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帅,您的老部下郑维山中将来电话了,说想要来看您。”秘书推门进来报告。
“不见!”徐向前沉吟片刻后,说了这么一句。
“徐帅,他这已经第二次来电话了。”秘书提醒说。
“暂时不见的好!”徐向前执拗地说。
秘书轻掩上房门,出去了。
徐向前喃喃念叨:“我不是不想见,而是根本没有脸见人家啊。”
这段对话发生在1980年的301医院,当时开国元帅徐向前因为健康原因住进了医院。
徐帅德高望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战将,部下对他评价极高。有人说古代带兵打仗的将军心肠是最硬的,他们不要伤亡数字,要的只是战果。因此古人说“慈不掌兵”,还有人会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是一代战将徐向前的心却恰恰是最软的,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要把战士看成我们的亲兄弟,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爱护。不许蛮干,不讲战术,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徐帅的人品。他住院的消息传出之后,很多老同事、老战友争先恐后去医院探望。
那么,徐向前为何不让郑维山将军去看他,他到底做了什么“对不起”郑维山将军的事,说自己“没有脸见人家”?郑维山将军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军名将如云,群星璀璨,相对而言,郑维山的知名度不是太高。但是,他漫长的军旅生涯闪光点很多,表现不凡。
提起大名鼎鼎的四野旋风司令韩先楚,不少军迷都非常熟悉。他一生身经百战,几乎无一败绩,而且以善打大仗、恶仗和险仗出名。他的打仗出手狠,也非常果断,但是又不失灵活,是我军名将。
开国中将郑维山和韩先楚比较相似,军事生涯充满传奇。
1915年,郑维山出生于湖北麻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不像徐向前那样家境不错还当过小学教员。郑维山家很穷,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也上不起学。
将军没有文化,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因此也没有上过军校。他的军事才华是与生俱来的,15岁参加红军队伍的他,进步很快,表现出色。
仅用三年时间,郑维山就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红9军第27师政委,成为威震敌胆的红军骁将。主席也曾盛赞“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如果说郑维山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完全符合事实,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徐向前的点拨。
郑维山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加入的队伍是红一军,徐向前刚好就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两人很有缘,如果没有徐向前,郑维山当时就不可能入伍。
别看郑维山将军身材高大,但是参军报名的时候他又黑又瘦、身材单薄,又矮又低。这也难怪,家里那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体不可能发育那么好。因此,郑维山报名参军的时候受到冷遇。
负责登记的战士看到他之后连连摇头说:“你人还没有枪高,回家长两年再来吧。”
郑维山虽然个子低,但是脾气暴,他一看对方不让自己参军,当时就急了,跟对方吵了起来:“秤砣虽小压千斤,你们别隔着门缝瞧人……”
这时候,正好徐向前从身边走过,问清缘由之后,他对眼前这个倔强的少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眼前的少年虽然干瘦,但是两眼炯炯有神,浑身上下透着机灵。不光如此,他非常倔强,很像当年的自己。
于是,徐向前上前一步说道:“伢子,他们不要你,我要。”这句话让失望中的郑维山就像黑夜里看到了曙光,随即答应了。就这样,郑维山到了徐向前身边,成为他的传令兵。
作为黄埔一期生的佼佼者,徐向前会打仗是出了名的。别看他外表和蔼可亲,像个土老帽,但是打起仗来又稳又狠,还善于出奇招,用兵如神。
作为红军方面军最年轻的总指挥,徐向前每一仗都是杰作,别的不说,就说反六路围攻。他率领的红军以8万人对川军20余万,最后击溃20万川军,还歼敌10万,让四川军阀谈徐色变。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蒋介石曾经看走了眼,觉得徐向前这个“土老帽”,不会有什么前途,就没有刻意拉拢。后来徐向前的表现让他大跌眼镜,后悔自己有眼无珠,还专门派人到徐向前山西老家去,竭尽拉拢之能事,但是吃了闭门羹。
言归正传,徐向前独具慧眼,看出郑维山是块好料,就对他悉心调教,多次向他传授自己的指挥经验和技巧。而郑维山也非常用心,处处留意学习,在短时间内军事才能迅速提高,很快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猛将。
仪南战役中,郑维山率领的红30军,向四川军阀田颂尧发起挑战。田颂尧来自名将如云的保定军校,跟顾祝同、陈诚、叶挺、傅作义是同学。蒋介石八大金刚多出自保定,地方军阀白崇禧、唐生智、刘文辉、何健、余汉谋等,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
田颂尧不但是保定生,还是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军事才华可见一斑。在“围剿”红军的时候,蒋介石除了给他十万支枪,百万发子弹,还给他派了几架飞机助战。但是一仗下来,田颂尧的4个团灰飞烟灭,阵地上尸横遍野。
田颂尧又羞又气,宣布退出军界,解甲归田。
经过战斗洗礼,红30军出了三个英雄部队:"能攻钢军"第263团、"夜老虎"第265团、"能守钢军"第268团。
后来,上级以这三个团编成了第88师,郑维山调任该主力师任政委,随红四方面军返回草地南下,先后参加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和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及著名的百丈关决战。
郑维山所在的西路军跟随老上级徐向前,西渡黄河打通远方和马家军血战祁连山。由于多种原因,西路军最终失利,郑维山和徐向前一样,经历重重险阻靠乞讨返回了延安。
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郑维山进入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任职。二人之前从来没有在一起打过仗,聂荣臻对郑维山的军事才华并不了解。因此,郑维山这个能征善战的将领被安排到抗大第二分校当了一名教员。
当时二分校的校长是著名的胡子将军孙毅,他听人说郑维山是一员良将,又见这位教员军事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判定此人是个难得的军事指挥人才,就郑重地向聂荣臻推荐。聂荣臻当时也求贤若渴,让郑维山当了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
郑维山这才有了用武之地,开始大放异彩。
就在郑维山率部在华北抗日战场纵横驰骋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老首长李先念也正在到处打听他的下落。
郑维山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委员时,李先念是红三十军政治委员,对郑知根知底,知道他是个难得的将才。
但是郑维山已经得到聂荣臻赏识,对方把他奉为至宝,怎么会舍得放人?
