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28日清晨,法商聚福洋行的商船“吉庆”号客轮汽笛长鸣,自重庆顺江东去,开始了前往上海的旅程。
而此时刚在3天前过完自己16岁生日的邓小平,正是乘坐这艘客轮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自己前往欧洲勤工俭学的岁月。
16岁才是一个半大孩子的年纪,为什么邓小平的父母会舍得让他远渡重洋,前往外国勤工俭学呢?
要解答这些问题,还得从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说起了。
父亲的期望邓小平的父亲叫做邓绍昌,字文明。在邓小平的家乡,人们都管他的父亲叫邓文明。
邓家的祖上也曾阔气过;在乾隆皇帝时出了一位进士叫邓时敏,后来入过翰林院,官至大理寺正卿。只不过邓绍昌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清朝末年,与邓翰林嫡传长房那一支,早已出了出了五服,谈不上有多亲近的关系了。
邓绍昌出生时不但家道已经中落,而且当时的时局还非常混乱。邓绍昌的父亲给他留下的有十几亩田地,还曾供养他读书,让他到成都法政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当时的四川,尤其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很早就开始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了。
早在1906年,孙中山就在重庆建立了同盟会分会,1907年开始,同盟会就在四川各地举行了多次规模宏大的起义行动。
孙中山之所以会那么早在川东地区活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四川有一个“反清复明”历史悠久的组织——袍哥会。
邓绍昌接受过新式教育,还曾经在广安教过几年书,是见过世面又有一定学问的人。他这样的人物,无疑是袍哥会这种乡间群众组织最感兴趣的。
我们不知道邓绍昌是什么时候加入袍哥会的,只知道邓绍昌在当地协兴乡的袍哥会,先是当过管事的“三爷”,后来又升为“掌旗大爷”。
在当地人的记忆当中,邓绍昌是一个“场面人”。曾经有外国记者到邓小平的家乡进行采访,当地老人提起邓绍昌,都是称他的字“文明”。
当地老人对邓文明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讲义气,有脾气,附近的人有了矛盾找他调解,大家也都很服气。
在辛亥革命时期,邓绍昌也是推翻腐朽清王朝的大军中的一员,他曾经在推翻广安地区的清王朝统治时的义军中,担任过下级军官。
只不过受历史条件所限,他们那个时候打出的旗号是“灭清兴汉”。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当地成立了国民政府,邓绍昌也因为曾经的经历,当过广安县的团练局局长。
邓绍昌在团练局局长的任上,可以确定的是办了一些实事的。因为他在广安团练局长的任上,打击了一个郑姓土匪。但是邓绍昌没有看透的是,那个年代官与匪的界限极为模糊,今天是匪的,说不定明天摇身一变就能成为官员。
邓绍昌打击的那个郑姓土匪,不过几年之后就接受国民政府的招安,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师长。在那个有权就是爷的年代,一个师长和一个团练局长的差距,高下立判。
而且邓绍昌的团练局长本来就是当地县长任命的,而当时任命邓绍昌的县长也已经失势,所以邓绍昌只能暂避锋芒,一个人躲到重庆去了。
可能有人会问:邓绍昌躲到重庆去,就不怕仇家拿他“软肋”,祸害他的妻儿吗?
这个就得说说当时四川的地方风气了。
从清代中期开始,川东地区的袍哥会势力就十分活跃,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当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男性,都或多或少的跟袍哥会有关系。
袍哥会作为一种秘密结社的群众组织,它对“法律”一直不太敏感;犯法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都不算什么事儿。
但是他们对道德的要求却普遍比较高。
如果两个人结了仇,一个人为报仇把另一个人杀了,这在袍哥会的人看来不算什么大事儿,甚至会夸凶手“有种”。但是如果因为奈何不了仇人,就拿仇人的“软肋”,去为难人家的妻儿老小,这样性质就变成了“欺凌弱小”,是为江湖所不容的。
那个年代四川上至官僚知识分子,下到贩夫走卒,几乎都脱不开袍哥会这个“江湖”。
如果犯了“欺凌弱小”这样的忌讳,即使没有人出头制止,名声也会完全坏掉,以后很难有立足之地了。
按照袍哥们的观念来说,邓绍昌自己躲到重庆去,就已经属于“撤火”(露怯)了,郑姓师长够大度的话,就该放人一马,再骚扰人家的家眷就是“不落教”(坏规矩)了。
从邓绍昌的个人经历不难看出,他虽然受的是当时的新式教育,但他的为人处事更偏重传统的旧江湖义气。
正是邓绍昌在重庆的那段时间,让他了解到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重庆设立分会的消息。
1919年暑假的时候,邓绍昌从重庆回到广安,向邓小平表达了想让他报考留法预备学校,将来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想法。
邓绍昌自己受过新式教育,在成都和重庆生活多年,在当时也算眼界比较开阔的人了。他对自己的儿子邓小平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邓小平能够走出国门,学习更多的知识报效国家。
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传到广安时,邓小平就已经深受影响,也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中国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所以邓小平听了父亲邓绍昌的话之后,几乎立刻就表示同意。
于是年仅15岁的邓小平,就这样离开了家乡广安,来到了重庆的留法预备学校。
勤工俭学的不易当时四川的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是我著名的教育家吴玉章先生。
1912年6月,吴玉章等人就发起成立四川俭学会,目的就是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开辟年青学生去当时比较先进的欧洲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风气。
当时吴玉章等人认为,由于中国刚刚结束封建社会,要想尽快革除封建思想,倡导新社会、新风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派留学生前往比较先进开明的国家学习。
留学生到先进开明的国家学习,不但能够摆脱旧思想,旧思维的禁锢,还能够学习到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之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只不过大家都知道,出国留学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即使是现在,一般家庭也根本负担不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玉章在1916年3月与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和法国自由教育会会长欧乐等法国进步人士,一起组织了华法教育会。
组建这个华法教育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没有经济条件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到法国留学。
