据称,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薛稷、李晋、李猷、贾膺福、唐晙、常元楷、李慈、李钦、惠范等人谋划推翻李隆基,并欲利用御林军和南衙兵发动政变。甚至已施计毒害李隆基。魏知古向李隆基揭露此事,李隆基遂与王琚、张说、崔日用商议,决定先发制人。于是率弟李范、李业以及郭元振、王毛仲、姜皎、李令问、王守一、高力士、李守德等人发动行动。

高力士

713年7月29日,李隆基命王毛仲率领三百余家兵,全副武装。李隆基亲自带领二十余亲信,斩杀了常元楷、李慈,俘虏贾膺福、李猷,随后又处死岑羲、萧至忠、窦怀贞;太平公主见党羽全灭,逃入佛寺,三日后回转。李旦求情,被李隆基拒绝,公主最后被赐死家中,此次政变被称为“先天政变”。自此后,唐玄宗开始掌握实权。次年,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表明其致力于国家治理,再创唐朝辉煌事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

李隆基虽在铲除太平公主后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乐观:兵变重创朝廷,吏治腐败亟待整顿。因此,他决定任人唯才,擢用贤良担任宰相。在这个问题上,李隆基精准洞察时代需求,视用人如弈局。以著名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为例。开元初年,国家需拨乱反正,李隆基重用机智果断且善于谋划的姚崇。在渭川相见之际,姚崇提出“十事劝告”,李隆基全盘接受,姚崇方肯就职。“十事劝告”包括诛杀奸佞、广开言路、奖掖直臣、防止皇族专权等,李隆基在此后的岁月里履约而行。姚崇主政后,协助李隆基贬黜功臣、肃清宫廷、整饬外戚。此外,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蝗灾治理工作。当时黄河南北均遭蝗灾,农耕破坏严重。李隆基下令灭蝗,姚崇亲自主持,要求各地全力扑杀蝗虫,有功者受赏。随着蝗灾的消散,国家逐步步入正轨。

姚崇

国家步入正轨后,李隆基采纳法治治国。此间,度量不当、以权谋私的姚崇遭弹劾下台。李隆基转而信任正直且坚守原则的宋璟。他在位期间,直言劝谏,秉公守规,维护姚崇政策。他重视人才选拔,虽然手握大权,却绝不徇私舞弊,反而对亲族更为严格要求。最终,宋璟因工作失误及守旧立场被李隆基降职。

宋璟辞去丞相职位后,张嘉贞坐享其位。不久,文武兼备的张说又取而代之。张智汇先后改革了宰相机构和政治体制,文治造诣颇高。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取得了极大成就。

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唐玄宗李隆基在张说的主持下,率百官、贵戚以及四夷首领,前往泰山顶进行封禅。然而后续几位宰相由于不合规而被罢免。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是广东人,因其优秀的才华而深得玄宗器重。张九龄担任宰相后,推崇人品与才能,而非出身显赫。在选拔官吏时,他始终主张公平公正,依才录用。同时,对玄宗的错误亦予以指正,真诚劝谏。

李隆基在吏治方面有显著成就,他能慧眼识人,选贤用能,整顿官僚机构,提升了办事效率。他精简机构,裁撤无用官员,节约政府开支。他制定严格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每年十月,派出按察使视察民情,纠举违法官员。他恢复谏官与史官参加宰相会议制度,重视县令的选拔与罢黜。李隆基亲自考核县官,对优秀者立即擢升,不胜任者立即罢黜,选才唯才、奖惩分明,这种果断行为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关键。

奢靡之期

李隆基登顶盛世后,逐渐沉醉于声色之中,再无锐意进取之心,更无改革之厉行积俭之风。

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受所宠武惠妃诬磅,遣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子为庶人并诛杀。同年,武惠妃病逝,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太子。武惠妃离世后,李隆基难以入眠,尽管后宫佳丽众多,无以填补心中空虚。听闻儿媳杨玉环容貌脱俗,便不顾礼教,将其纳入后宫。杨玉环通音律,聪慧灵动,精通歌舞,颇获玄宗欢心。

武惠妃

天宝时期,玄宗贪图享乐,挥霍无度,赏赐后宫钱财如流水,赏赐王鉷钱百亿万。尽管王鉷告之户部收入皆不出租庸调,亦不在预算范围,玄宗仍不追究,反而厚待"享尽私欲以取媚"者,赐予唐鉷御史丞、京畿采访使职位。杨国忠为讨好玄宗,频频禀报库房银两丰裕,玄宗因此带群臣视察左藏库,见各地需纳之租与地税已转化为布帛存入,倍感欣慰,视金银为粪土,豪赠宠臣,数额无有限。

用人方面,正直宰相张九龄被罢职,奸猾相李林甫取而代之。李林甫表面忠诚良善,实则心狠手辣,对有才能被帝王看重之人,必设法铲除。他以重金贿赂玄宗近侍,使皇帝一举一动皆受其控制。天宝六载(747年),玄宗将天下贡物悉数赐予李林甫。

杨玉环

天宝四载(745年),杨贵妃被封为贵妃,玄宗为博取贵妃欢心,赏赐衣饰人数高达七百余人,仅为贵妃欢愉,便开凿数千里贡道。得宠之下,杨国忠一路升迁至宰相,杨氏一族亦获得赏赐,杨国忠恃宠而骄,擅权专政。表面和平安详之下,隐藏着矛盾激化,祸乱将至的危机。

安史之乱

李隆基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凄凉离世

肃宗征集了河西、安西之万余精锐,加之已遣返河北前线的郭子仪、李光弼之五万大军,使灵武顿时军气旺盛。顺势任用官员、将领,构建新的军事系统,全面规划抗击叛军之策略。回纥亦志愿出动劲旅支援。此时恰逢叛军内部矛盾激化,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刺杀,局势瞬间骤变。

至德二载(757年),随安禄山离世,李隆基自成都归长安,定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居住在兴庆宫的玄宗再不过问政务,依旧陪伴他的乃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及内侍监高力士,以及其亲妹玉真公主及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其消遣。玄宗对杨贵妃的离世始终悲痛不已。他回到成都后,即派人祭奠她;后来又欲改葬杨贵妃,却因宦官李辅国反对而未果,但私下派遣宦官将贵妃遗体移入某处。宦官献上贵妃的香囊,玄宗将其收藏于衣袖之中;并命画匠绘制贵妃肖像,挂于别殿,每日观瞻哀叹。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意欲立功巩固地位,向肃宗进言:“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臣交流,陈玄礼高力士图谋不轨。现六军将士均为灵武勋臣,人心惶惶,我无法劝阻,只能如实禀报。”七月,李辅国趁肃宗患病之时,矫诏将玄宗迁往西内。途中经过夹城时,李辅国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阻拦玄宗。玄宗胆颤心惊,差点跌落马下,幸得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得以平安迁往甘露殿。事后,肃宗没有惩处李辅国,反而予以安慰。不久,玄宗的几位亲近之人纷纷受到清洗:高力士因“与逆党勾结”的罪名,被流放到巫州;陈玄礼被勒令退休;玉真公主亦离宫去玉真观静修。玄宗孤身一人,凄凉度日。随后,肃宗挑选百余后宫女子,前往西内供玄宗差遣。

晚年的李隆基忧心忡忡,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享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为元宗),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缠身的李亨亦离世。

0 阅读:13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