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闯王,喝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都不纳粮闯王到底吃什么?

历史有话说一说 2025-02-20 09:28:11

在大约400年前的时候,河南开封杞县有一位被称作“李公子”的李岩。这位李岩呢,特意为李自成撰写了一首童谣,内容是“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您瞧瞧,就这么一首童谣,在之后短短不过两三年的时间里,当初仅仅带着十八骑进入商洛山的李自成,居然就在河南一带吸引来了数量庞大的人群呢。这里面有多达百万的流民,而且还组建起了数万的精兵呐。从这件事情上,咱们可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出,在那种兵荒马乱的世道当中,粮食所占据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它对局势的影响真的是不容小觑呢。

一、谁有钱,抢谁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的钱最好赚吗?那就是有钱人的钱,毕竟没钱的人是真的囊中羞涩、没什么钱可赚的。在明末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啦。就拿福王来说吧,他结婚的时候,万历皇帝那可是相当大方,大手一挥,直接就拿出了30万金当作婚费呢。而且,还花费了28万两白银来给他建造王府,这王府的规格可不得了,足足是寻常藩王规格的10倍。不仅如此,万历皇帝还另外赐给福王良田4万顷,让他用来经营农庄呢。

结果是这样的,把整个河南的良田全都统计起来,发现竟然凑不够4万顷这么一个数量。没办法,为了凑够所需的数量,只能又到山东以及湖广地区去进行搜刮,一番折腾之后,这才好不容易凑够了2万顷呢。

事情是这样的,福王心里还是觉得不满足呢。他居然提出要求,希望能把抄没张居正家所获得的全部财产都赏赐给自己。而且,他还自行其是地去收取从扬州一直到安徽这一带的各种各样的杂税。不仅如此哦,他又打起了四川盐井收益的主意,要把这部分收益纳入王府的收入当中。除此之外,福王每年还要额外获取1300的盐引,以此来谋取私利呢。

说福王“富有天下”,这可一点都不夸张。怎么回事呢?原来啊,万历皇帝那可是动用了朝廷的力量,在整个河南大范围地搜刮良田,就想着多给这个儿子赏赐些田产,可结果呢,把河南的良田几乎都搜刮遍了,却还是觉得不够用来赏这一个儿子的呢。而这个福王啊,他可是相当有钱的,不过呢,他偏偏还是个十足的守财奴。就说李自成都已经打到洛阳城了,这形势多危急,守城的将士们那可都是在拼命守护城池呢,按常理来说,这时候福王就应该拿出些钱财来赏赐将士们,好让他们更有斗志去抵御李自成的军队。可这福王呢,就是舍不得拿出钱财来赏赐守城的将士们,真的是把钱财看得比什么都重啊。

在明朝时期啊,其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呢,就是让普通老百姓缴纳粮食赋税,这构成了明朝收入的一部分。而那些起义军呢,他们获取收入的方式是去抢夺藩王以及士绅阶层的财物。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平民百姓的土地差不多都被藩王和士绅们给兼并完了,普通百姓手中的土地所剩无几。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出现了一个对比鲜明的情况哦。李自成呢,他是提出不向老百姓征收粮食赋税的,可就是这个不纳粮的李自成,反倒比一直靠着老百姓纳粮来维持财政的崇祯皇帝要有更多的钱粮去接济那些受灾的民众呢。

接下来咱们说说李自成的事儿。当时李自成带着18骑从商洛山出来,等他一到那流民到处都是的河南,一下子就拉起了数万的大军,这背后其实是有经济方面原因的。怎么回事呢?原来啊,李自成他真的把福王以及那些士绅们所囤积的钱粮,都发放给了那些正处在饥寒交迫当中的流民们。就因为这样,于是便出现了下面这般热闹又壮观的景象:

在那个时候,远近各地都有很多饥民。这些饥民们呢,纷纷扛着锄头前往某个地方,去响应一件事情哦。那响应的人,多得就如同流水一般,接连不断呢,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一直都没停过。只要有人一号召,一下子就能聚集起多达百万的人呢。而且,这股势头就如同那燎原的大火一样,火势凶猛,根本没办法去扑灭。——《明史》

二、不完美,但很好

从经济运行这个层面来剖析民生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最为严重的损害,其实并非是在战争中造成了多少人员的伤亡,而是致使大量的百姓没办法再去从事生产活动。要知道,爆发战争的区域总归是有一定范围限制的,而且一旦战争爆发,百姓们往往会立刻采取行动去逃避战争,动作还是比较迅速的。然而呢,农业生产要想保持稳定,那可是需要长年累月持续进行的,战争一来,百姓们流离失所,正常的生产活动也就被迫中断了,这对民生的影响可实在是太大了。

