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指出,粟裕具备显著战功。
淮海战役粟裕立功,毛主席铭记多年。即便林彪性格“癫狂”,亦十分欣赏粟裕,赞其战役指挥如“打尽神仙仗”。
叶剑英对粟裕颇为器重,1976年毛主席病重时,他特别嘱咐粟裕要谨言慎行,多观察多倾听。
为何会有此警示?其意义何在?
【“谦虚”】
粟裕虽年幼,却才华横溢,外貌文弱似书生。实则,他极善战事。世人常叹其生不逢时,然战乱岁月中,他充分展现了自身最大价值。
粟裕能骑善射,热衷驾驶,擅于带兵,实属罕见。他严谨而不苛刻,以实力服人,坚信实践出真知。同事赞其和缓,大战时他沉着冷静,劣势中亦能赢得漂亮。
1940年黄桥战役,粟裕面对5倍敌军,战前镇定自若,继续日常事务,甚至与农民交谈,以静制动,确保了胜利的必然。
生活中,粟裕幽默随和,与秘书相处如友,常开玩笑并乐于分享生活点滴。
外出遇趣事,粟裕必与秘书分享。若秘书不在,则电话详谈。如参加叶剑英80寿宴,归家已晚,他仍致电秘书,细述所见之人及宴上玩笑。
叶剑英对粟裕怀有保护之意。1976年局势动荡,粟裕在北京西山军委驻地安顿,恰邻叶剑英住处,便于双方交流。
秘书述,时局纷乱,叶剑英告诫粟裕慎言多察,粟裕因此得安。两人共赴革命,交往频繁,情谊深厚且合乎道义。
1975年秋,粟裕赴叶剑英处,路途疲惫。叶剑英坚持送别,粟裕以职位为由婉拒,但叶言“老将军相交多年,必送”,遂同行。粟裕本可晋升,却莫名错失良机。
【“不在乎”】
有功之处,既显现于战争时期,亦体现于社会动荡之时。其功绩,不仅限于战火纷飞,亦在于维护乱世之安稳。
叶剑英稳定大局,粟裕作用无可替代,此非自夸,实为实情。作为昔日华东统帅,粟裕的影响力巨大,不容忽视。
粟裕既有功劳又有能力,却为何无法晋升至更高层次?
党内多人认可粟裕能力,认为其足以胜任更高职务,但实际情况是,他并未寻求升迁,此行为颇为反常。
书生妄评墓中人,墓中人笑其迂腐。追求各异,粟裕淡泊名利,若在意,昔时不让司令元帅位,实乃无心于此。
国民党因利益集结,唯恐贪得不够;我党将领亦有“惧怕”,但截然相反,怕职位过高,怕对革命贡献不足。
南昌起义时,陈毅在武汉,急追部队至南昌已迟,遂继续日夜赶路,终寻得起义军。他虽才干出众,初时仅被委任为团指导员。
周总理担心陈毅心怀不满,亲自劝解,但陈毅未放心上,只庆幸追上队伍。他无视官职大小,与朱德紧密合作,成功引领部队上井冈山,为后续胜利奠定基础。
陈毅展现出满不在乎的态度,而粟裕的表现则是谦让。两者虽风格迥异,但都准确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1945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初选粟裕为司令。粟裕未喜反析,主动建议由张鼎丞担纲,自己愿任副司令。
我党内存在诸多类似情况,副职职位竟也成为众人争抢的对象,这一现象令人惊讶。
【“奇怪的骨灰安葬地”】
徐海东两次申请归队,首次因负伤住院一月,后拄拐返回部队。他迫切想为组织贡献,但未料组织已因其出院时间未定,临时任命了新团长。
局面略显尴尬,徐海东主动提出降职任副团长,1934年更是再次请辞军长,愿让位于程子华,自己改任副军长。
高风亮节之人相聚,胜利指日可待。人生有聚必有散,多数情况下,最终面临的是生离死别。
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4月,楚青携子女前往东台三仓,将粟裕部分骨灰安葬于此,并在墓边种植了7棵松柏以作纪念。
其用意何在?实则与一场战役紧密相关,真相便隐藏于此。
七保三仓非大战,但对粟裕意义重大,它实现了苏中建根据地与“家”的战略构想,为党政军机关提供了立足之地,确保在敌残酷扫荡时有生存之本。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毛主席当家兴家业,粟司令征战无不胜'成三仓民谣,骨灰安葬此地,彰显粟裕不忘初心之志。"
将军虽逝,音容犹存。他一生戎马,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忠于党国。可贵之处在于他平衡革命与爱情,视楚青为家属、同志、战友。如此粟裕,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