由于吴玉章当时的社会声望很高,华法教育会一成立就受到了四川各界人士的支持,并且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报名参加。不过当时留法预备学校的学生,年纪普遍都在20岁左右,而邓小平那年才刚满15岁,年龄明显偏小了不少。
邓小平在留法预备学校学习课程有法文、代数、几何、物理、中文和工业常识,以法文为主学习时间为一年,校方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一年之内,能够达到粗通法语的地步。
由于年龄比较小,邓小平学习的压力也很大,只能通过刻苦的学习来弥补年龄上的差距。
1920年7月19日,经过一年刻苦学习的邓小平,作为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留法预备学校首届学生毕业了。经过学校的考试、法国领事馆的口试和体检,这一届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留法预备学校,有83名学生获得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
这83个人中有46人取得贷费生资格,由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提供每人300元赴法费用,而邓小平由于没有取得贷费生资格,只能以自费生的身份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当时中国银元1块银元大概能换10法郎,而在法国生活的费用一个月在300法郎左右。
邓绍昌当时的经济能力也非常有限,只为邓小平筹集了二三百块银元,而到法国的船票就花掉了100块。
这100块钱的船票,还是华法教育会经过努力,替勤工俭学的学生们争取来的特设四等舱。
所谓的“特设四等舱”,就是只管把学生们带到法国,在船上没独立固定的休息区域,日常餐饮也需自理。
简单点说,就是只让坐船,其他的一切都需要学生们自己解决。
邓小平和同学们在这条船上,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他们有的睡在空气不流通的货舱,有的睡在甲板或过道上,吃饭也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由于食宿条件太差,再加上很多人根本没有坐船的经历,严重晕船,很多人在船上都生了病。然而学生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在船上所遭受的苦难,只是赴法留学苦难的开始。
1920年10月19日,在轮船上苦捱了一个多月的留学生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法国马赛。
法国华法教育会的代表,在马赛为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们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之后,就带他们乘坐火车去了巴黎。
邓小平和同学们在巴黎短暂地修整了几天后,就被分成了4个小组,每组20人左右,分配到法国的一些学校开始学习。
邓小平当时被分配到了诺曼底的巴耶中学,这里有一个特别为勤工俭学的学生们设立的特殊班级,这个班级重点教授他们法语,以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在法国的生活。
巴耶中学每个月的伙食费需要200法郎,除去食宿之外,邓小平当时每月只有18法郎的生活费,他的同学们基本都在50法郎左右。
当邓小平在巴耶中学学习的时候,一件对他们这些留学生至关重要,他们却又毫不知情的危机,正在发生。
早在1920年的时候,华法教育会的财政就出现了困难,因为当初法国愿意从1901年的庚子赔款中拨钱,跟中国教育人士一起按照法国的办学模式合办高等教育机构。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引进法国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节省资金并且避免学生远渡重洋。
当时的华法教育会把工作的重点,迅速转移到了合办高等教育机构上面,对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也就没有那么热心了。
1921年初,华法教育会突然发出通知,由于他们的费用已经用完,无力继续支持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们的学业。时任华法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在法国巴黎宣布,由于华法教育会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有办法继续照顾这些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他们必须在法国自谋生路。
当时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由于刚到法国之后不久,无论是求学还是做工,对华法教育会的依赖都还很严重,教育会突然间说不管他们了,这些学生们的震惊和忧虑可想而知。
而邓小平所在的巴耶中学,不久之后也因为华法教育会的撒手不管,撤销了为他们这些留学生设立的特殊班级。
导致邓小平在巴耶中学上了大概半年的学,就被迫自谋生路,跟着别人一起去了法国施耐德钢铁厂打工。
当时施耐德钢铁厂是法国最大的军工厂之一,很多赴法的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工作过,在邓小平到这里之前,罗学瓒、陈毅、萧三等人就在施耐德钢铁厂工作,而跟邓小平同时期的也有赵世炎、李立三、傅钟等人。
邓小平在施耐德钢铁厂应聘的是散工,每天的工作又苦又累,都是拉钢板、运煤之类的体力活儿。
后来邓小平曾经开玩笑说,他的个子不高,就是因为当年在法国天天干体力活,又经常吃不饱饭,营养不良的原因。
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筹备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而邓小平在当年夏天就加入了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以后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参加革命工作。邓小平和周恩来的友情,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邓小平在法国一共待了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其中有四年是在勤工俭学,最后的一年多是专职搞革命工作,担任中共旅法支部的负责人。
1926年邓小平受组织指派,从法国前往苏联莫斯科学习的时候,他虽然才二十出头,但却已经算得上是成熟的革命干部了。
写在最后苦难当然不值得歌颂,但身处逆境确实能够帮助人成长。邓小平在法国的生活虽然充满艰辛,但是也让他快速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革命家。
他自己在回忆起这段时光时,也时常觉得五味纷杂。
1974年邓小平率领代表团去纽约参加联大会议的时候,中途曾经在法国巴黎有过短暂的停留。
在这短暂的停留时间里,邓小平用自己身上所剩不多的钱,特意买了一些法式羊角面包,回国后分送给曾经在法国留学的老战友们,当时正在生病的周恩来总理也收到了一份。
由此可见,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这段时光,对邓小平的影响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