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衔,评出大元帅1人、元帅13人、大将14人,为何取消了8位?

正观历史 2024-11-07 22:12:17

1955年大授衔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授衔。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历数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他们的名字个个如雷贯耳。

只是,鲜少有人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曾有过一个名为“大元帅”的军衔,这一军衔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空衔。它本该属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可1955年2月,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全军最高军衔“大元帅”成了个无人使用的空衔?

一、军衔颁布

1955年2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简称为《军官服役条例》),之后,毛主席大笔一挥,亲自批准公布了这套经过五年时间酝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

依照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的军衔制,元帅军衔为第一等,分为两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是第一等第一级,为最高军衔。所以,对授予大元帅军衔人员的标准规定得非常严格。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中就有明确规定写道:“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依照上述规定,大元帅军衔只能授予一个人——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论资历论军功,毛主席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又建立起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朝鲜战争,二十余年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谓是居功至伟;论任职论能力,毛主席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既是党的领袖,又是政府首脑,更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若依规定来衡量,只有毛主席一人能够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这项殊荣。

只是,面对“大元帅”这一诱人的军衔,毛主席却选择了推辞拒绝。要知道,为了夺得这“大元帅”的名号,千年来,不知多少英雄为之折腰。

大元帅在我国古代其实便曾出现过,只是那时不是军衔,而是总领全国兵马的职务。如唐朝就称“兵马大元帅”。清朝光绪年间,组建了新军的清政府特设陆海军大元帅一职,由光绪皇帝亲自担任。

清政府覆灭后,南京临时政府在军制上也沿用了陆海军大元帅的称号,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担任。此后,北洋政府历届元首,均兼陆海军大元帅。

1926年,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为了过一把大元帅的瘾,也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大元帅这一名号才中止使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元帅这一名号再度恢复,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由蒋介石担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大元帅,统领全国军队。

我军酝酿军衔制时,不单单吸取了历史经验,也借鉴了苏联的经验。1945年6月27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6月26日的命令:授予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人民委员斯大林以苏联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以表彰他在伟大卫国战争中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为苏维埃祖国建树的卓越功勋。为了向苏联“老大哥”看齐,总干部部和中央军委方面给出的方案中,也特设了“大元帅”这一军衔。

二、坚决辞让

让中央军委几个委员头疼的是,他们没有想到毛主席会断然辞让“大元帅”这一军衔,就连勋章也不要,毕竟,总后勤部已经根据分工和最初拟定的授衔方案,已经组织军需生产部门参照苏联军队礼服和军装的样式,设计出了大元帅军服,并制出样装送中央军委审定。

这批样装随后又被送进了中南海,放置在菊香书屋东面的勤政殿内,让毛主席亲自审看。

那是一套极其华美的军服,全身湖蓝色,用纯呢料制作,非常精致,又是天津军需厂女工专门依照毛主席的身材亲手缝制,因而也分外合身。军服胸前缀着金黄色的绶带和流苏,袖口和衣领绣有金黄色的边饰,裤子的边线处,缀有金黄色和鲜红色的条纹。这些漂亮的金黄色边饰和条纹,都是用纯金的丝线绣缝。

亲手绣制的大元帅肩章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由国徽图案和元帅星徽组成,与元帅肩章不同的是,大元帅肩章上的元帅星徽由一圈松枝环绕。

肩章上的两个国徽是纯金的。肩章面板上那一层金黄是镀金的,是用纯铜丝拉出丝来再镀金。金色的镀金,银色的镀银。镀完了以后织带子,织完带子再做肩章。帽徽、星徽、符号等等也都是用纯铜,用金的地方镀金,用银的地方镀银,再描漆。

只是,面对这套精美又不失威武的大元帅礼服,毛主席还是没有动心……总干部部副部长宋任穷用斯大林被授予大元帅衔的例子劝他,毛主席也推脱说:

“苏联有的,我们不一定非要照搬。”

为了让毛主席接受大元帅军衔,全国人大常委会甚至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主持。

参与讨论的众多委员们一致认为: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极高的威望,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毛主席功劳最大,所以要授大元帅军衔,就像斯大林在苏联得到的待遇那样,何况毛主席比斯大林率领的部队打的仗还要多,在军中资历还要长。

主持会议的刘少奇常年待在毛主席身边,自然知道毛主席的脾性,也清楚毛主席本人不愿授衔“大元帅”的态度,便推脱说个人对此实在不能作结论。

此时,有位委员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只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他有什么办法!毛主席个人也不好不遵从决议嘛”。于是,大家要求给毛主席授大元帅的呼声更盛。

刘少奇说:

“人大常委会可以作决定,但毛主席是国家主席,还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怎么办?”

刘少奇当然也深知众人对毛主席授衔大元帅一事的热情,最后只好无奈,对各位与会者说:

“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可以当面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暂不作决定。”

三、意义深远

后来,彭德怀、罗荣桓率总干部部副部长赖传珠,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军衔评定方案和授予勋章工作及其进展情况。彭德怀说:

“总的来说,部队中大部分同志都能正确认识这次授衔工作,态度端正,但也有些人有攀比思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和过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过细的思想工作。我们对部队提出的口号是,要把这次授衔当成一场战役来打,认真严肃地对待,要以团结为重,评出思想,评出风格。”

听完汇报后毛主席说:

“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

毛主席又转身,询问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刘少奇、周恩来:“你们的军衔还要不要评啊?”他们俩摆摆手:“不要评了。”被列入大将名单的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也纷纷表态:“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其实,在最初的授衔方案中,准备授予毛主席大元帅军衔。元帅初拟13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大将14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并为他们授勋。

但是,毛主席虚怀若谷,屡次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也不要勋章。最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毛主席已任党和国家主席,周恩来已任政府总理,刘少奇已任全国人大委员长,邓小平已任党中央秘书长、政府副总理,加之现在又是和平时期,他们四位都担任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不要军衔也有道理,最后都没有被授予军衔。这样,在后来实施军衔时,因毛主席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空衔。

很多年后,大家一致认为毛主席高瞻远瞩、深思熟虑。正是由于以毛主席为首的一批中央领导同志主动提出不授军衔,才使得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得以顺利解决。若非毛主席作为全党全国全军最高领导人率先表态,以高风亮节之姿坚决辞让大元帅一衔,或许不知会有多少人要为了那金灿灿的肩章闹得闷闷不乐、头破血流。

0 阅读:616

正观历史

简介:先辈用血肉,筑起我们今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