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寇迅速攻占了中国的大量领土。
为了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八路军、新四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根据地,以游击战的战术袭扰、消耗敌人,破坏敌人的交通补给线,搅得日寇苦不堪言。
面对我军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法,日寇陆军参谋次长多田骏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囚笼政策”,即在战略要地修建大量碉堡,通过一座座碉堡控制周边区域,从而达到分割根据地,压缩八路军游击空间的目的。
多田骏
日寇所修建的碉堡,多为砖石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可防御轻武器和迫击炮的攻击,其周身遍布射击孔,顶部还安装有探照灯用于夜间搜索目标。
而在多个碉堡的核心区域,日寇还修建有炮楼。在炮楼和碉堡之间,由战壕、围墙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事。
一座炮楼内往往由几十至数百日伪军驻守,那里面生活设施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地下水井,也储藏有粮食和弹药,即使被围也可以坚守十几天。
日寇碉堡
“囚笼政策”的推行令我军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受限于武器装备的落后,我军想要端掉敌人一个碉堡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在1938年的一年时间内,日寇通过此法在山东地区修建了数千个碉堡,八路军山东纵队虽然对敌碉堡发起过多次进攻,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随着日寇的碉堡越修越多,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渐被分割蚕食,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和政委黎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张经武
1938年11月,张经武和黎玉奉命回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这一年来的作战情况,他们也趁此机会向毛主席说明了这一困境。
毛主席在了解详情后,深知此事至关重要,如果无法解决,将会影响整个敌后抗日的形势。
为此,毛主席特地向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咨询,希望可以找出一个爆破方面的专家。
很快,组织部就给了毛主席一份名单及履历表。而其中一个人的履历立刻令毛主席眼前一亮,他就是王凤麟。
王凤麟
王凤麟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童年时曾上过四年学。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王凤麟跟随着村民们参加了革命,曾经在东北抗日联军担任特务连连长。
1935年年底,王凤麟因为有文化底子,被抗联首长选中派往了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大学工兵班,学习爆破技术。
1937年,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凤麟带着一身的爆破知识归国。当年年底,王凤麟进入延安,并被分配至军工局负责手榴弹、炸药的生产。
毛主席在看完王凤麟的履历之后觉得他非常合适,便大手一挥,说道:“就让王凤麟去!”
毛主席
就这样,王凤麟在1938年年底跟随着张经武、黎玉前往了山东纵队。
在抵达山东后,王凤麟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近距离观察日寇碉堡的形状和构造,在经过缜密的研究后,他推出了一整套的爆破战术。
1939年初,王凤麟在山东纵队开办了爆破技术班,专门负责培养、训练爆破工兵。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王凤麟为山东纵队培养了一大批爆破攻坚的人才。
之后,王凤麟先后被任命为山东纵队1旅2团、1团的副团长,在他带领下2团和1团变成了山东纵队的爆破攻坚团,先后在小张庄、徐家楼、蔡家庄等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东纵队
1941年,随着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王凤麟培养出来的工兵战士们更是越战越勇,接连在莱芜甘泉庙、张高庄、古城村等战斗中爆破攻坚成功。
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听闻消息非常高兴,他特地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向全军发表嘉奖令,并且要求向全军推广爆破攻坚的经验。
然而,王凤麟在1942年春的一次战斗中,被日本鬼子击伤了右腿。由于根据地医疗条件差,王凤麟的右腿多次感染,不得不选择了截肢。
失去了右腿的王凤麟行动不便,无法再亲临一线指挥。为了不拖累部队,他主动提出前往马鞍山,负责武器生产和战备工作。
马鞍山
该年11月初,日寇的“扫荡”部队从马鞍山路过,当地的汉奸头子唐云三向日寇告密,说山上有八路军的干部,还有兵工厂。
一听到这话,日寇立刻红了眼,派遣2000多人的部队包围了马鞍山,并且出动飞机、大炮对着山顶轮番轰炸,之后向山上发起了冲锋。
面对敌人的进攻,王凤麟率部奋勇阻击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困在山顶。
在这关键时刻,王凤麟冷静组织战士们通过衣物拧成绳,拴在一棵松树上,然后从后山的山崖上荡了下去。
马鞍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但是,由于王凤麟没有右腿,难以荡下山崖,而此时敌人也全部冲了上来。他在送别自己的警卫员小张后,拿起一枪,死死守住系着大家生命绳的松树,与敌人做最后的斗争。
在打到仅剩一颗子弹之时,王凤麟对着山崖下的同志们高喊一声:“为了党和民族的光荣,要和敌人拼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
随后,不愿做俘虏的他举枪自尽,壮烈殉国,年仅31岁。
如今,在马鞍山的多处悬崖石壁上,依然镌刻着歌颂王凤麟英雄事迹的题词、题诗。
马鞍山悬崖
其中,由开国中将吴瑞林所题写的《忆王凤麟烈士》最为出名:
忆昔同志中,初战东三省。
呕心研爆破,壮哉马鞍山。
凤麟足称猛,英名扬齐鲁。
沥血保民孺,永展烈士容。
正如这首五言诗中所写的那样,王凤麟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歌颂,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