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汽车界有一种论调,就是汽车业的未来一定是电车,现在发展电车就是抢占先机,先来先得,但这真的正确吗?
感觉这种说法,就是先有结论再找论据一样,但技术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条直线的。没有什么证据证明电动车必胜,油车也还有一战之力。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电动车呢?大部分人的反应大概就是省油钱,或者是防备石油危机。然而全世界的石油开采了这么多年,油价还是在几十美元上下浮动,大部分国家即使是进口石油,油价也不算很高。
原因在于,我们的这个星球上,石油的储量非常多,还有很多非常规油田存在。当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就有动力去开采之前不被重视的石油资源。
例如美国的页岩油很早就被发现了,在19世纪的时候人们就试图开采,但那个时候技术不成熟,就放弃了。
当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世界石油价格越来越高,石油公司有更多的利润去研究页岩油的开发技术,最终成功进行页岩油革命。依靠页岩油革命的成功,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

像日本这样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就会去开发省油技术。日本的混动技术世界一流,就是被石油自由给逼出来的。
虽然电动车也是规避石油风险的一种,但是电动车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如充电慢、续航短,冬季续航打半折的情况。混动车型在保持省油的情况下,还能有长续航,避免了电动车的缺点。
所以近年来所谓很多的新能源车,实际上是混动车型,而不是纯电动。德国车企在放弃电动车的同时,在向混动车型过渡,也是看好混动的未来。
智驾或许是一部分人选择电动车的理由,但油车一样可以安装智能驾驶。因为现在的发动机一样能发电,由发动机产生的电力一样可以支持智能驾驶系统的使用,这在技术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并非只有电动车才能用智驾。

之所以传统油车企业转型缓慢,是因为车辆的电子电气结构是固定了的,调整起来很慢,盲目上马新架构,不利于季度的财报利润。
造车新势力因为是新研发的车型,一开始就准备上智能驾驶系统了。油车要开发新的车型,同样需要大投入,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决心,而不是技术。
如果智驾和省油都能解决了,那么油车没有理由输给电动车,至于彩电大冰箱之类,只是强行找卖点。
再说,人工合成汽油的技术早就突破了。德国企业界已经在试生产合成汽油,原理就是利用风光电制取氢气,再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汽油。因为氢气来自水,二氧化碳来自大气捕捉,整个过程没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又被称为清洁能源。
目前的成本比较高,但随着大规模生产,价格会慢慢降下来,接近普通汽油的水平。
这样的好处就是汽油的生产,完全完全脱离了产油国的影响。汽油产量取决于电力制取氢气的产量,成为一种稳定的工业品,无需担心外国卡脖子断供。

欧盟放弃全面电动车战略,就是这种合成燃料的出现,可以和现有的燃油车产业无缝对接,保持油车的高性能,同时无需担心石油断供的风险。
不仅如此,合成燃料还可以用在航空业和航海业,在飞机上用蓄电池是不可想象的,续航短不说,关键是这个死重浪费载重量。
航海业也是一样,小船玩玩还行,大型轮船用电池驱动有点得不偿失,巨大的电池重量影响运货量,减少了单次运输的利润。
航空航海业依然是用液体燃料更适合,电动车产业用途就很窄了,只能在轻型车上用,对于坦克装甲车这方面还是没有用的,燃油混合动力依然是最优解。
发展燃油车和人工合成燃料,不仅仅是对汽车业有帮助,还能带动航空航海业,形成规模效应。这也难怪欧美一些车厂依然在坚持发展燃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