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王海涛,李晓红.《牙周病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年。
吴志宏.《口腔护理与疾病预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

你有没有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牙缝里、牙龈边上,竟然有一块黄黄的、硬硬的东西?用舌头舔舔,硌得慌;用指甲抠抠,抠不掉;拿牙签剔剔,越剔越多。
这玩意儿,就是传说中的——牙结石。

它不像牙菌斑那样软乎乎的,它坚硬得像顽固的垢石,紧紧黏附在牙面上,简直是个“钉子户”。很多人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是:“这还能忍?赶紧抠掉!”可问题是,牙结石能不能直接抠?怎么来的?又该怎么彻底清理?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牙结石,说白了,就是矿化了的牙菌斑。
每天吃饭、喝水、说话,你的嘴巴就像个“美食加工厂”,食物残渣和口腔里的细菌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层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牙菌斑。这层牙菌斑就像是细菌的“温床”,如果不及时刷掉,里面的细菌就会疯狂繁殖,并且它们还特别“勤劳”,会不断制造酸性物质来腐蚀牙面。
但更可怕的是,牙菌斑并不会一直保持柔软的状态。由于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比如钙、磷),这些矿物质会慢慢沉积在牙菌斑上,使其变硬,最终形成牙结石。
简单来说,牙菌斑是“软化版”,牙结石是“硬化版”。如果牙菌斑是刚倒出来的水泥浆,那牙结石就是凝固后的水泥地!一旦形成,普通牙刷基本无能为力。

有些人每天刷牙两次,还认真使用牙线,却依然发现牙缝里长出牙结石;而有些人刷牙马虎,牙结石却没那么严重。这到底是为什么?
唾液的“矿物质含量”因人而异
有些人的唾液就像“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磷等矿物质,牙菌斑更容易矿化,牙结石也就更容易形成。
口腔清洁方式不对
你以为自己刷牙很认真,但如果刷牙方式不对,比如刷牙时间过短、牙刷选错、刷牙角度不对,那么牙菌斑依然会残留,最终变成牙结石。

饮食习惯影响牙结石的形成
爱吃甜食、喝碳酸饮料、喜欢高粘性食物(如奶茶、蛋糕等)的人,口腔里的细菌会更加活跃,牙菌斑也更容易堆积。
口腔pH值偏酸
喜欢喝咖啡、酒精饮料的人注意了!这些饮品会让口腔的pH值降低,变得更酸,而酸性的环境更有利于牙菌斑的形成,也加快了牙结石的生成速度。

看到牙结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用手抠抠,或者拿牙签剔剔,能抠掉吗?”
答案是:别!瞎!抠!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牙结石的“防御力”有多高——
它比你想象的更坚硬
牙结石并不是松松垮垮的,它和牙面紧密贴合,就像水泥糊在墙上,靠指甲或者牙签,基本抠不动。

硬抠容易伤害牙龈
你用力抠牙结石的时候,很可能会伤到牙龈,导致牙龈出血,甚至引发炎症。牙龈一旦受损,细菌就会趁机入侵,导致牙龈炎、牙周病等问题。

可能抠不干净,反而让细菌更猖狂
你以为抠掉了一点,但其实只是表面的一小部分,真正藏在牙龈下的牙结石还在,而且抠完后,牙龈可能会受损,形成一个“小伤口”,细菌趁机进入,引发更严重的炎症。
牙结石自己是抠不掉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看牙医,让专业的洁牙工具来帮忙!

洗牙,才是对付牙结石的最佳方案。
洗牙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洁牙仪发出的高频震动,将牙结石震碎并剥离牙面。整个过程一般需要20-30分钟,不损伤牙齿,而且还能清理掉牙龈下的顽固牙结石。
至于疼不疼?这取决于你的牙结石有多严重。如果牙龈已经发炎,可能会有一点酸胀感,但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洗完牙后,口腔会感觉清爽很多,牙齿也会更干净。

改掉“干刷牙”的坏习惯
刷牙前先用水漱口,让牙菌斑更容易脱落,然后再用含氟牙膏刷牙,效果更好。
饭后用“漱口水+牙线”双管齐下
漱口水可以帮助冲洗口腔里的残渣,而牙线能清理掉牙缝里的隐形污垢,两者结合,可以大幅减少牙菌斑的形成。
细嚼慢咽,让唾液帮你“自洁”
唾液是天然的“口腔清洁剂”,咀嚼可以刺激唾液分泌,帮助冲刷掉口腔里的细菌和食物残渣。
少喝碳酸饮料,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像苹果、胡萝卜等食物,能刺激唾液分泌,还能在咀嚼时形成“物理刷牙”效果,减少牙菌斑的堆积。

牙结石看似不起眼,实则是牙周病的“罪魁祸首”。它自己不会消失,也不能用手抠,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医院洗牙!
而想要预防牙结石,就得从刷牙方式、饮食习惯、口腔护理等方面入手,做好日常清洁,才能让口腔保持健康。
别等牙结石多到“满嘴黄斑”才后悔,现在就开始行动,给你的牙齿来一次彻底的清洁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