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空印案之所以能并列四大案之一,原因无非就在于此案所受牵连的官员达到数万。
更有传闻,因此案被杀、被流放、被处罚的官员有7万之多。
关于对空印案的定义也十分的简单,那便是官员为了便宜行事,会提前在空白的纸张之上盖上府印、县印,甚至省印,等到用的时候只需要填写内容便可。
要知道,明朝初期的行省制度以省府州县四级制为主,在个别地区也有省州县三级制。
这样的行省划分制度使得明朝掌印之官员数量庞大,凡此官员全都牵连到了空印案当中,与之相应的户部官员、户部主事也被牵连。
如此一来,抓捕的官员越来越多,哪怕生性残暴的朱元璋面对如此数量的官员也产生了动摇,到底该如何处置。
作为这一事件的抓捕方朱棣也深陷其中,同样作为监国的太子也被这一事件所震惊。
空印案到底有何玄机,三人对这一案件有何反应,谁才是坚定的杀戮方?
空印案冤不冤?
在空印案事发之前,元廷与明朝对地方实行的税缴制度是以实物也就是粮食为主,地方会将一年收缴的税负通过运输的方式押往南京,向户部交粮。
到朱元璋时期,明朝的地方官吏依然沿用了元朝时期的潜规则,以这种方式向上申报税负。
实物交税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便是粮食的损耗,当走出省府州县时,粮食的重量是固定的,也会登记在册,可到了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京都后,粮食自然会出现损耗。
当初出门时的重量就会减少,户部在接收粮食时却不管这些,只会按各地应缴数据予以接收。
一旦出现错误,户部便要求地方官员重新返回地方核算税负,然后再回京交税。
这种折腾对于地方官员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偏远地区往来次数过多,旧的一年税负还没有解决,新的一年又到来了。
哪怕是近在眼前的省府州县也被这种情况所困扰,于是,一种新的解决办法诞生了。
这便是,空印的产生。
从元廷开始,地方官员便发现,如果提前在空白的文书之上盖上省府州县的大印,然后,押运粮食到达京都。
一旦户部给出应缴具体数字之后,只需在空白表上填上这一数字,就可以完美解决税负交付问题。
这种高效的办法为地方官员减轻了负担,受欢迎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一时之间,空印便成为了官场上的主流。
这本是官场上司空见惯的行为,但到了朱元璋的眼中,却成了贪赃枉法的实证。
朱元璋认为各级官员会利用空印中饱私囊,贪赃枉法,如此大面积的腐败已经说明朝廷之根基受到了动摇,他必须出手制止,甚至严厉惩处。
朱元璋的态度
关于空印案发生的时间说法各不相同,有说1376年的,有说1382年的。
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空印案与胡惟庸案是两个不相关或者关系甚少的案件,唯一相通之处,那便是对人员的杀伐果断。
在胡惟庸案,朱元璋已经屠杀了众多官员与权贵,到了空印案上,他的做法如出一辙。
朱元璋从民间来,他自然清楚贪腐所带来的杀伤力,毕竟,他的家人都死在了元廷的腐败之上。
等他当了皇帝,对于贪腐行为的痛恨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位帝王。
因此,空印案所带来的腐败问题在朱元璋的眼中被无限放大,他势必要惩处这帮腐败分子。
在那个贪污五两银子都要被扒皮塞草的年代,如此大面积的贪污自然也会受到朱元璋的严厉处罚。
明史当中明确记载了朱元璋在发现空印案一事之后,用两个字形容了他的态度,那便是“盛怒”。
朱元璋的杀人手段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处理其他几大案时杀伐果决的手段已经令人震惊不已了。
处理起空印案,他也十分顺手,虽然生气但明确了杀人的主要目标,凡是地方政府掌握大印的一律绞杀,户部官员也杀了大半,其他受牵连的官员全部杖责一百,代枷施政。
要问朱棣与朱标对此是什么态度,那也简单。
朱棣本也是一个杀伐果决之人,但从他起兵之时,屠戮方孝儒十族就可以看出。
更何况空印案还是朱棣主抓,亲自部署抓的人,他并不是一个贤王,也不是一个心胸豁达之人,对于贪官与朱元璋如出一辙,痛恨无比。
至于朱标,反而应是三人当中态度最为缓和的一人。
性格本就是仁和之主,虽然也带有杀伐果断之气,但他的施政以仁征为主。
影视作品当中将朱标描绘成空印案的主要推手。显然与他本人的性格是不相符的,这一点也存在极大的疑惑。
不论态度如何,空运案的爆又一次给了朱元璋大动干戈的借口。
借助这样的机会,他为历史深深的上了一课,面对贪污,就要如此制止严厉镇压。
双鱼
朱棣有啥态度有用???[狗头]老朱这个时期无条件信任主标,主标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
双鱼
朱棣也没诛过老方十族,这个段子最开始是祝枝山编的,祝枝山那个时代都啥时候了,都明中后期了。[狗头]无论是清史还是明史里都没有相关的记载,纯后人为了戏剧化越编我越离谱,明朝那些事那本书里还说姚广孝替方求情,简直乱编,姚广孝根本没去过南京,他开传送门过去给方求得情???其实根本就没人把方孝孺当回事,他要投了朱老四也同意,他要不投就鲨了,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