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茶与画的融合,无论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还是绘画史上,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茶有禅意,茶禅一味。很多画家通过对有关茶的内容的描画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寄予自己对生活的情感,耐人寻味,就跟品尝一杯佳茗一般。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以茶待客,是历代中国人社交的首选。喝着茶的中国人,进一步是繁器重礼的大唐权贵,退一步则是隐遁散叶间的明清道僧。在此之间,便是《撵茶图》中那同坐松月下、对饮花鸟间的群贤雅士,又或是《清明上河图》中那一肆一馆里斗茶寻欢的一介黎民。
茶画的兴起,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征,亦体现了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它将水墨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再现了历朝的茶饮风尚,更以此记录了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观茶画,仿佛能听到那茶水涓涓作响,嗅到那沸腾的氤氲茶雾在空气中飘香。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茶入画,画释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总是有其时代特征,在茶文化成为一个独特文化的唐代,兴盛的茶事活动,自然会在当时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它反映唐代社会上人们饮茶的风尚。
画家挥毫离不开墨,墨的品性和茶相近,两者均有沉静、安详、细腻之趣味。明代画家文征明诗日:“方床睡起茶烟细,矮纸诗成小草斜”。
魏野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苏轼说:“茶可于口,墨可于目,茶与墨,两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
茶香清和,墨香优雅,前者助兴,后者泄情,两者皆画家之宝物,不可缺一。画是雅兴之物,画家才情所致,山水藏以清新淡雅、宁静深远为上品,是文人隐逸文化的直接写照,寄情山水,萧然忘羁。
人物画以超凡脱俗,画世外高人为上品,用笔冼练,豪情奔放,如伯牙鼓琴,有高山流水之声,“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花鸟画以信手拈来、笔墨清雅为上品,须有“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之平和旷达之风雅。
历代画家画茶是寄一份清雅淡泊、悠闲自适的隐士情怀。“苦味隽永,栖神物外”。
对茶品的赞赏不是偶然的,仅仅实用是提高不到美的境地,文人好事,给茶品定性,予以了精神的界面,又乐此不疲,故而品茶形式呈多样性,文人所好也是画家所好,历代茶画甚多是其必然。
唐代茶画与茶帖目前已经发现唐代茶事的绘画作品,是唐著名画家阎立本题为《萧翼赚兰亭图》的绘画作品,和唐人佚名《宫乐图》及周昉《调琴啜茗图卷》为最著。诗碑则以袁高《茶山诗》与杜牧《题茶山》顾渚山石刻传名。茶帖则以唐代书法家怀素《苦笋帖》传之于世。
这些有关唐代茶文化之绘画、碑帖作品,充分显示唐代茶文化活动之兴盛。无论宫廷、民间对茶事活动,皆颇为讲究。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
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惟妙惟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
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唐人佚名《宫乐图》
《宫乐图》亦称《会茗图》,是唐代传世的名作之一。作者未详。此画描绘了唐代宫廷贵妇们聚会品茗、奏乐的场面。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长案四周,其中有弹琵琶者,吹觱篥者、吹笙者……
画面左边另有立者二人,居上者持拍和乐,居下者侍奉茗饮。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案台上四周以茶海为中心,分别摆放着两只八瓣花形带有座子的果子盘,十八只六瓣花形碟,五只双耳环,四只茶碗。
另有两只茶碗正在两仕女的手中,一位平端待饮,一位作一饮而尽状。茶海中有一长柄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已茶碗内。仕女们有的边啜茗边听乐,有的在轻声交谈,有的摇曳手中的团扇。雍容自如,悠然自得,恬静宜雅的宫廷贵族生活瞬间凝固在画面上。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磐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
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怀素《苦笋帖》
苦笋与茶,都是苦中有平淡清甜,说禅笋一味也未尝不可。怀素通过书法充分体现了茶笋与禅的种种缘分。虽然只有14个字,但是全帖“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近观此帖,一字一句由淡到浓墨色分明,单纯明朗,却又尽显奔流直下 的狂草书势,尤其是后一行字,几乎是一笔书成。细看笔画,怀素挥毫的动作仿佛清晰可见:“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果敢铺毫,两点为“口”,神完气足,宛若金石有声……
结语:
在经历浩瀚的历史岁月后,中国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长盛衰,乃在于其生命之广袤和无限丰富内涵,及其永消歇的功能。透过文化多彩丰沛的事,全面传递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气氛,曲折地映现出时代的兴衰与社会的朦胧身影。折射出的风俗美、艺术美,广泛地渗透在物质、精神、社会生活各方面。
而大唐王朝之强盛,造就相容并蓄的文化胸襟,恢弘的文化心态,饮生活之普及,从单纯的品饮到艺术的融入和提升,以美妙的词,和与之相宜的线条、色彩,表现于诗、 文、绘画或书法之事艺文,仅表达独特之审美感受,也结合之各种题材,发抒自己的人生抱负,抨击社会的时弊,感悟生活中之酸甜苦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