有这么一个情况,有一座城池马上就要面临打仗啦。这消息一传开,老百姓们心里害怕,就纷纷往深山里头跑去避难。好在呢,每次这么一跑,大多数百姓还是能够成功跑掉,躲开这兵荒马乱的。可这时候又出了新状况,军队那边因为要筹备打仗所需的粮草,就把老百姓家里剩下的粮食全都给抢走啦。这下可就糟糕啦,百姓们手里没了粮食不说,就连用来播种的种子也都没了。那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到了明年,没有种子种地,那就长不出粮食来,饥荒肯定会大面积爆发的。而且,一旦闹饥荒,卫生条件啥的也跟着变差,疫病也会跟着肆虐起来。这么一来,这饥荒和疫病可就要害死大多数的老百姓喽,这情况真的是太惨啦。

流民们为了能活下去,没办法,盗贼、乱兵之类的就纷纷冒出来啦。这些人呢,会跑到下一个生产还算稳定的城市去。然后呢,就这么循环往复,长时间的战乱不停歇,这就导致更多的人心里害怕,不敢安心搞生产了。如此一来,流民的数量不断增加,盗贼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整个区域都因为没有一个能好好搞生产的环境,结果就出现了大饥荒的状况。其实,这就是王朝更迭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人口一下子减少一半的真正原因呢。说到底,还是战争闹的,它让粮食生产的总量一下子大幅下降了。

那么李自成采取的第二招举措是怎样的呢?他选择用福王所拥有的钱财来对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进行接济帮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流民们纷纷归附,从而有效地壮大了自身的力量。有了较为雄厚的力量基础之后,李自成的军队便能够在诸多战事当中不断取得胜利。而在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之后,他又进一步借助这种有利形势去着手恢复生产秩序,通过恢复生产来实现盈利,以此来维持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当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促进发展,比如给农户提供优良的牛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农耕劳作。同时,对于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家,给予赈济帮扶,帮助他们缓解生活的困难。并且大力鼓励百姓畜养牲畜,使得牲畜能够不断繁衍生长,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家庭的财富,也能为农业生产等提供助力。此外,还积极倡导百姓专心务农种桑,通过发展农业和养蚕缫丝等相关产业,来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对于那些接受放粮救济的流民,并不是就一直单纯地供养着他们。会给他们提供耕牛以及种子,在他们依靠吃仓库存粮维持生活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去种植粮食。并且,他们所种植出来的粮食收获后,也不是不用缴纳粮食赋税的,而是有着明确规定,这些收获的粮食是要作为军粮来缴纳的。

招募百姓开垦田地,把收获的粮食用来供给军队所需。

要知道,闯王李自成当年可是有着“不纳粮”的口号。然而实际上呢,闯王的队伍其实也是纳粮的哦。可即便如此,百姓们还是会兴高采烈地高喊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然后热情地去迎接农民军。这是为啥呢?因为当时有上百万的流民,他们就好像被困在了深深的黑暗深渊之中,生活困苦不堪。在那样的处境下,哪怕只是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对他们来说都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珍贵。就好比这世上虽然存在着收了种子,还得辛勤耕作,之后还要纳粮的情况,这在旁人看来或许不算完美,但对于那些身处绝境的流民而言,这已经算是很美好的事情啦。所以即便闯王并非真的不纳粮,他们也依然满心期待地迎接闯王的到来呢。

三、生民苦,苦生民

在过去那个时期,藩王和士绅看起来确实是比较富裕的群体呢。不过呢,他们这种富裕的状况其实并不能一直维持下去,是没办法持续的哦。而当时的社会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有大量的流民存在,这些流民的生活非常艰难,急需得到拯救呢。那怎么才能拯救这万千流民?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只有去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才行哦。只有生产秩序恢复了,流民们才能够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才有可能摆脱困境。但是呢,恢复生产秩序可不是一件能马上完成的事儿,它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呢。在等待生产秩序恢复的这个过程当中,为了能够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运转,或者说为了能有力量去推动生产秩序的恢复等相关事宜,那就得去寻找新的藩王、士绅啦。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这类群体在经济等方面还是有着一定作用和影响力的哦。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农民军的经济运转规律,弄明白这个之后呢,就能知道为啥李自成在潼关把孙传庭给杀了之后,就那么着急地去攻打山西,接着又攻入北京,最后却在一片石之战中兵败了。好多人在事后议论说,李自成之所以输给清军,是因为他太着急进北京了,根基还不够深厚呢。但实际上,这根基不深厚只是经济困境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并不是他军事上冲动行事的原因哦。

大家都知道啊,粮食对于局势的影响那可是相当关键的。就拿陕西来说吧,如果陕西当时能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那孙传庭说不定就不会遭遇失败啦。毕竟军队也好,百姓也罢,都得靠粮食填饱肚子,没了粮食,各方面的运转都会出问题,战斗力啥的也会大打折扣。再看看河南这边呢,要是河南有足够的粮食,李自成也不至于能一下子收获百万流民啊。流民之所以会聚集到李自成那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饭吃,活不下去了,只能跟着李自成谋条生路呗。而当时的情况呢,河南和陕西这两个地方都没什么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又怎么可能停下他进攻的脚步呢?没粮就意味着生存面临危机,只能通过不断地去争取更多资源,去打仗来寻求出路,所以他肯定是要继续打的嘛。

