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人们常提及“林罗刘”指挥的四野,因其实力强大。虽三野人数不及四野,但因粟裕指挥得当,歼敌数却位居首位。
一野由彭老总率领保卫党中央,人少功大;相比之下,二野刘邓首长鲜被提及,其三号人物张际春更是默默无闻。
1955年授衔,二野司令员刘伯承获元帅衔,政委邓小平依毛主席号召未授衔。二野四号人物陈赓授大将军衔,五号人物李达则被授予上将军衔。
众人或许疑惑,张际春作为二野三号人物,为何未参与授衔?无论是上将还是大将名单,均不见其名。
张际春的军旅生涯和人生态度,通过一件事便足以体现。这件事充分展示了他的坚定信念与处世原则,无需多言,即见真章。
二野部队获胜后,刘邓首长照片参展,张际春视察后表示满意。但见自己照片与刘邓并列,他大为不满,发了火。
张际春指示工作人员:“庙中神祇众多,我岂能与刘邓并列?请将此像取下。”
张际春的照片,因那件事的影响,之后再未被展出。
古语云“闷声发大财”,张际春虽非此意,却显低调。战争年代,身为二野副政委的他虽不显山露水,但在二野将领心中,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开国上将宋任穷,曾任二野要职,公开称张际春为二野第三号人物,仅次于刘邓。张际春在队伍内部则谦逊表示,自己仅是二野的一名勤务员。
张际春的自谦源自其性格,但他的革命资历与贡献卓越,鲜有人能及。
张际春籍贯湖南宜章,有言称“湖南近代史半部中国史”,此说或有争议,但近代湖南涌现的人物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确为不争之事实。
“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左宗棠为湖南人,毛主席、彭德怀、陈赓、肖劲光等革命家亦然,张际春虽名声不彰,亦是湖南近代杰出人物。
1928年初,朱德、陈毅领兵发动湘南起义,攻打宜章时,张际春贡献突出,作用重大。事后,他追随朱德前往井冈山。
我党革命传统中,“党指挥枪,政治为先”至关重要。张际春自井冈山起,始终致力于政治工作。
抗战时,张际春曾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及抗大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他调至二野,被任命为副政委并兼任政治部主任。
军事战斗中,参谋长职务重要,但我党遵循“党指挥枪”原则。因此,在二野,张际春地位高于参谋长李达。
张际春工作中沉稳、随和,不易怒,深得二野将士尊重。解放战争中,二野歼敌200余万,这既归功于刘邓首长的领导,也离不开张际春的贡献。
刘伯承作为二野司令员,深知张际春地位重要,评价其称:“张际春同志在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二野进军大西南,张际春勤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党组织重用,历任西南军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张际春在职时,秉持“在其位,谋其政”的原则,对西南各区改造敌顽、剿灭土匪、镇压反革命及支援抗美援朝等均有不同贡献。
1954年,张际春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他被调往北京,与“五马进京”不同,此次任职中宣部副部长,标志其事业进入新阶段。
自1928年从军,27载转瞬即逝。彼时我军正筹备授衔,若张际春未离军,以其资历,获上将军衔极有可能,且排名或居前列。
故老战友们劝张际春勿离军队,但他秉持无私之心,视自己为革命“一块砖”,坚信应随需而动,哪里需要便前往哪里。
张际春性格低调,不争名夺利,因此名声不及刘邓两位首长,亦不及陈赓、李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