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百年震柳见证脱贫跃迁

中国经济时报 2020-08-04 09:54:46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7)

本报记者 何玲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地处宁夏中南部,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定贫困县,曾因100年前的8.5级大地震,被外媒形容为“山走动的地方”。

作家梁衡笔下“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的500年树龄的柳树,如今依然空谷挺立,华盖如云。百年震柳,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功业无涯的脱贫奇迹。

2020年3月,海原县通过检查验收,脱贫摘帽出列,完成了从不适宜人类居住到走向小康的历史跃迁。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走进海原,这里的“小康”,是富裕进行时,是民生系统工程,是百姓有希望、有盼头的好日子。

引来黄河水,天地为之宽

海原,这个以海为名的县域,曾是宁夏西海固最干旱缺水的地方之一,生存、生产、生活,都被困在极度缺水的魔咒中,兜兜转转,无法突破。

海城镇王井村的王景泉今年65岁,几十年来,曾一直去几十里外人担、驴驮、拉水吃,挖苦菜根用来充饥。水质苦咸,一方水几十元,是日常生活中最大、最紧要的支出。

世世代代的渴望,在决胜脱贫攻坚步伐更快、力度更大的时代背景下,落实为国家战略、宁夏行动。作为宁夏实施中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原县打造“取黄河水为稳定主体水源”的世纪工程。

从274公里外,经15级扬水,将黄河水引入海原县海兴水厂,形成以中南部联通工程为骨架的供水管网体系,覆盖了海原县城乡76%的人口。

王景泉的老伴殷兴莲告诉记者,2015年项目建成通水现场,有很多乡亲流了泪,“黄河水,是原先我们心里天上的水,现在屋里伸手就能摸到自来水龙头,就能听到哗哗哗的水声,这就是最大的小康。”

2019年5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入攻坚阶段。为打通农村人饮最后一公里,海原县水务局112名干部包村包乡,确保一家一户都从水量、水质、便捷、供水保证率等对标保障。

引黄入“海”,集泉入户、汲井入院,织起一张细密的水网。2020年海原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9%,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

“2019年的水务工作,重点在人上;2020年的重点,在牛上。在保障人饮安全的前提下,2020年新建27个规模化牛场,全部完成通水保障。”海原县农村供水管理中心主任李伟保告诉记者,2019年海原城乡供水“十四五”规划提前编制,“清水河产业带供水工程”大水源、大管网建设已通过审查,开工建设。

以水定城、定产、定人,做细、做透水文章,为县域经济、民生福祉统筹谋划更大时空的可能性,海原交出了可喜的答卷。

一系列因水而来的深刻变革出现在这个曾经的西海固核心区:过去必须留守拉水的壮劳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户均年自来水费120元左右,是过去拉水费用的1/10;杜绝了苦咸水带来的健康隐患;太阳能热水澡、水冲式厕所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

“华润牛”让乡亲们走上小康路

2012年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部署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从2015年开始,海原县陆续有800多吨马铃薯、150吨优质西砂瓜、25吨清真牛羊肉和胡麻油出现在华润万家4000家终端门店和香港市场上。

《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发展五年规划(2014年-2018年)》确定通过“产业扶贫、投资扶贫、人才扶贫、公益扶贫”帮扶海原。这是第一个制定对口帮扶宁夏5年规划的央企。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2016年、2019年两次到现场调研。

2020年是华润集团帮扶海原的第六年,在养牛产业链纵深开拓和对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上,体现了央企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倾注了华润对口帮扶的真情厚意。华润集团捐赠3.85亿元用于通过基础母牛银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养殖、无能力养殖户托管代养模式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良好的市场机制为海原县留下一条完整、完善的产业链条,保证了脱贫的可持续和可复制。

曹洼乡党委书记周玉宁说:“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经济工作中最难破壳的,通过与华润合作探索资产收益,每年村均分红5.5万元。华润流转曹洼乡1200亩地,每亩400元,流转费5年一付,村民在自己的田里挣着工资收租金。”

2020年,海原牛只存栏将超过30万头,西北地区最大的高端肉牛繁育集散地、优质牛肉供港基地将在这里建成。“华润牛”让乡亲们走上了一条越来越宽的小康路。

“和县城一样的幸福日子就是小康”

作为宁夏交通扶贫的重点县,海原县城至银川、固原方向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高速公路里程183公里,与国省道构成“一主一辅”对外运输的便捷通道。有了水,通了路,加上产业扶持政策,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像震柳一样生机勃发。

沿着南华山环行在盛夏的海原县,处处是丰收景象。冷凉气候、富硒土壤、无污染的环境,使这个宁夏农业人口众多的县脱颖而出,成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宝地。

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张红珍正在自家的瓜田里忙碌着。她种了40亩硒砂瓜,再过几天,就可以联系合作社来收瓜了,广东、深圳、北京……有许多中卫硒砂瓜的“粉丝”。

“瓜还没卖呢,政府的1.2万元补贴早就打到卡上了。因为雇了人帮忙种瓜,工资要用现金发,这些补贴顶了大用。”张红珍是乡亲们眼中不简单的女人,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二级残障的丈夫,40亩瓜田也打理得有板有眼。她估算,今年卖瓜收入能有6万元,盼着等卖了瓜,贷款买辆车,好拉着丈夫再到银川去做康复训练。

“以前我妈也种瓜,天不亮就用拖拉机拉到县城,一直卖到天黑。现在都看合作社几百人的微信西瓜群,价格变动、市场需要,每天都能及时知道。”张红珍说,丈夫享受低保、残疾补贴等每月580元,“开始种瓜以后,有了产业,就有了踏实感。现在的政策这么好,只要你干,总能熬出来。”

曹洼乡脱烈村是海原县唯一一个“自治区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村”,是海原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试点村。62岁的冯成荣指着村里的太阳能路灯、自卸式垃圾箱以及屋里的自动抽水马桶,一个劲地向记者说,“和县城一样的幸福日子就是小康。”

2020年3月,海原县接受宁夏和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专项评估,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工作被国务院扶贫督导组肯定。

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闽宁镇玉海村,何小玲的父亲1999年从海原移民到这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绩优异的何小玲考进宁夏育才中学,受到“捡回珍珠”计划的资助。今年的高考作文,她以《吾辈当自强》为题,以世界卫生组织青年代表的身份写了篇演讲稿,代表中国教育扶贫的受益者,倡议青年要坚定信念,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山里山外,拂去笼罩多年贫困的愁云,这个地方、这些人,都如珍珠般闪闪发光。

0 阅读:29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于199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