在陕西、河南这一带出兵打仗的话,其实能选择的进攻方向并没有多少。先说说湖北北部吧,那里可是李自成部将白旺的驻军所在地,要朝这个方向打,必然会遭遇不小的阻力呢。再看看安徽方向,因为那里有凤阳皇陵,在整个明朝时期,洪泽湖区域都因为皇陵的缘故,没办法毫无顾忌地去进行治理和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从这儿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这么一来,排除掉上述这些情况后,剩下可以考虑的,基本上也就是往南或者往东这两个方向去出兵作战了。

往南走的话,就会到达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而要是往东前行,穿过山西之后,便能抵达北京了。在那个时候,四川有个张献忠,他和李自成之间在汉中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战争呢。这两人的势力都不容小觑,谁也没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对方给彻底打败,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最终啊,李自成率领着他的军队成功攻破了山西,之后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进了北京,这就导致了崇祯皇帝最终自缢身亡的结局。那李自成进了北京之后呢,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钱粮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没办法,为了能补上这个缺口,维持军队等各方面的开销,他就只能采取一些措施啦,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藩王以及士绅群体继续进行收缴财产的行动。可这一收缴财产的举动啊,就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呢,其中就包括吴三桂。吴三桂那可是在山海关手握重兵的人物,李自成这么做,无疑是损害了他的利益,这可把吴三桂给惹恼了。于是呢,吴三桂就做出了一个对局势影响极大的决定,他引清军入关,这也就引发了著名的一片石之战,这场战役对当时的整个局势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啊。

不少人在事后分析李自成军事上成败的缘由时,会提到他没有团结士绅以及官僚阶层这一点。可实际上呢,从李自成接纳了多达百万的流民那一刻起,就注定他没办法回避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要去填补庞大的粮食缺口。要知道,那么多流民,吃饭问题是个大难题,粮食从哪儿来呢?而李自成最终失败了,其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他所面对的满清政权,那可是已经历经三代人经营、存在了数十年之久的,相对来说是更为成熟的一个政权啊。并非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因为他没有去和士绅阶层进行妥协,也不是说他没有尝试去做那种类似没有什么大义名分的、可以说是低配版的“小崇祯”而导致失败的。

在一片石之战结束以后啊,曾经那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可是承载着百万流民心中无比美好的愿景呢。然而,随着编出这句话的李岩,也就是大家所称呼的“李公子”的落幕,这份美好的期许也一同消逝了。紧接着,清军入关了,这一下,更大规模的战乱就此拉开了帷幕。因为战乱的缘故,原本就亟待恢复的生产秩序,又不得不再次往后延迟了,这一耽搁,就是数十年的时间呐。

大家知道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诸多令人痛心且震撼的事件。就拿那段时期来说吧,先是有“扬州十日”这样惨烈的悲剧,那血腥的场景仿佛让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了无尽的悲痛之中。接着,在江南大地,又上演了一幕幕血色的画面,那是怎样的一种残酷啊。而在这期间,还有“剃发令”的推行,这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屈辱。多少人在这强制的命令下,内心满是无奈与悲愤。不过呢,在这一片灰暗之中,也有着闪耀着光芒的忠魂存在。就像李定国血战磨盘山,他带着满腔的忠诚与热血,在战场上奋勇拼杀,那不屈的精神至今想来都让人动容。而且,百姓们一直都生活在困苦之中,就如同屈原那句“哀民生之多艰”所描述的一样,这种艰难困苦的日子啊,一直持续着,一直到后来“三藩之乱”最终落幕,这一段漫长又波折的历史时期,才算是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个被称作康乾盛世的时期。当这个盛世再度降临的时候,人们或许会想起,在此之前,有一个人原本是最有希望恢复社会生产秩序的,这个人就是李自成。然而,此时距离他离世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之久,他是死在了九宫山下,而且还是死于农民的锄头之下。那么,他究竟是因为什么缘由而遭遇这样的结局呢?这实在是令人不禁深思。

李自成或许是看到百姓生活困苦,所以想要尝试去恢复生产秩序,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然而,他的这一努力最终破灭了,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谋求自身以及跟随者的生存,他可能就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九宫山的百姓,这无疑给当地生民带来了困苦。到底是选择自身及群体的生存,还是坚守道义呢,在这一点上,历史像是跟李自成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让他陷入了这样两难的困境,也让后人看到了他这段充满无奈与矛盾的经历。

0 阅读:0
历史有话说一说

历史有话说一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