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切莫生搬硬套“狼爸虎妈”

章文一 2024-03-11 20:20:38

这是江西上饶市一家长的来信。

尊敬的章老师:您好!

我和妻子均为工人,有一十岁男孩,为孩子的成长我们费尽了心血,孩子要什么我们给买什么,托人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市里最好的重点学校去读书,可孩子的成绩并不是我们期望的那样好,而且性格懦弱,胆小没出场。对孩子我们真是恨铁不成钢,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可没有什么成效。听到狼爸虎妈教育孩子成功的故事,虎妈17岁的女儿蔡思慧考上哈佛和耶鲁大学,狼爸更不得了,三个孩子被他送进了北京大学,我们既惊奇又羡慕,

前段时间市面上流行《虎妈战歌》《哈佛女该》之类的家教书,我们买了好几本认真阅读,也想仿照上面的办法教育孩子,不知行否?我们心里没底,特来信询问。另外,也想向专家请教,平时,家长怎样教育孩子才好。

此致

敬礼!

林中杰

2022年8月22日

林中杰的来信反映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的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全国家庭教育协会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70%的家长不懂家教!研究发现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祖传的,上一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我孩子;一种是随意,张嘴就来,想起一招是一招;第三种是通过学习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第三种家长只有30%。面对铺天盖地、名目繁多的家庭教育图书,家长似乎陷入了疯狂购买又茫然不知所从的怪圈。近十来年热销的教育图书大部分是快餐式的教育案例,从中看出家长迫切需要生动实用的教育艺术。这就是为什么《虎妈战歌》、《哈佛女该》、《剑桥男孩》类书被当成“武功秘笈”争抢。很多家长被这些“天才”孩子的“天才”事迹激动着,指望看一本书花几块钱,自己的孩子也能“轻轻松松上哈佛”。但是家长忽视了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出来的。

一、孩子有问题症结在父母

有些母亲述说自己的孩子胆子小没有“出场”。首先要问家长,你是不是胆子小?如果你自己平时在公共场合都胆小,那肯定很难教你的孩子胆大。

当前我们的家教中最缺乏的就是“父母比孩子先做到”的那种意识与自我要求。因为父母是孩子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要想孩子的精神健壮,我们父母自己的精神必须首先健壮!

有些父母对孩子存在问题,光知道一味指责甚至打骂,而从不查找自己的原因,这十分不好。父母往往是孩子形成问题的最大症结所在,当你看到孩子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想自己哪里做错了没有?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面对孩子,家长必须重新做人。可以说素质教育出自高素质父母之手,问题孩子都是问题家长的产物。

二、改造孩子比教育孩子难得多

现在重视和强调家庭教育是一大进步。我们这些在20世纪60、70年代初出生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所处那个时代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可概括为“天生天养”,也就是说家庭对孩子谈不上是有意识的“培养”,而是放牧式的“饲养”,家长不懂得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来管教孩子。

那么,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亲相对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怎样的重担呢?孩子越小与母亲的关联越紧,从“十月怀胎”到降生哺乳,从蹒跚走路到呀呀学语,一直是由母亲围着孩子团团转。而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懂事后,父亲的作用就显得重要起来,教孩子待人接物,教孩子面对社会和周围环境……教育孩子从小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等。

孩子7岁之前,可塑性大,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被改变,而定了型后再改过来就困难多了。因此,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以后教育起来就方便和轻松多了。然而,我们现在往往是在孩子7至8岁的时侯已养成许多坏习惯,再来矫正,这时就已经晚了。“改造孩子,比教育孩子难得多啊!”,就像教孩子说话,一开始教他讲普通话很容易,但如果你先让他讲家乡话,再去让他改讲普通话就难多了!

