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三国里,要说在历史上留下最深印记的,那肯定就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君主身边有个谋士,这是常有的事儿,而刘备和诸葛亮,在人们心里的印象那是相当深刻。
一说到东吴,大家往往就会想到周瑜。周瑜虽然去世得早,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特别深,是个很有名的谋士。就因为周瑜太出名了,在他之前就有这样厉害的人物,所以大家老是选择性地把鲁肃给忽略掉了。但是,鲁肃难道就真的那么平平无奇、普普通通吗?
鲁肃和三国时期其他人比起来,他的出身那可算是相当显赫的。鲁肃家是豪门,家底特别厚,从他后来能给周瑜帮忙这事儿就能看出来。鲁肃虽然小时候就没了爸爸,但是鲁家可没耽误鲁肃的教育。
鲁肃这人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很快就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当时正值乱世,在那样的局势下,鲁肃这样的人才那肯定是大家都争着要的。不过鲁肃既然这么有才华,他看人的眼光肯定也是差不了的。
那时候,周瑜正为粮食的事儿犯愁。就听手底下人说,当地有个叫鲁肃的,这人品德也好,才能也高。周瑜,就向鲁肃请求,希望鲁肃能给支援点粮食。鲁肃听到周瑜的请求,想都没想就应下了。就因为这一回的帮忙,他俩就有了交情。
刚和周瑜结交没多久,鲁肃就被袁术看中了他的才能。可鲁肃跟周瑜想的一样,觉得袁术成不了啥大事。于是给袁术干了一阵儿后,鲁肃就卷铺盖走人了。这一回他打算去投靠周瑜,那时候周瑜已经在孙策手底下干事了。
正是周瑜举荐,鲁肃才得以进入东吴阵营。不过后来鲁肃祖母去世,他只能返回家乡,在这期间东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孙策去世,孙权继位。在这样的局势下,周瑜希望鲁肃去投奔孙权。
鲁肃听了好友的话,就去投靠东吴了,然后就开启了他长达八年的谋士生涯。
鲁肃刚见孙权时说的话,就足以表明鲁肃特别有远见。他称得上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和谋略家。
那时候曹操正在北方和袁绍打得不可开交。鲁肃的想法是,趁着曹操顾不上南方,赶快出兵去攻打刘表,把荆襄拿到手,然后借着这股胜利的势头接着去占领益州。这样一来,孙权就能和曹操隔着江各管各的地盘了,天下也就分成两半。
嘿,你知道吗?鲁肃的天下二分的想法和诸葛亮的天下三分的想法,那可是有相似的地方,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肃提出这个想法可比诸葛亮要早。现在要是想想,要是这个计策真能行得通,那三国的局面肯定会变得和原来完全不一样。可惜,孙权还没来得及去攻占荆襄,曹操就已经开始往南打过来了。
刘备比不过,没办法,只能把荆襄这地儿让给曹操了。这也是没辙的事儿。不过就从这事儿就能瞧出来,鲁肃可不是后来人说的那种老好人,他有自己的算计。可以这么讲,打鲁肃开始在这世上做事儿起,他就料到曹操会是三国里势力最牛的一股。
鲁肃之后的谋略,都是主张孙权和刘备合作来对抗曹操的,这可是他一辈子都推崇的事儿。没错,事实也表明鲁肃特别有远见,比其他人早看了好几十年。
早在刘琮投降的时候,鲁肃就很敏锐地察觉到,三国的局势说不定要有变化了。于是,在别人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向孙权提议,得和刘备结盟,一起去对抗曹操。
这边刚统一了北方,曹操就盯上了东吴那块地儿。那东吴在曹操眼里就像块香饽饽,他特别想把东吴弄到手。巧了,曹操刚打了胜仗,将士们士气正高着。于是,曹操马上就组织军队南下,打算对东吴动手。
当然了,要是能兵不血刃就得到(相关地盘之类的),那不是美事一桩嘛。所以就派使者去东吴的大营找孙权商量,盼着孙权能献出土地来投降。为啥东吴在历史上名声不咋样?就是因为在东吴身上,压根儿瞧不见啥骨气。曹操才稍微一吓唬,东吴朝廷里好多人就都主张投降了。
通常,主张投降的大多是文臣,可在孙权这边,不光文臣这样,武将里好多也是投降派。这时候孙权可就左右为难,鲁肃就在一旁,啥话也不说。不过等所有人都走了之后,鲁肃就独自到孙权的屋里,劝孙权千万不能向曹操投降。
于是就让孙权把周瑜叫回来一块儿商量办法,鲁肃掏心窝子说了一番话之后,孙权马上就明白过来了,照着鲁肃的主意积极准备打仗,还把周瑜给叫回来了。
后面的事儿就不用细说了,两边就打起了三国时候一场特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仗——赤壁之战。结果曹操输了,打那以后,曹操就再也没能踏入江东那块地儿,后半辈子就只能在北方待着了。
这一回退回北方之后,当时朝廷里像周瑜那样的一帮武将,都琢磨着借着胜利的势头一下子把荆州给拿下。可鲁肃,他坚决不同意这个打法。鲁肃一直就觉得孙刘联盟才是正道,只有两边联合起来,在跟曹操对抗的时候才有胜算。要知道,眼下虽说曹操赤壁之战吃了败仗,可他的实力还是很厉害的。
于是,鲁肃就向孙权提议,把荆州借给刘备,这样就能让两边的联盟更稳固。在当时东吴的朝廷里,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想着出兵把荆州给打下来。不过最后,孙权还是听了鲁肃的话。为啥三国鼎立的局面能持续好多年?就是因为蜀汉和东吴两边都一直坚持联盟这个策略,这里面鲁肃的功劳可大了去了。
三、人才观念周瑜逝世之后,就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好让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鲁肃受到孙权任命的时候,还举荐过一个人。
鲁肃推荐的人正是有着“卧龙凤雏”名号的庞统。可惜,这人长得实在是有点难看,而且他有才气却性情怪异,孙权就不喜欢他,也没给他啥重任。不过鲁肃可清楚庞统的本事,就叫他去蜀汉投靠刘备,还告诉庞统,到了蜀汉,刘备肯定会重用他的。
庞统走的时候,鲁肃还专门写了一封举荐信,这就足以表明鲁肃有多重视他了。在鲁肃心里,孙刘两家是联盟关系,要是庞统能去辅佐刘备一起对抗曹操,那可是再好不过的事儿了。可刘备和孙权的态度一样,见到庞统后,也因为庞统的长相就不把他当回事儿了。
于是,鲁肃又给刘备写了封信,叮嘱刘备务必重用庞统。这一回,刘备可算听进去话了,没多久就察觉到庞统的本事了。
单从这件事就能瞧出鲁肃的品行。他不是说了嘛,只要不跟着坏人干坏事就成,就算不在一个阵营,也能被他人所用。鲁肃这种人才观,早就比当时的思想先进。
结语鲁肃活着的时候,那可是拼了老命维护东吴和蜀汉的联盟。为啥世人觉得鲁肃是个老好人?还不就是他当年一直在两边周旋,缓和二者关系嘛。
可事实表明鲁肃做的没错。曹操一直忌惮联盟的实力,好些年都不敢轻易行动。鲁肃一去世,两边的联盟就瓦解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战死,刘备气坏了,出兵攻打东吴,结果两边都没捞着好,反倒让曹操捡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