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作共赢

中国经济时报 2018-09-07 14:33:20

——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董锁成

本报记者 周子勋

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要考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5年,是成果丰硕的5年。其中,在生态保护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正向多维度扩展,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深植。从政府、企业到民间志愿者,多渠道守护“一带一路”的绿水青山正逐渐机制化。

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董锁成。

“一带一路”生态保护合作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经济时报:生态环境安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保护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董锁成: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保护合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建设指南。为发挥生态环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对“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及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共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扬帆启航。2017年9月21日,中国—小岛屿国家《平潭宣言》提出,开展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在海岛生态环境长期监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等领域加强务实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这是建设海上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

三是六大经济走廊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积极推进。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发布《三亚宣言》,提出水资源是合作的五个优先领域之一,并鼓励可持续与绿色发展,加强环保和自然资源管理,可持续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等。2018年7月4日,中国生态环境部与柬埔寨环境部在金边签署《共同设立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谅解备忘录》,并启动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2018年8月17日,中非环境合作中心临时秘书处在位于肯尼亚的联合国驻内罗毕总部揭牌,等等。

四是“一带一路”环保企业国际合作成绩斐然。当前我国有44个环保企业在世界54个国家签订了149份合同订单,超六成的订单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面临哪些生态保护问题?

董锁成:“一带一路”横跨大陆和海洋板块,沿线国家已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生态环境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大陆腹地的生态相对脆弱、敏感、破碎。沿线地区面临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水资源危机、防治沙漠化、治理跨境污染、消除贫困、预防自然灾害及疫情传播等重大资源环境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难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将加剧“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风险。从WorldClim获取的气候数据分析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0mm以下,水资源短缺。NASA卫星资料发现,世界第四大湖咸海几乎已经消失,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里海面积正在不断缩小。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等单位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坚定推动落实<巴黎协定>》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降水区域差异明显,水资源分布不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沿线主要国家自然灾害类型多样,高温热浪、暴雨洪涝、沿岸洪水、台风、干旱等天气和气候有关的灾害频繁。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亚、西亚、北非和中国,这些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环境比较恶劣,荒漠化率较高。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气候地理原因,荒漠化率达到了65.20%。南亚地区人口众多和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因此荒漠化率较高。中亚地区虽然草地资源丰富,但由于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草地被侵蚀的现象严重,这也成为未来土地荒漠化的潜在隐患。

“一带一路”存在明显的污染物跨境传输和复合污染问题。丝绸之路沿线高空西风带可能是污染和沙尘自西向东传输的“空中走廊”。在近5年中,沿线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比全球平均水平高50%。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决不能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多措并举化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有何政策建议?

董锁成: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人地关系矛盾对立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阶段。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即将出现的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一是要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即应用绿色技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发展,是“两高三低”型,即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在沿线重点国别、海外典型城市、产业园、生态旅游区建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强调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支撑,以生态经济为动力,以生态文化为灵魂,以生态制度为保障,以生态人居环境为美丽家园,建设具有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内涵的绿色“一带一路”样板,给沿线人民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环境。

二是建立四层循环经济模式,即推进“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社会循环”,积极探索绿色工业化推进绿色城镇化道路。

三是携手共建生态城市。实施“六城”建设生态城市模式,积极建设安全城市、循环城市、便捷城市、绿色城市、创新城市及和谐城市,在一些典型地区如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城市群、白俄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亚、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典型城市,共建绿色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培育“一带一路”绿色增长极,辐射带动沿线地区绿色城市化,形成“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带,辐射带动沿线地区绿色发展。把生态城市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国和新加坡正合力打造生态城,中国与欧洲携手共建清洁能源中心,瑞士有关部门也在和贵州共同规划生态乡村蓝图,这些都是具有良好推广价值和广阔前景的示范样板。

四是筑牢绿色“一带一路”的生态安全屏障,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借助丝绸之路申遗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合作,共建跨境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沿线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系统。

五是构建国际环境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沿线国家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利益和诉求,这是沿线环境合作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在确保环境保护“携手共建,利益共享、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共同约定沿线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的责、权、利机制,推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作共赢。

0 阅读:45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于199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