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的时候,老上级李先念再次向军委提出申请,想把郑维山调到身边,然而聂荣臻却舍不得放这位战将离开。
为了留住郑维山,聂荣臻甚至搬出了朱老总。最后,聂荣臻总算把郑维山留在了身边。
不久后,郑维山就接替杨成武出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华野的主要对手是傅作义。
很多人只知道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事迹,并不熟悉他的征战成绩,其实这位将领也很有军事才能,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家。在抗日战场的对日作战中,老蒋的嫡系军队王耀武、张灵甫、薛岳、杜聿明等人和日军较量,靠的是不错的装备,而傅作义不属于嫡系,他作战主要靠的是智慧。
在解放战场上,1945年10月进行的绥远战斗和1946年的大同集宁战役中,他的部队两次与我军较量,让两位元帅受挫。一位是贺龙,一位是聂荣臻。
接连受挫让我军将士憋着一口气,发誓要教训傅作义部,一雪前耻。
1948年1月,机会终于来了。1月初,郑维山率领3纵包围了涞水之敌,傅作义急忙派有“虎头师”之称的第32师前去解围。
他没想到,郑维山也想搞了围城打援,结果傅作义援兵一头钻入我军设下的口袋,被一举歼灭。消息传来,傅作义无地自容,他终于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
1948年12月上旬新保安战役中,郑维山再次让傅作义领教了什么叫高手。
当时傅作义的王牌35军被华北第二兵团包围在了新保安,傅作义得知后急忙出了另一支王牌第104军前往增援,恰好被郑维山的三纵撞到。
郑维山身先士卒率军阻击,死死拖住104军,导致敌35军全军覆没。
值得一提的是,三纵当时并没有接到打援任务,在跟上级失联的情况下,郑维山冒着违纪的风险,自作主张打援,对新保安战役的取胜起到了关键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郑维山先是担任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后来出任20兵团代司令,在朝鲜战场上再立新功。
为表彰他的功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郑维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后来,郑维山先后担任过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的司令员。之后,郑维山被下放到安徽农村劳动,一待就是8年。
1978年,郑维山在组织的关怀下终于回到了北京。尽管如此,但他的问题一直没有个说法,也没有安排合适职务。甚至他还住在招待所,生活面临诸多困难。
这时候的郑维山,踌躇满志,希望把耽搁的时间夺回来,满怀希望,想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出力。
可当时,别说工作,就连生活都没有着落。无奈之下,他只好给老首长、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徐帅写信求助。徐向前收到老部下的求助信后,自然非常重视,他当即将这封信作了批示,然后转到总政治部。
可是当时情况有点复杂,所以几个月过去了,徐向前一问,这个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就在这时,徐帅身体欠佳住院了,郑维山得知后心急如焚,不知道徐帅的病情到底多严重,便给徐帅秘书打电话,希望能过来亲自看望老首长,并且了解他的病情到底如何。
徐帅一听,连连摆手,不让郑维山前来,这位布衣元帅太重感情,觉得自己是国防部长,连下属委托的事都没有办好,没脸见人家。
徐帅出院之后,开始马不停蹄地开始为郑维山的事奔走。
秘书提醒他,刚刚出院他注意休息。他激动地对秘书说:“我已经年逾七旬,一大把年纪了,不能留下遗憾,必须只争朝夕,把郑维山的事给解决了,这样也能见马克思了。”
后来,在总政韦国清主任亲自过问下,郑维山恢复了过去的待遇,生活上的困难得到解决。
眼见老首长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郑维山自然非常感激,专门带着夫人登门拜访徐帅。这次徐帅得知后亲自到门口迎接,和阔别多年的老部下亲切拥抱。
郑维山见到了久违的老首长,还没开口,眼眶就湿润了。徐帅笑着对他说:“难过什么,现在不比战争年代好吗?跟牺牲的战友比,这点委屈算啥?”
郑维山听后,赶紧解释:“徐帅,我不是觉得委屈,我这是激动的啊。”
后来徐帅又极力奔走,帮助给郑维山平反,恢复军职。1982年,郑维山重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军队,担任了兰州军区司令员。67岁的他宝刀不老,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奔赴大西北,为西北地区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