三、变“逼”子成“龙”为教子成“人”

父母担心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落伍,期盼孩子日后能出人头地,超过自己。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愿望是好的,但要顺其自然,决不能拔苗助长,脱离实际,“逼”子成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想实现愿望,让孩子真正能成才成“龙”,家长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降低期望值,给孩子减压,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孩子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技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单看孩子的考试分数,更要帮助孩子发现长处和分析不足,做到扬长避短;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孩子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循循善诱,促使他爱学,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的创造力和培养生活能力,不但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变“逼”子成“龙”为教子成“人”。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父母怎样才算对孩子尽到了责任,如何才算教育孩子成功?也许人们都爱以“出人头地”、“成名成家”来衡量。其实,教育的最高理想不是培养了多少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而是培养了多少和谐幸福的人。

教育孩子不一定是把他培养成教授或博士才算成功,关键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到他临死的时候,他能感谢父母带他到这个世界上来了,他感谢这个世界给他那么多的阳光和美好;而他死后,周围的人也能说这个人真不错,是个好人!这就足够了。

四、帮孩子鼓起信念的风帆

我们家长常常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而担心,为孩子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而慨叹,为孩子恨铁不成钢而揪心,但却很少反思反省自身以陈旧的观念、固有的模式、生硬的面孔、僵化的方法对待孩子。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爱子女是连母鸡都懂的事,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不应该心罚或变相心罚孩子。如果那样做,则是家长的失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啊!

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一个缺乏信念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念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了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鼓励就是从根本上扶植孩子的自信,是培植孩子信心的沃土。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教育是训导与惩罚。他们没有认识到,没有鼓励,孩子就不能健康地成长,没有鼓励,就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

鼓励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证明自己的能力。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五、努力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到快乐

其实,人世间有许多邪恶和罪恶,均是因为失去生活的快乐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天天都愁容满面,不能创造天伦之乐,老爷爷的含怡弄孙不见了,家人一起务真求知的好奇心不见了,那么歌声不再、幽默不复、亲切尽失、欢乐不存,这样的家庭只能培养忧郁多愁的孩子。至于天天叮咛功课,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好的制度式的生活,孩子们将会失去主动安排时间和自动学习新知识的乐趣。生活着重态度,如果我们缺乏自由和主动的态度,孩子必然会变得僵硬和刻板,其自在感和创造力也会丧失。

抱着喜悦的心情,容易和孩子沟通,培养生活情趣。

生活的实现就是知识与情感的伸展。因此,越是严肃,就越不能启发孩子活泼思考,越是重视成绩,就越容易失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直接寻找问题答案的机会。

孩子在与朋友交往中学会友谊,在生活的试探中学会思考和动作技巧,在与亲戚交往

中学会人情礼俗,在与家人合作操持家务中学会干练。不要把读书当作成长的惟一资源,

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才是一本大书。

过于严肃有碍孩子的试探,长期的约束会造成拘泥死板,放纵使孩子失去自制,疏于教导,则孩子易因缺乏纪律约束而铸成大错,

与孩子一起体验生活,使生活充满生机活泼和启发性,是引导孩子欢乐生活、爱惜人生的重要途径。

六、“狼爸虎妈”不应盲目仿效

最近十来年,《虎妈战歌》《哈佛女该》等书风行国内,一时间成为家长们用来教育子女的教材。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家庭教育的大讨论。

显然,蔡思慧、刘亦婷等的成长之路对家庭教育确有借鉴和启发作用,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孩子都是会教育的父母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但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不论是“虎妈”,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另外,萧百佑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的大门,这并不意味着他成功了,也不意味着他的教育方式成功了,这只能代表他的教育方式适合他的三个孩子进入北大校园的路径。我们能说的是萧百佑很幸运,他没有遇到特殊的孩子,否则他的育儿经历不一定是这个样子。假如其他人不顾自己孩子的特点强行使用“狼爸”的手段,说不定就会发生悲剧。

教育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上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育是没有灵丹妙药的,用别人成功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你的坟墓。狼爸虎妈的孩子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成功个案有其特殊性,应当因人而异,活学活用,不能盲目仿效,生搬硬套。每个孩子及其家庭情况和父母素质是不一样的,绘画好就不要去弹钢琴,如果父亲是数学老师培养孩子在数学方面的才能就有优势,也比较容易见效。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千分之三的学生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是低智商,其他的都是正常孩子。无论针对哪一种孩子,教育都不是万能的,没有一本书是教育圣经。关键是找准自己孩子的位置、摆正教育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千百年无数父母的追求,但是家长忘记了孩子的未来不是自己的生存目的,孩子的成功也不是自己的成功的标志。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即使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也会对这种“好”反感和拒绝。

0 阅读:7

章文一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者