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精神危机中,古典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夏凤凰壹 2024-04-13 08:38:29

语文学家对于哲学的不理解,导致当代哲学在阐释人文主义思想时陷入困境。从奥古斯特·伯克到维拉莫维茨的学生与继承者,凭借着他们极具影响力的研究,以及德国威廉二世时代主宰下的文化、思想及政治背景,德国新人文主义势必要将其观点和价值加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上。德国新人文主义以失败告终,对这场思想运动的批判也一直没能摆脱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批评的桎梏。世纪之交的德国,正处于一场“文化之战”中。在这场运动里,基于影响广泛的德国语文学,德国新人文主义在“文明”(Zivilisation)和“文化”(Kultur)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想充分了解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德国的大形势,包括政治形势,就不能忽视教育在当时应当承担的使命。像维拉莫维茨这样博学多识的人物,常常会将严格的历史主义方法与以意志为中心的目的论结合在一起(他以叔本华的思想为基础,后来又将其推翻),并期许以此找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大都市的紧迫生活相对立,也完全不同于人类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能够在当代创造性地赋予古典教化(paideia)新的意义。这种教化从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素材中汲取灵感:如歌德的《意大利游记》(Viaggio in Italia)、席勒、浪漫派(Romantik)、柏林大学的传奇创始人卡尔·威廉·冯·洪堡14的思想等;并且,这种教化依然深深植根于古希腊文明(洪堡将古希腊视作“文明源头”)。希腊思想中的“逻各斯”因此成为新人文主义教化(Bildung)的规范性理念。我们只能通过对“人文”的研究和热爱了解“人文”的全部内涵,借助语文学和历史研究方法,科学地进行教育和传播。“人文”学科存在的目的不单单是培养学者或成为一种职业,无论这项职业多么光鲜。相反,它应当像“宗教服务”一样面向整个社会,而不仅仅针对有学问的人。在当下的精神危机中,学者有责任让人们明白,复兴希腊文化是保护自身文明的唯一途径。维拉莫维茨表示:“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歌德、宗教文化中的圣保罗,会在教化中锤炼年轻人的思想,使他们对当下的某些病态观念免疫。”因此,在欧洲文明的危机下,将古典文化作为思想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然成了一种“精神必需品”。1933年10月,维尔纳·耶格尔出版了第一版《教化:希腊人的塑造》(Paideia. La formazione dell’uomo greco)。在这部重要作品中,耶格尔指出,精神危机的阴霾早已笼罩德国,甚至整个欧洲,悲剧已不可逆转,但新人文主义教化的萌生与发展,仍可为这悲剧时代带来一丝光芒。尽管耶格尔反对生机论与非理性主义的所有观点,并因此与德国诗坛格奥尔格圈(George-Kreis)对“语文学”的定义争论不休,但他已通过自身研究体系的严密性与科学性证实了其有能力实现更为完整的研究,成为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也能够作为典范参与到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教化或塑造(Formung)中,并为其提供思想指导。这里所说的“古典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有机“共同体”(Gemeinschaft)的形成曾经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与同时期“社会”(Gesellschaft)抽象、无形的特征恰恰相反。然而,战火绵延,共和国灭亡,古典主义理想也随之夭折:作为其存在前提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瓦解和希腊中心主义与强势的“哥特式”神话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是意大利古典语文学家帕斯夸利的描述)颠覆了德国新人文主义的原本含义,同时也凸显出其内在矛盾和哲学体系的局限性。其实,德国新人文主义的“命运”早已注定,它终究无法打破文艺复兴的历史人文主义的藩篱。

与此同时,从另一位只比维拉莫维茨年长几岁的“语文学家”尼采的作品中,我们已经能有预感——德国新人文主义试图重塑的“文明”理念终将分崩离析。人们的关注点聚焦于《悲剧的诞生》(Nascita della tragedia)所引起的巨大争议,而忽视了维拉莫维茨与尼采两人相似的教育背景,以及他们关于语文学的观点在深层内涵的相似性。维拉莫维茨并非纯粹的“古典主义”学者,在对古典文化进行诠释时,他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主义方法论。他所钟爱的“古希腊文化”,来源于歌德为克制维特式的“悲情”而进行的斗争,来源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小说《许佩里翁》(Iperione)和早期理想主义中的希腊“乡土”情怀,同时也来源于伯克的语文学研究。伯克认为,要想理解“逻各斯”,必须学习古希腊语的“生词生字”,因为在伟大的艺术与哲学作品中不乏晦涩难懂的词汇。而语文学的内涵,需要通过表达其内涵的各种形式进行诠释。我们只需以维拉莫维茨的一部著作为例,便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这部作品(1889)是对古希腊作家欧里庇得斯所著《赫拉克勒斯》(Eracle)的评述,在文中,维拉莫维茨整合了文本批评、神话学、政治史、宗教史和文学史,希望以此反映文明的普遍性和整体性。他认为,如果科学研究不能遵循这一点,就会夸夸其谈,从而失去“认识”这一性质。新的认识在已知的认识里重生,那么,就需要在当下革新旧的认识,把它作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认识”展示于当下!

《思想涌动:人文主义的哲学思考》

〔意大利〕马西莫·卡恰里 著

张羽扬 张谊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意大利当代知名哲学家马西莫·卡恰里

继《建筑与虚无主义:论现代建筑的哲学》后又一部力作

旁征博引,以哲学的视角带读者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人文主义

 ★ 这是一部关于人文主义的哲学著作,从中你可以感受到意大利深邃、厚重且复杂的哲学思想及其辉煌的历史。

 ★ 本书体量较小,装帧精致,内容有趣又不失严谨,带你轻松走进哲学色彩下的人文主义世界。

 ★ 书中提炼出关于人文主义的多个重要论题,包括对“人文主义”一词的辨析、人文主义中语言的问题、人文主义的哲学与语文学问题、人文主义的悲剧性等进行阐述,而非按照传统的时间线顺序,针对性更强,更具特色。

 ★ 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探讨了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深入浅出地将人文主义与哲学的联系展现出来,极见写作功力。

 ★ 书中配有精美插页,可以助你更好地品味书中文字。

“激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为我们失去了语言”,“这场危机产生的不是思想,而是另一场危机”,“文化也是一种激情,会使人疯狂”……这位哲学家的新作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关于人文主义的旅程。

——意大利《共和报》

人文主义哲学不存在于系统中,而存在于对语言的崇拜中,因为语言可以解释一切,并使人类获得自由。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

作者简介

马西莫·卡恰里,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和专栏作家,先后任教于威尼斯建筑大学和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曾任威尼斯市长,还是一些政治哲学期刊的创始人之一。他发表了许多作品和文章,代表作有《论开端》《哲学迷宫》《建筑与虚无主义:论现代建筑的哲学》等。

译者简介

张羽扬,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已出版译著三部,曾参与意大利国家工程蒙特梭利教育培训和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的翻译工作。

张谊,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曾参与翻译多部作品,包括《大脑简史》《人工智能大揭秘:给孩子的STEM百科书》《折纸大师》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以哲学的思维重新审视人文主义,驳斥了在传统上认为这一时期无法产生哲学的观点。然而如果没有潜在的艺术哲学,是否还能产生这种伟大的艺术,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众多哲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和语文学家的观点,提炼出关于人文主义的多个重要论题,以晓畅轻灵的随笔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论述,试图在涌动的思绪中找到重新开启人文主义探索的哲学之路。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1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